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部日前以代表著作抄襲為由,宣布撤銷西安交大原教授李連生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是我國首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被撤
□ 早在3年前,李連生便被同校6位教授實名舉報,但如今才有了相應的處理結果,其折射的中國學術界痼疾讓人憂慮
□ 這個靠著連年虧損企業得出“經濟效益”的項目為什么能夠層層過關,最終得到國家級科研獎項?
2011年 2月15日,陰晦天蓋住了西安交大的梧桐長道。
“老馮,恭喜呀!你們終于大獲全勝。”馮全科大老遠就瞧見法學系的一位教授在笑瞇瞇地打招呼。
“還沒有全勝嘍。”他眉眼間的幾分驕傲比他的話更早流出。此刻,這不僅是他,也是陳永江、楊紹侃、郁永章、林槑、屈宗長六人真實的心跡。
他們要徹底地去贏一個叫李連生的人。
上世紀70年代末,李連生考取著名學府西安交大,就讀“壓縮機與制冷技術”專業。以“渦旋式壓縮機”為主攻方向時,他怎么都難料到,由此,他會在二十多年后一度輝煌:因《渦旋壓縮機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這一項目,2003年榮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再過6年后,他又因此深陷人生丑聞的漩渦。
2011年1月30日,國家科技部門戶網公布:李連生所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的推薦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嚴重抄襲和經濟效益數據不實”。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 第21條、《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第92條的規定,經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審核及國務院批準,決定撤銷該獎,收回獎勵證書,追回獎金;并且申明:這是我國第一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被撤。
一個匿名舉報者
2005年盛夏的一天,國家科技部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對李連生申報國家科技獎二等獎資料里的渦旋壓縮機產品有質疑,認為其產品的自身運行會潤滑油過多。隨即,陜西省科技廳派出兩位專家調查,其中一名是西安壓縮機行業里的行家。匿名者后來告訴我,“那次沒能檢查出問題。”
李連生寫了一份成果證明,交大科研處請了馮全科等老師簽名證明。馮記得,他那時并不了解其中情況,但想到大家都是同事,也就簽了。
馮全科與李連生的同事關系始于流體機械與壓縮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簡稱“國家工程中心”)的建立。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經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批準,世界銀行貸款350萬美元,以西安交大為依托,國家工程中心創辦了。行政上掛靠在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簡稱能動學院)。
馮全科歷任能動學院壓縮機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當年也為國家工程中心的創辦出過力。按他的話說:他既是能動學院的人,又是中心的人。
與他年紀相仿的屈宗長則較含蓄,說話多是面帶微笑,輕言細語。他當過交大萬寶壓縮機工程中心的副主任、主任。
盡管馮、屈二人都算是李連生的老師輩——本科帶過李或指導過其畢業設計。若干年后,學生卻成了老師的上級。
