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的焦點再次集中在南中國海。隨著越南、菲律賓等國家高調提出對南海的主權要求,這一地區形勢變得極為緊張。在這個問題上,中國雖然保持了一貫的低調,但是也舉行了名為“南海2011”的演習作為回應。
到底南海會不會爆發戰爭,這是國家層面的問題。而戰爭如何進行,則是職業軍人的問題。僅從技術層面來看,南海如果發生戰事,將會是一場非常奇怪的戰爭。
一提起爭奪島嶼的戰爭,人們普遍會聯想到二戰中的太平洋戰場。日軍和美軍在太平洋群島間殊死爭奪,每個島嶼都是一個防守要塞。而雙方的海陸空軍則圍繞著這些要塞拼殺,塞班、沖繩、瓜島等戰役的傷亡都是相當慘烈的。
然而,南沙卻很難再現二戰的海空爭奪,因為南沙群島的島嶼都太小。其中最大的島嶼太平島面積僅0.49平方公里,只有它有天然淡水。也就是說整個南沙群島具有一定自持能力的僅太平島一個,其他島嶼都是兵法的死地。
因此,各國在南沙島上的駐軍基本上都是象征性的。有些島嶼僅能容納半個班的兵力,而日常的補給和供應都必須依賴陸地的支持。從軍事角度而言,南沙群島中任何一個島嶼,都無法承受哪怕現在最弱的海空軍攻擊,或是作為一個戰術的支撐據點拖住來自海上的進攻。
值得注意的是,南沙群島的小島嶼之間距離相當近,兩個島的駐軍甚至在低潮的時候可以步行會面。由于擁有豐富的珊瑚礁資源,因此在南沙被稱為珊瑚水的區域水深不過幾十米。這種水文條件不利于潛艇兵力的展開。
從過去的西沙以及南沙海上武裝沖突的形態來看,該區域的海上戰斗主要依賴的仍然是海軍火炮艦艇。
由此看來,南沙群島如果發生武裝沖突,會具有這么幾個特點:
首先,爆發沖突的時間是突然的。這種海上沖突的爆發是基于長期的海上對峙,而其中一方在判斷有利于自己的情況下則可能發動攻擊。因此,在南沙出現雙方兵力對峙的時候,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盡管武裝對峙未必會演變成戰斗,卻必須做好戰斗準備,并且留下一定數量的預備兵力,以免被攻擊時措手不及。
從國際政治的角度考慮,南沙如果爆發海上武力沖突,則對戰雙方都必須控制沖突的規模,因此火炮仍然會是下一場沖突的主要武器。中國海軍已經實施了全面的裝備導彈化,然而在這種沖突中,導彈卻往往是備而不用的武器。因此,昂貴的大型驅逐艦將作為預備隊出現,真正承擔沖突主力的仍然會是2000噸級別的護衛艦。超過2000噸成本過于高昂,噸位太低的船只又不利于長期對峙。實際上,從索馬里護航任務開始,海軍內部便有聲音傳出,希望裝備一些自持力強,火力和電子設備相對簡單的巡邏型海上護衛艦,用于承擔像反海盜和維護領海主權這種勤務性任務。近十年來經過飛速發展,中國海軍已經裝備了超過50艘現代化軍艦。然而,這些新式裝備卻并不適合執行南沙對峙這種粗重的工作,更適合作為機動兵力,在爆發沖突后給敵人以致命打擊。
雖然從歷史上來看,南沙附近的兩次戰事都無空中或者水下兵力的參與,但這并不意味著,未來空中或者水下兵力就不會在南海的武裝沖突中出現。除菲律賓之外,南海周邊國家都裝備了一定數量的潛艇和第三代戰斗機。實力最強的新加坡空軍裝備戰機數量近200架,第三代機近百架,已經是公認的中等實力空軍。而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也各自裝備了幾十架具有一定戰斗力的戰機。
該區域的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反潛能力都不算高,所以各國的水下兵力活動不會受到太大的干擾。潛艇的主要作戰方向是在南沙外圍水深區域,因此注定了水下兵力的投入時機是,在爆發全面戰爭或者長期武裝沖突時,作為對往來增援力量的狙擊兵存在。從現在的局勢來看,水下兵力被投入使用的概率并不高。
無論武裝沖突是否爆發,何時爆發,實際上都很難演變成一場大規模戰爭。實力最強的中國,擁有選擇何時何地在何種情況下動武的能力,而越南和菲律賓是非常被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