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3日,她以明尼蘇達州第6選區聯邦眾議員的身份,宣布角逐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成為這屆總統選舉首位女性競選人
米歇爾?巴克曼身高不到1米6,走到哪兒都穿一雙至少兩英寸的高跟鞋,上臺發言時還喜歡踮著腳。可是,千萬別小看了這個“小女人”,她可是這兩年美國政壇迅速躥紅的政治明星。憑借一張“毒嘴”,她時常令奧巴馬政府下不來臺,并因此而斬獲“犀利姐”的稱號。她的極右思想讓她成為美國保守派的“寶貝兒”、奧巴馬政府的“眼中釘”。
6月13日,她以明尼蘇達州第6選區聯邦眾議員的身份,宣布角逐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成為這屆總統選舉首位女性競選人。
28個孩子的媽
巴克曼的所有政治理念都可以從她的生活經歷中找到答案。
1956年,她出生于愛荷華州一個普通中產階級家庭,父母是挪威移民,是信仰路德教派的民主黨人。13歲時,父母離異,她隨母親搬至明尼蘇達州。母親在一家銀行工作,年薪只有4800美元。從那時起,巴克曼就懂得生活的不易,開始自己掙錢支付學校的午餐。那時候,當保姆每小時可以掙50美分,她整整攢了兩年,才給自己買了一副隱形眼鏡。大學放假期間,她曾到阿拉斯加一家魚罐頭廠打工。她至今仍清晰地記得,最忙碌的一天,她共清洗了280條大馬哈魚。
“我懂得每一個美元的價值。有時,一無所有可以成為最棒的老師,”巴克曼說。也正因為此,踏入政壇后,她堅決反對政府亂花錢,哪怕是她所欣賞的小布什總統,也因“外來務工人員提案”和“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遭到她的批評?!八谌纹陂g花錢大手大腳,有時候揮霍無度,”巴克曼說,“而我是一個堅定的財政保守派?!?br/> 由于出生在一個傳統民主黨人家庭,巴克曼原本也支持民主黨,1976年曾為卡特助選,還出席了他的總統就職儀式。但卡特在擔任總統期間,政策走向越來越傾向自由主義,令巴克曼十分失望。尤其是當卡特表示支持墮胎合法化后,她憤怒了。在1980年的總統選舉中,她改換陣營,把票投給了共和黨人里根。
隨著政治立場的改變,她的宗教信仰也悄悄發生了微妙變化。原先她就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從小成績優異,卻沒有選擇哈佛、耶魯等名牌大學深造,而是進入教會辦的大學學習稅法。
她的“基督情懷”還體現在她曾敞開家門,助養過23個孩子,加上自己的5個孩子,她是28個孩子的媽。有一段時間,她要同時哺育一個新生兒,照看兩個蹣跚學步的幼兒,輔導兩個學齡兒童,監護4個青春期少女,累得她“實在不想讓腦袋離開枕頭”,但她認為,那是“上帝的旨意”。
1988年至1993年,巴克曼是美國國家稅務局一名律師。之后,她辭職回家,相夫教子。誰也沒想到,7年后,這個全職家庭主婦竟一頭闖進政壇,開始了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
讓奧巴馬下不來臺的“毒舌”
巴克曼闖入政壇“純屬意外”。
在2000年共和黨明尼蘇達州議會上,巴克曼慷慨激昂地反對一項高中畢業標準計劃,令在場聽眾刮目相看。一名參議員悄悄對她說:“如果你想參政,請告訴我。”也許是一句玩笑,巴克曼卻當了真。她先是擊敗一名占位28年的老共和黨人,獲得州參議院首輪提名,接著又擊敗民主黨和獨立黨的對手,成為一名州參議員。
她的成功讓許多人感到意外,連她的家人都不敢相信。那一天正值4月1日愚人節,她的先生回到家,打開錄音電話,聽到一條祝賀留言,他一笑了之。接著又是一條。當聽到第三條祝賀信息時,他才意識到,這是真的。
進入州議會后,巴克曼扮演了一個最保守參議員的角色,將自己無窮的精力投入到反對同性戀婚姻、抨擊政府財政赤字、呼吁減稅等事務上。在2006年的國會選舉中,她以50%的支持率戰勝民主黨對手,并于次年進入聯邦眾議院,成為歷史上首位代表明尼蘇達州闖入眾議院的共和黨籍女議員。