李連生長期是工程中心副主任,還在能動學院作學科負責人,兼學位委員會及博士研究生指導委員會委員、博導,還擔任過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書記,以及學校人事處處長。
而這一長串頭銜被舉報他的人譏諷為“李連生頭上有七道光環”,“是科技部鑒定申報材料時被迷惑的因素之一”。
2007年12月,楊紹侃在交大東門彩虹橋旁的校公示欄里,無意間發現一條信息:國家教育部準備授予李連生“科技進步一等獎”,令他頓生疑竇的是,李所報項目為《往復式壓縮機理論及其系統的理論研究、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
“他從沒搞過往復式壓縮機呀?這是我很熟悉的專業。”在回去的路上,楊紹侃“感到問題很大”。
楊紹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任交大動力二系(能動學院前身)壓縮機教研室講師、系副主任,后調入陜西省科委任副主任。1996年退休后回到交大,他也是交大壓縮機專業的教授。他向校長鄭南寧反映了這件事。鄭南寧隨即讓科研處調出將李的申報獎項材料,請來校里幾位退休的老教授陳永江、郁永章,林槑,加上馮全科一起研究。
“他們看后,感到問題多多。” 楊紹侃說道。
陳永江副教授,上世紀50年代研究生畢業后,長期任教于壓縮機專業;七十多歲的郁永章,1957年參與過我國首個壓縮機教研室在西安交大的籌建,后又擔任教研室主任;曾任壓縮機教研室副主任的女教授林槑,是壓縮機氣閥專家,他們可謂壓縮機教研室的元老。
幾乎同時,校方與幾位老教授分別找到了屈宗長——“科研處交給我一些評審材料。而楊紹侃找我,是因為我既搞過往復式壓縮機又搞過渦旋壓縮機。他們兩方都讓我參與評定。”
他看后斷定:“問題醒目,一些基本概念都沒闡述清楚,越到后面越離譜。”
“我們是拍案而起!”陳永江年過八旬,性格在六人中顯剛介。
他寫的《李連生騙取一等獎的第1、2、3、4個證據》專業術語與繪圖繁復俱全,報告里, 他條理分明道:……《第一例》李連生自稱“開發”的 “整體鑄造機身”。……這是篡改歷史,搶奪上海壓縮機廠的早年成果。歷史事實是:第一個開發“特大型六列整體機身鑄造”的功臣是1965年(李連生3歲時)的上海壓縮機廠和太原重型機器廠。……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巨型六列機身的整體鑄造技術,早已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被我國上海壓縮機廠的工人和技術人員所勝利完成。何須3歲的李連生開發?……
李連生所謂開發的第二個新產品為壓縮機的“中體結構”,見報獎文原文第23頁第14~17行……李連生對“他開發”的“中體”的描述和稱頌都好得很。不過“他開發”的“中體結構”又是偷來的,不過,這次是偷德國的。……《第三例》 李連生“開發的第三個新結構”“十字頭液力連接結構”,見獲獎文第23頁18行及24頁29~32行說:“傳統結構的活塞桿螺紋根部,常常出現嚴重應力集中現象。本成果研究了活塞桿與十字頭的連接方式,采用液力聯接技術,有效地解決了活塞桿承受高應力幅的難題。” 說得好!無奈,解決傳統活塞桿經常發生斷裂事故的功臣,依然是1975年的德國和1985年的意大利的兩個公司的專利,而不是李連生的“本成果研究了活塞桿與十字頭的連接方式,采用液力聯接技術”。
化工部引進德國的“十字頭液力連接結構”時李連生13歲。李連生當時能“研究開發”什么?
陳永江的底氣緣自他對壓縮機鉆研了半個世紀,正如同行中人說:“他對里面每個環節,閉著眼都門清。”
在大酒店里斡旋的校領導
2008年1月初,楊紹侃與林槑不在西安,校方讓其他4位教授各自呈交書面舉報。
在舉報信中,陳永江除在專業上對李連生的所報獎項進行一一批駁外,還強烈要求學校對其“予以嚴懲,撤銷其教授的稱謂并且逐出交大”。
馮全科則在信中對作假手段作了推理分析:自己針對關系戶單位的產品,編造所謂往復壓縮機理論和關鍵技術——讓關系戶開具經濟效益證明,讓關系戶的用戶出具經濟效益證明——并注明是交大的理論和關鍵技術的應用成果——把相關關系戶的人員納入報獎成員,互惠互利——找外行和熟人作為鑒定會成員……
2009年12月30日,西安交大學術委員會簽發的第60號文件《關于六教師舉報李連生存在學術不端問題的調查報告》稱:……得到舉報次日,學校立即組織專家進行評審,鑒于該項目授獎存在異議,學校于2008年1月11日電話通知教育部暫緩授獎,學校隨即展開進一步調查。……
