
即便沒有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這個肯定,《轉山》依然會是國產片的年度驚喜之一。
如果看過游記原著,你十有八九不會看好將這17篇文章發展成一部電影的念頭。且不說此前進入院線的國產公路片幾乎沒有成功的先例,單是將原著立足的親身經歷化作一部電影所需的戲劇沖突,就得讓不少職業編劇另起爐灶想破腦袋。何況開機后,幾十號人馬還要在高原低氧環境下連續作業幾個月,別說保證品質,安全完成拍攝都是萬幸。所以這事兒,怎么看怎么不靠譜。
雖然是第一次做導演,但杜家毅的很多選擇都不失為明智之舉,聊舉兩例:一是將原作者因為失戀踏上滇藏線的由頭,改為片中主人公張書豪為了替過世的哥哥圓騎行夢;二是選擇寧浩之前的攝影師、多次在高原拍片的杜杰擔任攝影(《無人區》、《西風烈》都出自他的鏡頭)。這兩個決定,解決了《轉山》在務虛層面“為何出發”和務實層面“怎樣出發”兩大問題。
盡管豆瓣網友給出了8.4分的高分,但我相信,有一部分影迷肯定不會買賬,那就是有過進藏經歷的騎行者。
像主人公張書豪這樣,沒有深入研究線路、裝備不夠專業,僅憑一心一念就一路北上的菜鳥騎手,除了以身犯險基本不會有建樹;資深騎手們白天會抓緊趕路,不會捕魚,更無心烤魚;片中多處地標,跟滇藏線實際也有出入:鹽井之后,應該是騎行者最難熬的爬
長坡,而不是片中的29公里下坡;然烏之前,沿途不會有片中那樣大片的植被和湖泊;安久拉山下一站才是然烏湖,片中主人公卻在然烏獲救之后才過安久拉隧道……
滇藏路真像片中這般兇險嗎?這大概是親身走過214、318兩條國道的騎行族最大的不滿。盡管有些路段事故多發,但絕大多數人只要抗過高反,基本都能在飽覽茶馬古道、梅里雪山等沿途美景的同時,完成這段與大地對話的心靈之旅。
有必要提醒較真觀眾的是:《轉山》畢竟不是一部關于騎行的教學影片。絕大多數主人公獨自上路的公路題材,都會有一個關于自我成長的母題。如同鈕承澤在片中那句臺詞:不要等到哪天在對方葬禮上說,當時有去就好了。陪伴張書豪度過這90分鐘后,一定會有更多的觀眾選擇上一次路。因此,無論是出于敘事所需的藝術想象,還是導演的有意而為,放大路上可能遭遇的困難,都顯然很有必要。
其實《轉山》更大的意義,在于它在當下產業環境里的勇敢出發。在追逐全明星、大制作,日趨舍本逐末、結構失衡的國產電影圈,《轉山》放棄了卡司陣容和噱頭營銷,用900萬的制作成本,拿出了一部從細部質感到整體氣質都相當經得起打量的電影,讓人看到了國產片對電影本體的自覺回歸。
有一點并無懸念:《轉山》的票房不會理想。杜家毅說:“票房是片子的命,不是電影人的命。”拋開票房不談,《轉山》起碼讓很多從業者看到了小成本在創作規模上到底能有多大作為。在它之后,一定會有追隨者繼續上路。后來人越來越多,市場必然會有他們的一分天下。而只有當他們獲得了話語權,良性有序的產業環境才可能真的到來。這一點,同樣毫無懸念。
其實杜家毅們沒有輸。想一想:多年以后,回想這個時代最終留下的幾部電影,如果它們當年不受市場待見,可悲的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