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刊》:你對自己的現狀滿意嗎?
姚希梅:滿意。我個人沒什么需要,自己生活沒有壓力。
《人物周刊》:對你今天取得的成就,有什么樣的心得可以與他人分享?
姚希梅:我做的算不上什么成就,如果說對這些孩子有幫助的話,那是大家一起做出來的。
我越做這行越覺得,只要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情,就會有人看見,就會有人跟你一起做。
《人物周刊》:對你父母和他們成長的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們嗎?
姚希梅:我父母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生人,我能理解他們。我很向往他們所在的年代,那個年代的人很單純,容易滿足,會為了一個目標去努力。
《人物周刊》:你對這個時代有什么話不吐為快?
姚希梅:我覺得人越單純越少煩惱。如果能懷著一顆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而不是只想著自己,就沒有那么多焦慮困惑。
《人物周刊》:你對你所從事領域的前景怎么看?
姚希梅:我覺得會有越來越多善良的人來幫助這些智障人士。
《人物周刊》:你覺得你的同齡人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姚希梅:一味追求物質方面的東西。這種追求太俗了。
《人物周刊》:你認為什么樣的人稱得上是有“領袖氣質”?在當下的人中,你最欽佩的是誰?如果一定要你選,你的同齡人中夠得上青年領袖的還有誰?
姚希梅:特蕾莎修女。她不是靠外在的東西,而是靠內在靈魂的魅力,去感召別人走正確的路。在當下的人中,我最欽佩的是我的同行,創辦重慶江津向陽兒重發展中心的方武先生和李寶珍女士。他們完全不求自己的益處,一切都是為了智障孩子的福祉。現在中國大陸那些專業的特教老師基本都是從他們那里接受培訓出來的,他們是我們這個行業的標桿。
《人物周刊》:責任和個人自由,你最看重哪一個?
姚希梅:責任。我本身其實是個自由散漫的人,但是做了這行之后,就不能只去追求自己個人的自由。我覺得給別人創造自由,比追求自己的自由要更享受。
《人物周刊》:對你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
姚希梅:《德蘭修女傳》。其中那句“一顆純潔的心,能夠自由地愛與給予,直至成傷”對我影響巨大。愛至成傷之后,不是不愛,而會更愛。
《人物周刊》:你幸福嗎?有沒有什么不安?你現在最大的擔憂是什么?
姚希梅:我很幸福,沒有不安。如果說有擔憂的話,也不是對自己的擔憂,而是對團體今后發展的擔憂。
(相關報道請見本刊2011年2月第6期)
她相信,生命是白白得來的,就要白白給出去。她確定了自己的服務對象是不被理解、缺少關愛的農村智障孩子。3年前,她創辦了一所特殊學校。她什么都缺,缺錢、缺老師、缺政府支持;她什么都有,有愛、有歡笑、有堅定信仰。她說,施比受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