陳永江高聲道:“舉報信交上后,被冷卻了54天,忽然接到通知——黨委書記要在南洋大酒店宴請我們。”
2008年2月26日,楊、陳、郁、馮四人如約赴宴。但黨委書記并沒到場。
陳的話音一轉,“來者是副校長盧天健、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虞烈、校科研處干部黃忠德。這三人一見面便作自我介紹,表示受黨委委托,你們關于李連生問題,我們交換黨委意見。順便吃飯,邊吃邊說。
“對方主要傳達五條:現在高校科技腐敗成風,請你們不要大驚小怪。還列舉了4個有名有姓的具體例子為證;西安交大地處西北,去年好不容易排名16,請你們珍惜和愛護學校的聲望和排名,不要攪亂了學校的現狀;你們和李連生應是學術之爭,愿否和解?我們可從中調解;如果是為了獲獎,我們可以讓李連生將報獎利益勻給你們一些。聽到這兒,我就有點按捺不住了。接著對方說,五十多天來,學校領導被你們攪和得不得安寧。這潭渾水是你們攪和起來的,你們是始作俑者。你們中如有人愿意退出,為時不晚。
“他走時還說,我對你們提個建議,建議你們從今天開始好好學學法律。李連生說了,你們六人都有把柄在他手中。你們要準備他以誹謗罪把你們送上法庭。”
陳永江在赴宴前將一枚索尼老式錄音筆揣在衣中。現在他婉拒了記者重新播放當日錄音的請求。
2010年3月《焦點訪談》的《西安交大,沒有結果的“學術成果”》節目中,兩個多小時的錄音,有小一段被節取播出。
“南洋大酒店的第一次談話”,在六教授中的某人看來,是反映了學界一部分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心態,但2008年3月間學校的處理,才真正令他“對學校的幻想破滅了”。
《關于六教授舉報李連生存在學術不端問題的調查報告》稱:“……在三次學術委員會專題會議的基礎上,學校于2008年3月致函教育部,正式建議撤銷授予該項目2007年度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
陳永江說:“學校給教育部去的一封撤獎公函,上面寫得很玩味‘……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部分教師對于該項目獲獎申報人提出了異議。……目前,我校對于該項目申報人的異議無法協調解決,因此,請求撤銷授予該項目2007年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一等獎’。我們是針對李連生造假的事,哪是對他個人有異議?這不是讓教育部認為,原來鬧了半天是文人相輕,私人恩怨?”
2008年3月31日,陳永江等人接到校方通知,李連生的一等獎申報已被撤回。當六人要求校方出示教育部回文時,被拒。
2008年3月17日,6名教授聯名向西安交大領導發出第一封公開舉報信。
“后來,這件事主要由黨委書記王建華在管。他向能動學院分黨委書記傳達,李連生的事情由他親自來抓,別人不要插手。交大畢竟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楊紹侃低頭咽茶。
那段時間,他曾兩次委托學校一位原副校長捎口信給黨委書記,六人極想與其面談。那位熱心的副校長回復,黨委書記不見他們,“也沒有任何說法”。
不想,2008年3月28日,六教授聯名舉報的第一封公開信披露在了方舟子所辦的“新語絲”上。
5月5日,交大校園網上一篇簡訊里,李連生被宣布當選為國際制冷學會專業委員會副主席;
7月,能動學院下文《鼓勵三級以上教授可以自組課題方向一致的科研團隊》,文件上標注“凡學術不端者不得加入”;在第三行,科研團隊的領導小組名單中赫然印有“李連生”。
最令陳永江為之氣憤的是,“9月份,能動學院破天荒地開展了名為‘弘揚正氣,端正學術不正之風’運動,組織者居然還是李連生。”
兩個月后,工程館二樓會議室里,國家工程中心主任束鵬程在系里作總結說,黨委書記認為申報材料沒有問題,今年不報明年還可以再報;國家投給了工程中心大量資金,李連生還是要承擔起這個責任。
口才不佳的學生
“李連生是河南林州人。據他的妻子熊春杰對外透露他是農家子弟,從小家境貧寒。”2月19日,交大南門對面的匯豐咖啡店內,“肖一新”從頭講起。
