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往井陘礦區的307國道上,灰塵和粉塵混雜在一起。國道兩邊是光禿禿的山,山谷間架設著縱橫交錯的電纜,山坡上有水泥廠、石灰廠和電廠,巨大的煙囪里冒出滾滾濃煙,塑料袋等垃圾橫飛于路邊,山腳散落著灰頭土臉的村莊。每個路過的人都能看出工業化給這片土地帶來的影響。
井陘礦區是石家莊七大市轄區之一,也是距離核心城區最遠的一個轄區。
這是一個百年礦區。1898年,當地人張鳳起獲得開礦權,次年和德國人漢納根合資開辦井陘煤礦——漢納根曾先后在李鴻章、袁世凱手下任職。井陘自古就有“北方最良煤田” 之稱,不少人垂涎這里的黑色財富。那個時期的著名人物——慈禧、德璀琳、李鴻章、袁世凱、曹琨、閻錫山、段祺瑞、馮國璋和張作霖等,都曾染指礦區?!捌咂呤伦儭焙?,礦區落入日本人之手。
1945年,國民黨政府接手礦區。解放后,井陘煤田成為新中國的主力煤礦之一。但20世紀60年代后,煤炭資源逐年減少,80年代進入衰退期。如今,即使在礦區最繁華的商業街,你也能感受到賈樟柯電影里那種閉塞小城鎮的氣氛。這里和所有資源枯竭型城市一樣,面臨環境惡化、轉型難的問題。年輕人沒有多少出路,只有離開。
街邊一位十幾歲的小伙子戴著耳機,聽著英文歌,頭發據他說是自己挑染的。無論在什么地方,年輕人總是喜歡追逐潮流、懷揣夢想。哪怕街道是黑黢黢的,哪怕空氣中彌漫著焦化廠的味道,哪怕夢想總有一天會被擊碎。
一位78歲的退休老礦工念叨著共產黨的好,對每月一千多的退休金感到相當滿意,“老了干不動了還給錢,要是日本人,早咔嚓了?!蓖瑫r做了個砍頭的手勢。他說的是礦區著名的“萬人坑”,那是日本人治下殘酷的歷史遺跡。如今“萬人坑”遺址上已建起紀念館,里面仍可看到觸目驚心的累累白骨,那是46000多名礦工的遺骨,他們大多死于礦難或日軍的非人虐待。
并非歷史悠久的地方都值得羨慕。人們在這里采掘資源,留下的是滿目瘡痍。這讓人想起山西的煤老板,據說他們不在當地買房,而是拿著在這里賺得的財富到別處生活。對只能生活在此地的人而言,冬天似乎從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