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訴法》要在保護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歷經15年后,《刑事訴訟法》迎來了它的第二次大修。此次修訂內容達到四分之一之多,其涉及到的“不得強迫自證其罪”、“親屬可拒絕作證”、“可采取監聽手段”等內容被法律界認為是堅持以人為本的體現,是立法上的進步。但是,《刑訴法》二次修改后的內容是否會增加案件審判的難度?監聽手段的運用是否會侵犯人們的合法權益?此次修改能否成功遏制刑訊逼供?為此,我們采訪了京鼎律師事務所主任張星水律師。
1
時隔15年,刑訴法再次修改。此次修改體現了什么理念?
張星水:體現了全新的法制觀念和人權保障理念。長期以來,《刑訴法》的立法思想偏重于打擊、懲罰犯罪,對公民的人權考慮較少。這一次的修改,是立法上的重大進步。
2
此次修改的內容和最近頻發的律師偽證案有關嗎?
張星水:從表面上看,兩者似乎沒有直接關聯性,畢竟《刑訴法》的修改經歷了較長時間。但在其修改過程中,參與修改的立法者或多或少受到了律師偽證案的影響。
3
修改案中,律師在偵查階段的辯護人身份、會見不受監聽等權利得到落實。可不可以說,這次修改提高了律師的地位,捍衛了律師的權利?
張星水:可以這么說。它清晰地界定了律師的權利,明確了律師在刑事訴訟的第一個階段即偵查階段的辯護人身份。擁有這個身份后,律師對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就名正言順了。
4
“近親屬可拒絕作證”被認為是《刑訴法》修改的一大進步。您怎么看待?
張星水:《刑訴法》回歸了傳統。中國受儒家思想影響,其傳統法治理念是親屬之間要有惻隱之情,也就是“親親相隱”,它不主張大義滅親,而是認為親屬可以幫忙隱瞞。“近親屬可拒絕作證”回歸了中國古代的法制傳統,值得肯定。
5
這樣會不會增加案件真相的判斷難度?
張星水:整體上不會。在大多數的刑事案件中,偵查員會通過各種偵查手段進行調查取證,其可獲取的證據類型有7種,證人證言只是其中之一。不過,在具體的個案中可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但其影響微乎其微,不必過于擔憂。
6
在此次修改中,跟蹤、臥底等秘密偵查手段有望入法。但是,也有一種擔心是它會侵犯人們的合法權益?
張星水:這種擔心并不多余。偵查手段的運用是一個度的問題,需要確保的是,這種手段不被濫用。從主觀上講,使用這個技術手段是為了提高破案率,但不能否認它會對無辜的人造成隱形傷害。
7
通過這些手段能夠成功遏制刑訊逼供的發生嗎?
張星水:這個可能性是很大的。一方面通過不能強迫被告自證其罪,降低刑訊逼供的可能;另一方面擴大偵查機關的偵查權利,通過竊聽、臥底等手段從多處獲得犯罪證據,改善只重視口供的庭審現狀。這兩者一同作用,將會大大降低刑訊逼供的發生率。
8
但也有人覺得,此次修正案被害人的權利明顯被忽略,或至少被輕視了,是這樣的嗎?
張星水:長期以來,中國的法律都嚴重忽視被害人的權利,如果我們修改法律只強化對犯罪嫌疑人權利的保障,而忽視被害人,這是不全面的。《刑訴法》的修改需要在保障人權和打擊犯罪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9
目前,我國庭審過程主要是提供書面證言,很少有證人出庭作證,《刑訴法》的修改會涉及到這一點嗎?
張星水:需要時間。從中國的司法現狀來看,為了節約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大量的案件是由檢察官直接宣讀證據,這樣做有其必然性。但從法律的角度看,證人必須出庭作證。這種實踐上的改變需要時間,不能一蹴而就。
10
目前,人們對《刑訴法》的修改抱有較高期望。您怎么看待?
張星水:我持有謹慎的樂觀態度。雖然此次修改存在很多亮點,但其實施效果如何還需要實踐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