“肖一新”是他自起的化名,他堅稱只是交大的一名教工,較為熟悉李連生。
“我認識的人中有一個是李連生大學時期的同班同學。他曾對我提起,李在那時,無論就學業水準,還是文娛體育都表現平平。”“肖一新”說道。
這證實了李連生讀研時的導師,舉報人之一的郁永章對李的評價:“1982年,李連生大學畢業后,分到了河南安陽鋼鐵公司。四年后,他想回交大讀研。他當時考研的分數是過線了的,但他的成績靠后,錄取名額沒輪上他。彼時,交大委任郁永章籌建化工學院,因手上還沒有一個學生,他將李連生錄為研究生。
“他是我那時唯一的研究生。‘化工機械與設備’專業。”郁說道。
1988年,李連生當上了父親。他的妻子熊春杰原籍湖北麻城,自稱原是西安金屬結構廠的工人,上世紀90年代曾到深圳下海,不到一年便回西安,在化工學院的工廠里當臨時工。
郁永章表示“本來兩家的關系較好”,他家的搬遷也是李連生幫助操辦。
李不能做教師的緣由,郁說,主要口才不佳,“曾有一位教師公開對他提意見,你講了一通都不知道你要講什么。他在這方面雖作過改進,但也就是那樣。”
而“肖一新”透露,在國家工程中心里,李連生有一種本領,“能說會道,能迅速嗅出誰對他有利”,然后,“很快籠絡親近,哥們義氣、許下諾言”。
師生相融時,李曾夸口:“郁老師,黑白兩道我都有人,您有事就找我。”
“那些扯淡的事情,他也許很在行。可論講課,他不一定很好。他的這種表達不清晰與學術水平有關。他在思維方法上,不擅于鉆研問題;勤奮的程度,也比較欠缺。”郁永章如是總結自己對李的觀察。
上世紀90年代初,李連生考上在職博士生。由于郁永章沒有博導資格,于是他掛在時任副校長、制冷及低溫工程博導束鵬程的名下,但學業依然由郁永章指導。
1996年,李連生調到國家工程中心。
“熊春杰比李連生稍早進入國家工程中心。據說她調入前,中心里一位副主任曾委婉向束鵬程提出,中心人員本來較少,如果夫妻都要來這里工作,恐有不妥。束當即說,她是去工程中心持有股份的一家公司做出納。而等那位副主任退后,熊春杰立馬調進。
“國家工程中心早期,曾有一位常務副主任。此人原是流體機械研究所主任,交大培養出的博士,專業能力很強。也因為這點,他沒有事事聽從束鵬程。束自然不滿意他。后來,這人調往上海交大工作。李連生成為了工程中心的副主任。
“熊春杰在中心名為出納,實為會計。西安審計辦當年來國家工程中心核查,曾對束鵬程說,這樣的人事安排不符合國家用人制度。束鵬程一句話擋回,‘這種事在別的學校也有,不奇怪。’
“束鵬程在學校的資歷很深。1982年,他在英國進修,跟從名師研究氣閥。1984在壓縮機教研室任教,從講師破格升到教授,進而是副系主任。1987年到2000年一直擔任學校副校長。另外,他還對校內一位權重人士的提升有舉薦之恩。
他與舉報六教授同時反映,1998年,李連生被破格提升教授前,束鵬程就對外宣稱,他為中心拉回了一個價值300萬的合同課題,當時令中心里的人為之振奮;2001年,李連生被評為長江學者前,束鵬程又對外說,李有一筆1000萬的課題經費。“聽者眼都瞪圓了,心想,還是束鵬程厲害,慧眼識才。”
“可如今,李連生評教授職稱前所稱的300萬合同課題,又成為六教授新的問點。”“肖一新”說。
“束鵬程也是我和陳永江的學生。”楊紹侃說時,妻子悄悄地提過暖壺。
“束鵬程讓林槑帶過的研究生——在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申報材料里排名第10的完成人來說服她退出六人組,這名學生反被她教育了一番。”陳永江笑說。
“束鵬程又讓教我學電腦的一名學生勸我罷手。那學生說,陳老師,槍打出頭鳥。我說我就是常出頭!怎么樣?要殺頭么?”陳永江拍起桌子反問。
學歷造假的妻子
2008年9月14日,6位教授向學校呈遞了第三封舉報信。
檢舉內容是揭發李連生協同妻子熊春杰,購買深圳大學畢業的假大學文憑,要求學校查處,并追究李連生的協同責任。
在2007年申報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材料里,熊春杰是排名第14的完成人,“深圳大學本科畢業”的時間為1995年7月。
“這明顯與郁永章對熊春杰的過去記憶不符。這樣越往下查,我們越會懷疑他的造假不是首次。這時,郁永章提出來,李的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就有問題。”楊紹侃說。
