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富困擾中國政府
30年來,中國政府一直鼓勵人們致富,如今卻面臨因不斷加大的收入鴻溝引發的社會矛盾。官員們正在討論確保財富分配更均衡,以及如何讓富人們更低調。
北京的領導人把奢侈品視為賺錢的稅收來源。為避稅,許多中國人跑到香港或海外去購買奢侈品。于是,官員們爭論是否要削減關稅以鼓勵消費者在國內購物。然而,中國政府不太愿被視為采取新措施來支持那些買得起名包豪車的人,已推遲了降低關稅的決定。“政府面臨兩難,”世界奢侈品協會駐華代表歐陽?邁克說,“他們不想推廣奢侈品,因為擔心那些買不起的人看到廣告。可是,他們又不想限制奢侈品,因為那對經濟有好處。”
有錢人持續炫富顯然對政府的這種困境毫無助益。許多人說,“郭美美丑聞”其實暴露了中國普遍存在的、毫不掩飾的失控致富熱:超級新富們炫耀自己多么有錢的趨勢。經營一家二手名牌包的楊旭說:“奢侈品的消費增長太快了,超出任何人的想象。”在他的店里,愛馬仕已比路易威登更受歡迎,原因很簡單:更貴。
當歐美在停滯經濟中苦苦掙扎之際,中國已成為奢侈品的最重要長期市場。去年中國的奢侈品市場增長了20%,且沒有減慢的勢頭。專家說,炫富現象是個復合體,它根植于中國的長期貧苦和饑餓,以及昂貴財物能帶來更高社會地位的感覺。炫富表明中國的經濟發展還不是很久,中國人的消費社會心理還不成熟。
炫富者更多是新富及“富二代”,或是有個有錢男友或情人的年輕女子。他們希望得到他人的仰視,希望人們知道有人愛他們、關心他們。在微博上,許多中國人公開質疑這個國家有關積累財富的新信條是否走得太遠了。
(來源:《華盛頓郵報》)
男籃的“全武行傳統”
在有中國運動員參加的國際籃球比賽一旦出現暴力行為,一般中國體育媒體會競相振振有詞地發表空洞無味的評論。不過最近的這次爭執卻沒有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
中國八一火箭隊與美國喬治城大學驚嘆隊在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籃球場舉行了一場“友誼”賽,在打第四節時雙方發生了肢體沖突,最終比賽意外地提前結束。選手退場,雙方拳腳相加,還有人向空中扔椅子。
喬治城大學隊最終在觀眾的一片噓聲中離開了賽場,還有不少人朝他們扔礦泉水瓶。
去年在許昌,中國和巴西的兩支國家籃球隊對陣時也出現了類似的打架事件,并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中國體育評論員們為此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其中很多評論員為中國隊的出手進行了辯護。然而這次,中國媒體卻一反常態,表現得較為沉悶。到目前為止,他們只是對事件進行了報道,沒有發表相關評論。
(來源:《華爾街日報》)
流失的高考狀元
長期以來,能夠進入中國重點大學的考生都會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全國排在前200名的考生幾乎都會選擇北京大學或清華大學。然而,這個現象近年來正悄然轉變。外國的名牌大學漸漸加入了爭奪中國尖子生的行列——這一趨勢令中國教育界專家和公眾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十分擔憂。2011年,中國有930萬名考生參加高考,將近100萬名高中畢業生沒有參加這一考試。其中,大約20萬人選擇出國讀大學。在美國,有超過10萬名中國籍高中畢業生參加美國秋季高考。僅今年,至少有17名考生放棄了中國大陸地區排名前100的高校而選擇去香港讀大學。
這一現象激發了媒體對中國教育制度改革的大討論。迄今為止,沒有跡象表明中國教育改革正在發生。最近披露的數據顯示,中國高校債務已超過400億美元。專家將這筆巨額債務歸因于高校的不斷擴張。不斷擴張的現狀已引發一系列高等教育機制弊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如果教育體制不改革,中國教育質量就無法提升,因為當下所有的大專院校都處于同一指導準則之下。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對教育制度表示不滿,這帶給政府很大壓力。”
(來源:《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