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違背
江蘇清涼院的清涼休復禪師,北海(今山東濰坊)人,年幼出家,19歲受具足戒,到各處尋訪名師,參禪習教。后來在地藏院羅漢桂琛禪師門下悟道,得其法要。
休復禪師學習多年,因為仍未能對佛法領會通透而病重入涅磐槃堂養病。
有一天,桂琛禪師前去探望,關心地問:“你的病好一點了嗎?”
休復禪師一臉沮喪地說:“學人愚鈍,我想我與老師您的因緣相背,對于佛法心要,始終不能契入。”
桂琛禪師指著一旁的燈籠問:“這個東西,你看見了嗎?”
休復禪師點頭說:“看見了。”
桂琛禪師慈悲地看著他:“你看,就只是這個,你和我不相違背啊!”
休復禪師聽在耳里,心中有如明燈一亮,病好了一半。
幾天后,桂琛禪師身體不適,休復禪師隨侍身邊,同為桂琛禪師門下弟子的龍濟紹修禪師前來拜訪。
紹修禪師先是一陣問候,接著說:“弟子百劫千生以來,與老師您的因緣相背,今天到這里來,我們怎么樣才能契合呢?”
桂琛禪師聽了,又指著燈籠說:“你看見燈籠了嗎?”
紹修禪師答:“看見了。”
桂琛禪師說:“就是這個,我們也不相違背啊!”
休復禪師在一旁說:“我們只看到燈籠,沒有看到蠟燭啊!”
桂琛禪師說:“蠟燭點在你的心里,你不向內看,向外看什么呢?”
休復和紹修一聽,恍然大悟。
世間萬事萬物都可以用眼睛去看,但萬事萬物各自都有因緣,就要用心去看了。能看到這邊,不能看到那邊;只看到近處,不能看到遠處;只能看到事相,不能看到理體,總說只能看到外面,不能看到內里,所以會有迷悟。
能從燈籠的外相看到內中有蠟燭,那才是禪悟的功夫。
本分與福德
做一個在家信徒,有人經常為了葷食、素食而掛念,其實,各有不得已的環境。有一天,馬祖道一禪師的在家弟子來訪,他是江西洪州的觀察使,本身對佛學沒有太多研究,卻對葷食、素食十分計較,所以對馬祖道一禪師提出了一個不得已的尷尬問題。
這位觀察使說:“老師,弟子知道,素食是修行人的本分生活,可是像我們在官場,常有請客應酬,難免有酒肉葷腥,這樣會違反佛教的規矩嗎?”
馬祖道一禪師看著他微微一笑,反問:“你說呢?”
洪州觀察使想了一下,看著禪師說:“弟子就是很苦惱,所以才來請教老師啊!”
馬祖道一禪師淡淡地說:“佛陀雖制戒不殺生,但我倒沒有聽說一定不能葷食。當初羅漢們托缽乞食,不挑肥選瘦,平等食,才是佛教吃的方法。”
觀察使還是不放心:“那么,葷腥酒肉究竟該不該吃?”
馬祖道一禪師很和緩地說:“你需要應酬,你吃了,這也是本分;假如你不吃,那是你的福德,自己決定吧!”
有許多想信仰佛教、皈依三寶的人,常常為了吃素的問題感到苦惱,不敢皈信佛教。其實,皈依三寶、信仰佛教,與素食、葷食并沒有關系,素食是生活上的習慣,頂多是道德上的問題,但皈敬則是信仰問題。
佛教并不倡導素食,素食應該是屬于儒家的,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佛教倡導的是“不殺生”,并且制訂為五戒之首。過去,即使是六祖大師都曾吃肉邊菜,在家居士也有吃三凈肉的說法,所謂“三凈肉”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特地為我殺。殺,基本上是違反天理;殺,不是祥和之氣,所以馬祖大師用本分與福德來作一個分界,這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