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核電集團學會了謙卑,促進相關信息的透明化,也許是日本核事故為中國核電產業帶來的另一個改變
關于日本福島核危機,一切正在塵埃落定。3月20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宣布,事態正向著受控制的方向發展。
在過去的一個星期里,這場被日本官方定為5級的核泄漏事故(法國核安全局評估事故屬于6級),不僅直接導致核電站周圍20公里以內居民的撤離,還造成了各種國際性恐慌。在美國西海岸,有57人因服碘過量而中毒;而在中國,很多超市幾乎一夜之間不見了碘鹽的蹤影……
對于本次事故中的核電站,《經濟學人》評價道:這些核電站被設計為可抗8.2級地震,卻在9級地震中保存了下來,按理說來表現可圈可點。然而,電站抗住了地震,卻抵御不了隨之而來的海嘯……
這類帶了點善意的點評顯然并不能改變這次日本核危機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影響。雖然目前中國的核電只占總裝機容量的2%,但本次危機發生之時,卻擁有世界上40%的在建核電站。
優勢
對日本的本次事故,在3月18日的一次媒體見面會上,大亞灣核電廠的技術人員表示:福島采用的是40年前的技術,沒有安全殼。雖然在2001年前后通過改造,增加了一個內層安全殼,但安全殼較小,且未配備氫爆消除系統——這正是福島核電站發生數次爆炸的直接原因。
相比之下,中國的核電產業起步較晚,錯過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世界核電黃金時代,這反而帶來了一些優勢:中國的第一座核電站建成于兩次著名的核安全事故之后,所有的核電站都采取了較高的安全標準。另外,本次日本事故中的反應堆都是核燃料棒直接加熱冷卻水至沸騰、蒸汽直接推動汽輪機發電的沸水堆;而中國的核電站幾乎都是與核燃料直接接觸的冷卻水不會沸騰、傳熱率較低的壓水堆——壓水堆的蒸汽沒有直接接觸過燃料棒,不攜帶放射性,也不會摻雜氫氣,所以不會發生爆炸,也不攜帶放射性顆粒。
雖然多位業內人士都表示,沸水堆和壓水堆“不存在高下之分,而是各有利弊”,但本次日本核危機中,沸水堆的堆型設計,無疑對事態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而除了機型,中國本身的地質條件,也容易讓人心安。
一位負責廠址評價的技術人員告訴本刊記者:“從建設核電的廠址條件來說,日本面臨的地震和海嘯影響是世界上最復雜的,與日本相比,我國的核電廠選址條件要好很多。”
一個電站的建成,選址是第一步——要找個人口密度較低且地質條件穩定的地方。根據“核電廠環境輻射防護規定”,核電廠應與10萬人口以上的城鎮保持適當的直線距離,且方圓1里內沒有居民區。1991年,經過4年設計選址,6年建設,浙江海鹽的秦山核電站建成發電,這是中國第一座核電站,使用的是中國自主技術。秦山之后的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是1985年正式確認引進,1987年開始施工,1994年建成。大亞灣采用的是法國技術,是當時“對外開放的典范”。
根據大亞灣核電站工作人員的介紹:為了避免地震和海嘯的影響,現在的廠址是從廣東沿海地區十多個備選廠址中選出來的。目前的廠區周圍,歷史上沒出現過超過5級的地震,20公里范圍內沒有6級以上的地震能動層。同時,我國海岸記錄到的海嘯最高也在0.5米以下。
隱憂
負責對核電站安全性進行評估的是環境部的核安全局,除了審批,這個局對核電站的監管會貫穿核電站的一生,甚至“后事”——核廢料和廢棄核電站的處理。燃燒后的核廢料將被封存在密封罐中,沉入核電站的硼水池中。10-15年后,這些仍有少量、持久放射性的核廢料被送往核廢料存儲基地暫存,之后,也許會被埋入500米深的地下——中國核廢料埋藏的地點,目前仍在勘查中。
在大亞灣核電站,每個反應堆會配備一位國家核安全局的住廠檢查人員,負責日常檢查反應堆的運行情況和數據,并監督電廠有沒有按照規范進行管理。一位業內人士解釋,“核電廠運行時的每一步操作都是有記錄可查的,反應堆所有的操作、反應都是有規范可循的。就像一本詳細的說明書和賬目記錄,想隨意操作或造假,并不容易。”“核電站所有的排放也都是有檢測并記錄在冊的,一回路使用過的液體、受過輻射污染的固體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