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內的苦行僧
楊錦麟(鳳凰衛視)
他已經大徹大悟,這是因為經歷和見證共和國前30年的喜劇,10年浩劫后,又參與和見證了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巨變。
他出生于延安,擁有一般人無法替代的出身和政治優越性。從“文革”初期的參與“西糾”、鼓吹認同“血統論”,到下鄉知青,再到對體制積習弊端的痛心疾首,對自由市場經濟的堅定不移,他經歷了難能可貴的思想深處的涅槃和頓悟。
他并不是激進的革命者,而更希望以一位溫和的體制改良者自居。對于體制的滄桑與斑駁,期待有披肝瀝膽的反思。但真誠的思想者竟遭遇到污名化潑墨式的鞭撻,而體制內的另一端似乎也頗有微詞,避猶不及。
他努力走出了烏托邦,卻發現大徹大悟后,竟會有更多的思想寂寞,似乎顯得形影孤單。
建制內的苦行僧,仍在披荊斬棘,執杖前行,落日余暉之下,我卻從秦人秦曉身上,看到了楚人屈原“天問”的身影。
“吾道不孤”,秦曉大哥,至少還有我疾步相隨同行!
《秦曉 走出烏托邦》
阿木林(新浪網友)
為什么中國有那么多獲得了財務自由的商人,卻不見一個大衛?李嘉圖?為什么如此多有經驗的研究者和學者型官員卻少有人站在人類高度和新時代背景下融合和創造新的經濟思想?秦曉提供了一種可能。市場經濟需要引進成熟的理論,但中國光有引進是不夠的。
劉勝軍(新浪網友)
秦曉放著撈大錢的機會不干,卻從事“高風險”的思想啟蒙運動,圈內人肯定以為他是傻子。秦曉的確很另類,出身高官家庭,50多歲拿到劍橋大學博士(吳敬璉對其博士論文贊賞不已),就像魯迅說的,秦曉從舊的陣營出來,所以看得特別清楚。歷史將會證明他的價值。
《女工劉萍 我要競選人大代表》
圍觀假象(新浪網友)
在上高中的時候,我參演過選舉場面,行使過選舉權。3個年級的同學都被拉到操場上,主席臺上3個笑嘻嘻的陌生人,我對老師說,“我也不認識他們,怎么選?”老師說,“隨便選,紙上面不是有人名嗎?”我就隨便選了。我這個群眾演員到位吧。
含苞待放的土豆(新浪網友)
有一個疑問:那么多意見領袖為什么不去參選?以他們擁有的話語權去參選,對抗各種不公平而當選的可能性更大,當選后也能更好地為人民發聲。他們是不能選?不愿選?還是不敢選?
涂重航(新浪網友)
應該鼓勵參選人大代表的行為。不管動機如何7JLHe/Swz4mJDHLONSx8G9xORmzWBeIMQrKPI3xsFjM=,都說明他們看中的是“人大代表”這份職責。如果不看中,或者麻木,豈不是成了空中樓閣。
尋找真相
本刊記者 陳磊
5月4日,《檢察日報》刊發報道:“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南京市慈善總會副會長潘鍇紅,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近日被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檢察院批準逮捕。255人報案、288名被害人,涉案金額5000多萬元。”
報道稱,“讓潘鍇紅聲名鵲起的,是他近幾年的高調慈善行為。”而其“慈善動機來自于國內一位知名慈善家……曾跟隨這位慈善家前往四川綿陽、江油等地奉獻愛心……這些經歷讓他的靈魂得到了洗禮,對慈善事業有了全新的認識”。
兩天后,“知名慈善家”在《山東商報》回應:“自己并不認識潘鍇紅”,“絕對不可能是公司副總。”針對網絡上流傳的“潘鍇紅代其捐款”照片,他解釋說,“不排除在某些場合與不認識的人合影,沒想到被利用了。”
網絡的力量是強大的——在“知名慈善家”回應不久,更多的潘鎧紅與其合影,包括詳細的含有“知名慈善家”的潘鎧紅代其捐款照片,都被網友陸續發掘出來,而且來源都是正規報紙,可信度頗高——顯然,他在說謊。
隨之引發的一個深層困境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如果受訪者有著很多光環、榮譽,以一個“大人物”的姿態面對記者,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種受訪者話語真實的不確定困境呢?
一般來說,采訪者都希望受訪者說實話,而受訪者則希望采訪按自己的意圖進行,說話時,更多可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換言之,這時的話語真實,是奠定在受訪者個人信譽之上的。
如果受訪者并不珍惜這種個人信譽呢?一種可怕的情形就出現了——媒體成為了放大謊言的擴音器。比如,《山東商報》在此事件中的所作所為。
幸好還有強大的互聯網,還有相對清醒的讀者。最關鍵的,作為一名從業的記者,采訪的時候,我們更要自省,哪些是真實的,哪些需要核實,尤要注意。從這來看,《紐約客》雜志采訪后的回訪核實,確有必要。
國家運動
本刊記者 王大騏
印度有且只有一種運動,就是板球,印度也有且只有一種認同,那就是印度板球國家隊。在印度時,這個國家正在舉辦世界杯,盡管參與的隊伍不多,大多數是以往的英聯邦國家,但這絲毫不妨礙印度人民的巨大熱情。
半決賽對巴基斯坦,這兩個世仇的對決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板球是個奇怪的運動,可以一直從下午兩點半打到晚上10點半才能分出勝負。白天人們忙于工作,或者乘涼發呆,也并不太在意,倒是傍晚以后才聚集到一塊觀看。這就好似印度這個國家,慢悠悠的,一點也不著急,反正神自然有他的旨意。
夜間走在印度的任何一條街道上,都會看到一大群人圍著有電視的地方大呼小叫,路邊幾乎所有汽車廣播里都是兩個英國腔在解說比賽,真佩服他們能夠長時間保持激情洋溢的解說風格。
最后電視里每個頻道都開始傳播起了勝利的消息,城市爆炸了,市民們沖到馬路上,暴動似的聚集在一起敲鑼打鼓,觸電似的跳舞,把可樂當香檳一樣噴灑,最后把罐子狠狠砸在地上。每一輛過往的車輛都會被人群包圍,車身被敲打個遍,有些司機配合地笑笑,有些差點下來揍敲車的人。但瘋狂歸瘋狂,你會發現其中竟然有人自發地出來維持交通秩序,還有人勸架和控制情緒過于激動的同胞。一個地方的狂歡一般不到半個小時就會自動結束,仿佛是排練過的演出,印度人的國民自治讓人佩服。
幾天后,印度打贏了斯里蘭卡,28年后重奪世界冠軍,而它的鄰居中國,壓根兒就沒人知道,龍象一如既往地冷漠相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