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保障房數量有何不可?
中國保障房建設到底是一場烏托邦運動,還是基于事實的民生壯舉,將在未來兩三年受到考驗
特約撰稿葉檀
沒有人否認房地產調控與建設保障房的重要性,同樣重要的是保障房的資金來源與公平分配。
房地產調控正在聚集一批反對派力量,中國保障房建設到底是一場烏托邦運動,還是基于事實的民生壯舉,將在未來兩三年受到考驗。
房地產市場地動山搖,成交量大幅下挫與土地流拍讓地方政府如坐針氈,今年地方政府將面對巨大的財務負擔。據報道,一些地方官員對房地產調控嘖有煩言。全國人大代表、遼陽市委書記唐志國表示,現在財政體制不盡合理,地方政府事權承擔多,責任較大,地方政府尤其是縣級政府的收支矛盾較為突出。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市長坦言:“不靠賣地,還能靠什么?!”上述報道與筆者所見所聞一致,許多地方政府在為今明兩年的收入來源發愁,他們憤憤不平,認為中央政府拿走了他們的飯碗,卻沒有給他們面包。
地方力量只是抵抗房地產調控的諸多力量之一,其他的抵抗力量包括習慣了厚利的開發商、尚未退出的投資者,甚至包括某些保障房的保障群體本身。
將上述反對與恐慌全部視作既得利益階層的哀鳴,并不公平,中國房地產依賴癥后的剝離術十分艱難,一紙藍圖與一個宏偉目標并非確保目標實現的手段。在調控過程中,既牽涉到中央與地方責權利的分配,也涉及調控深入到市場的哪個部分,厘清市場與行政邊界,才能讓行政調控止于所當止、行于所當行。
一連串的問題包括:如何籌集眾多的資金用于保障房等民生項目,銀行與實體經濟的風險如何規避,如何確保多數保障性住房不被尋租者與資產者獲得。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才能讓房地產調控獲得民意支持礎;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實體經濟下行、通脹上升、保障房尋租加劇,將使房地產調控功虧一簣。
只有效率與公平可以解決不滿與恐慌。
我們必須承認現實,僅僅依靠撥款,中國的保障房建設任務是無法完成的。3600萬套的保障房大約需要4萬億左右的資金,而從2011年籌集的資金數量來估算,5年總體資金缺口大約在3萬億元左右,相當于我國2010年財政收入83080億元的36%,是2011年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民生支出的3倍(2011年實際支出安排10509.92億元),與2010年全國土地收入大致相當,總而言之,這是個幾乎無法完成的資金規模。
籌集資金,無外乎開源與節流。所謂開源,即增加稅源開征稅收;所謂節流,即改革行政架構,降低政府行政支出。我國的稅負負擔全球領先,繼續對實體經濟征稅是自殺之舉,在溫州等地已經出現金融體系崩潰的前兆,在中國市場信用最發達的地區,卷包而走的民間金融機構越來越多,溫州上萬家的地下錢莊資金鏈受到沖擊,因為他們賴以為生的實體經濟急速下行,根本無法支付年息30%左右的融資成本。
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財政自主權是必要的,同時要擴大增值稅留存在地方的比例。中央向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在增加,2010年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支出32349.63億元,增長13.3%,但轉移支付有嚴格的限定,使用過程中跑冒滴漏多,效率不高。與其進行大規模的轉移支付,還不如把這部分稅收收入直接留在地方政府。也許有人會擔心地方政府挪用,但我們必須清楚,轉移支付的使用最終仍由地方政府操作,如果我們不相信法律能夠制約地方政府,那么,更不應該相信法律能夠制約中央政府。
根據房地產市場歷年土地收入,以及地方財政狀況,保障房的數量可能需要降低一半以上。也許這會喪失讓人振奮的藍圖,卻有實事求是的美德,否則,一些地方政府將以其他手段忽悠社會,比如在保障房中使拆遷房占比提升到一半以上,在建設保障房的過程中制造出另一批需要保障的群體,無法形成保障房增量。表面上保障房數量節節上升,實際上全都是金玉其外、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
1800萬套保障性住房落實到位,以每戶4口人計,可以解決7200萬人的居住難題,如果切實分配到需要保障的人的頭上,同樣是個了不起的工程。
正因為支持保障房建設,支持政府恢復商品房與保障房的雙軌制,更需要實事求是,讓事情辦成,以免用形象泡沫取代業已形成的房地產泡沫,使房地產調控的反對者們,用以往壟斷體制下虛無的房地產市場攻擊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