至此,巴克曼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政壇新人。真正令她名聲大震的是2008年10月針對奧巴馬的一段“攻擊”。當時正值總統選舉前夕,她在接受微軟全國廣播公司電視臺采訪時說,奧巴馬的家庭牧師經常散布仇視白人的言論,奧巴馬受其影響,可能內心十分仇視美國,美國人民和媒體應該擦亮眼睛,搜尋國會中的反美人士。
此言一出,輿論嘩然。她成為眾矢之的,卻也在一夜之間家喻戶曉。之后,她延續“毒舌”路線,對奧巴馬政府百般挑剔,極盡批駁之能事。她稱奧巴馬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的政府是“流氓政府”,“正在把我們的國家變回到奴隸制國家”。她甚至認為,“不時地發動一下革命,是一件好事”。
她反對奧巴馬的醫療改革,在科羅拉多的一次集會上號召大家“歃血為盟”,抵制到底。她投票否決奧巴馬的救市計劃,認為那是“無謂的浪費”。她批評政府在對待伊朗時態度軟弱,認為“外交手段不應成為一個選項”。當全球都在討論氣候變暖對世界的影響時,她卻說這不過是“一個騙局”,二氧化碳不是一種有害氣體,而是大氣的天然副產品,是地球生命循環的一部分……
她自稱在華盛頓扮演了一個“敵對陣營里的外國記者”角色,她的“仗義執言”在保守派陣營里贏得一片喝彩。彼時,美國的“茶黨運動”風起云涌,其精髓與巴克曼十分吻合,雙方毫無懸念地走到一起,彼此惺惺相惜。2010年7月,巴克曼在聯邦眾議院發起成立“茶黨黨團”,從此以黨團領袖自居,并被外界冠以“茶黨女王”的稱號。目前,該黨團有53名成員。
佩林的“接棒人”?
巴克曼的極端言論令自由派人士覺得既可笑又可怕。
“巴克曼現象”也許并不難解釋。她也不是一個特例,早在奧巴馬競選總統時,就已涌現出一個保守主義“女性軍團”,除巴克曼外,包括著名時事評論員米歇爾?麥爾金和安?庫爾特,當然還有薩拉?佩林。長久以來,右翼政治是一群白種老男人玩的游戲。自從共和黨丟了白宮、又丟了國會之后,這些華盛頓的“銀發一族”已成為舊時代的標志?!芭攒妶F”的出現,令保守派陣營眼前一亮。
這些女人操著外地口音,身上別著“門外漢”的標簽,卻帶著母性的愛國主義和樸素的家庭智慧,關鍵時刻“出拳”毫不手軟。這樣一股清新之風,令保守派欣喜若狂。它所帶來的轟動效應,在2008年可見一斑。當約翰?麥凱恩出人意料地選擇佩林作為競選搭檔時,引來全國人民“集體圍觀”。那一刻,政治舞臺成了秀場,共和黨在熱鬧中實現了“另類重生”。有人揶揄道,這不過是“給丑陋的政治換了一張迷人的女人面孔”。
當然,“女性軍團”并非共和黨自編自導的一場“鬧劇”,其背后有復雜的社會根源。經濟的不景氣,政府的無作為,令民間怨氣叢生。正如加州大學政治學教授肖恩?鮑勒所言,這些女人不過是“觸動了草根階層的傷痛,向原本已經填滿了火藥的人群扔了一把火而已”。
在與自由派的舌戰中,她們利用自己的女人身份,巧妙地扮演了“弱者”的形象。在支持者眼里,她們是“說真話的人”,也正因為說了真話,才備受媒體攻擊和嘲笑,這反過來證明了她們事先的自我設定——“我是受害者”。于是,便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她們越是受到輿論打擊,斗志就越昂揚,說話就越偏激,人氣就越高。
如今,巴克曼已經宣布角逐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她的“前輩”佩林卻還沒有動靜。
雖然在上屆總統競選中失敗,但她一直保持著熱度,并沒有像她的搭檔麥凱恩那樣“退隱江湖”。
不過,如果她要競選新一屆美國總統,前景未必光明,最大的障礙是她目前沒有一官半職,基本上已淪為一個象征性的政治偶像。她之于總統競選的意義也許只在于:為共和黨再挑一名極端保守派競選人鋪路。現在看來,她是在為巴克曼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