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中東國家的變局,將帶來這個地區民主化和文明化的巨大變遷
近來,眾叛親離的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孤注一擲,向支持者敞開武器庫。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陷入一片血腥。據已經辭職的內政部長透露,在最后時刻,卡扎菲可能會對示威者使用化學武器。
消息傳出,舉世嘩然。
聯合國隨即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對利比亞制裁的問題。在此之前,加拿大總理哈珀率先宣布,將對利比亞采取單邊制裁的措施。在僑民全部撤出后,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放手出臺制裁措施,凍結卡扎菲全家在美國的資產。
事實上,對于今天的利比亞局勢,制裁根本是遠水不解近渴的。西方國家提議聯合國安理會討論制裁案,主要還是傳遞兩個信息:一是宣布國際社會不再認同卡扎菲擁有執政的合法性,在價值觀上與卡扎菲全面劃清界限;二是國際社會支持利比亞人民的選擇,也不會對可能出現的血腥殘殺坐視不理。
聯合國制裁案內容其實并沒有太多新意,包括武器禁運、禁止被制裁人員入境以及凍結有關人員的資產,并提議將卡扎菲等人送上國際戰爭法庭。關于后者,因為利比亞并非簽署國,因此在法理依據上仍需由未來情勢決定。
令人關注的是,聯合國的幾乎所有涉及主權國家的具體制裁案,都是由西方國家主導,發展中國家被動跟進。同樣,這次對利比亞的制裁案,仍然由西方國家提出。眾所周知,不要說制裁對目前的利比亞沒有意義,即使在卡扎菲權力穩固的時候,洛克比空難案之后的長期制裁,也是效果甚微。因此,這次聯合國制裁案的焦點在于,西方之外的其他國家采取怎樣的姿態。因為這關系到經過這次北非中東的大變局之后,全球化與民族國家力量之間的互動,會朝什么方向移動。
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在聯合國會議上,利比亞常駐聯合國代表、也是卡扎菲的長期朋友阿卜杜勒·拉赫曼·穆罕默德·沙勒加姆的表態。他公開譴責卡扎菲屠殺手無寸鐵的本國人民,表明不再代表卡扎菲政府,而只代表利比亞人民要求國際社會干預。他發言后,受到中東各國駐聯合國代表的擁抱安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表態,聯合國不會坐視大規模反人道屠殺在成員國中發生。
從以往的歷史來看,在公義共識的原則前提下,聯合國決議干涉一個獨立國家內亂或者紛爭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即使是最近的阿富汗戰爭,也是爭議相當多。這主要由于國際社會的發展不平衡,以及西方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常常處于針鋒相對的狀態,而聯合國安理會各常任理事國的立場也是南轅北轍。
因此,除非利比亞國內形勢徹底逆轉,卡扎菲政權被推翻,新的國家機構在協商談判后產生,并且迅速恢復與國際社會的正常互動,否則, 聯合國的制裁恐怕難以遏制事態朝最壞的方向發展。
比較現實的一種可能性是,聯合國制裁案在紛紛嚷嚷中通過后,國際輿論紛紛譴責卡扎菲,利比亞局勢造成全球油價大幅飆升,給世界經濟帶來不可測的危機。因此,美國和北約組織再度“替天行道”,出兵利比亞,遏制卡扎菲的屠殺。但是,這樣的結局還是回到了海灣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正在進行的阿富汗戰爭的情景。這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國際政治秩序的格局,也沒有給領土國家和全球化政治的未來帶來新的啟示。
由此可見,在解決主權國家的動蕩時,聯合國機制依然作用有限,只能表達國際社會的主流價值判斷,施加國際輿論的壓力。真正起作用的,依然是大國,尤其是美國所代表的西方大國。而大國如何介入,所依據的并非是作為世界普遍價值的正義公平,而是自己的戰略利益。
不過,北非中東國家的這一波變局,將帶來這個地區民主化和文明化的巨大變遷。這與新興經濟體的崛起融匯在一起,將對冷戰后的國際格局,或者說全球化的進程,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
真正的改變,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