2009年1月6日,學校人事處給6名教授發來正式通知書,查實熊春杰的大學學歷的確造假,已經給予警告處分。
“可她的檔案又是誰改的呢?至今都是個謎!”“肖一新”尖銳地問道。
2008年10月,6位教授向教育部、國家科委致信,檢舉揭發李連生騙取2003年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騙取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3月9日,六位教授在科學網上開博,主要由陳永江主筆。
“科學網上面的檢舉揭發,使弄虛作假者無言以對十分狼狽。從第一篇檢舉揭發文章發表,不到一個月,點擊率達到幾萬,引得許多網民跟帖與評論!”他傲然說道。不了解陳永江的人無從感知,他的左眼視力幾乎為零。科學網上每一篇博客,都是他在一旁念出拼音,由妻子一點點地敲打出。
同年4月26日,陳永江等人再次被校方約到南洋大酒店赴宴。
“一言以蔽之。如果我們撤博客,他們就撤掉李連生國家工程中心副主任的位置。我們說不行!堅決要將他趕出交大。撤了副主任,不準哪天還能升上正主任呢。”陳永江說,那天,他同樣揣上了錄音筆。其中一小段錄音后也在《焦點訪談》上播出,字幕上標注“西安交大副校長盧天健”。
……2009年4月,陳永江等教授又實名舉報李連生1998年出版的專著《渦旋壓縮機》多處涉嫌抄襲。學校當即通過校學術委員會進行徹查。通過組織校內外同行專家三次核查取證,發現李連生在其專著《渦旋壓縮機》第三章“渦旋壓縮機的幾何學”中采用了日本學者森下悅生論文《渦旋式壓縮機的幾何理論》的大量結果,存在嚴重抄襲:……
《關于六教授舉報李連生存在學術不端問題的調查報告》是由副校長、學術委員會負責人盧天健簽發。2011年2月23日下午,學校主樓17層一間辦公室里,盧天健在三十多分鐘采訪中強調:“這件事對我傷害太大”,“網上與報紙糾住不放”,“給學校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
對簿公堂的師生
2009年5月,李連生被免去流體機械及壓縮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職務。
同年5月26日,李連生與束鵬程向西安碑林區人民法院起訴,將陳永江、郁永章、楊紹侃告上法庭。
7月21日第一次開庭時,李束二人沒有出面。他們的律師聲稱,被告的3名教授自2008年1月起,在《新語絲》、中國科學網博客上不斷實名發文,借批評“造假”為名,沒有事實根據地污蔑原告“剽竊”、侵害他們的名譽權,丑化他們為“碩鼠盜賊”、“無所不偷”等,原告要求被告賠禮道歉,并分別賠償15萬、12萬的精神撫慰金。
早在開庭前,六教授在李連生“2003年陜西省一等獎”的報獎書里,發現其開發成果及效益證明來自原西安泰德壓縮機有限公司。
該公司在1998年由陜西省計委立項,公司股東分別為陜西省高科技產業開發投資公司、華山化工集團、三金科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1998年李連生向陜西省計經委保證‘渦旋式壓縮機產業化’后,每年給陜西增加純利潤1100萬元。從而促成陜西省為這家公司牽頭投資4500萬,其中,李連生以技術股被評估為投資10%。”陳永江說。
原西安泰德壓縮機有限公司2001年正式起動,卻在2005年向陜西省國資委申請資產重組,終以800多萬轉讓給一家私企,現更名為西安泰德實業公司。
2009年5月5日,西安交大曾組織調查小組前往西安泰德實業公司。組員包括3位院士、馮全科等人。
當時,公司的常務副總和技術顧問向馮等人表示:由于企業資金鏈斷裂,致使公司無力購買專用設備,加工產品有時出現性能不穩定,導致企業壓縮機項目2005年終止。
“馮全科不同意就這樣寫成調察報告,認為草率了。但他又不懂商業,于是提出到工商局查稅票來調查泰德公司以往真實的經濟狀況。有位院士當即反對,你有什么資格查賬?”“肖一新”說。
“我怎么不能查?既然國家工程中心持公司股份,那就是老板。老板憑什么不能查自己公司的賬?”陳永江理直氣壯。
他們在陜西省工商局檔案館查到泰德壓縮機公司2001年到2005年的年檢報告:2001年營業額96萬元,虧損148萬元;2002年營業額2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