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您曾參加過“美國戰備協會(ADPA)”的研討會吧,我們知道這個協會就是后來的“國防工業協會(NDIA)”的前身。
孔蒂斯:是的,那是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的事了。那些年,ADPA簡直是全美輕武器設計領域內的名人集會。我當時也參加過多屆,并利用這些機會結識了像以色列烏齊·蓋爾等國外知名的輕武器設計大師。當時,ADPA每年都會召開年會,就像現在的NDIA年會一樣,當時ADPA年會通常在美國東、西海岸輪流召開。
記者:我們知道,您后來加入FN公司后,負責公司M240機槍的生產制造,FN公司是如何開始M240機槍開發項目的呢?
孔蒂斯:M240機槍項目的開發源自M219(M73)坦克機槍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中的失敗表現,當時美國向以色列軍方出售了一批M73坦克機槍,但很快以方就向美方抱怨M73坦克機槍糟糕透了,這件事當時鬧得沸沸揚揚,很多方面各執一詞,國會內的親以人士甚至還專門就此事發起了國會調查。
其實在當初出售這批槍械前,本來還有一種備選槍械也經過了試驗,但后來由于戰事緊急,以方取消了更多的采購撥款,只采購了M73機槍。當時,我所設計的裝甲機槍本來也在以方的選擇范圍之內。
M73在中東的糟糕表現已無法挽回,國會遂要求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一次競標,以便找到用于替代M73的新槍械。
后來,FN公司的MAG58機槍在競標中獲勝,雖然此次MAG58機槍是作為坦克機槍采購的,但在看到其不俗表現后,美軍將其列裝為步兵班用機槍,命名為M240。為了滿足大批量裝備要求,FN公司特別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首府哥倫比亞設立分公司,但在分公司成立之后的一年中,公司始終處于較為混亂的狀態。從管理的角度看,FN公司需要一名當地的槍械生產負責人員,他要能與軍方代表交流溝通,并將軍方的要求反饋回FN公司在比利時的總部。當然,你知道,FN美國分公司很快挑中了我,我過去也常常開玩笑說,我在FN美國分公司的工作就是“翻譯”,將美國軍方的英語轉換為FN總部聽得懂的英語。
記者:說說您在FN美國分公司的任職經歷吧,角色發生了轉換?
孔蒂斯:與以往在通用電氣公司工作時相比,我在FN美國分公司任職后就更忙了,因為當時我們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內,連續贏得了軍方多個項目的大批量訂單,先是M16A2突擊步槍,接著是M249機槍,然后又是Mk19榴彈發射器。這樣,FN公司在短期內就面臨著擴充產量的問題。特別是在生產M16A2步槍時,當時公司對這種槍械生產方面的工程質量管理人員較為缺乏,后來通過雇傭了不少前柯爾特公司的員工才解決問題,其中包括柯爾特槍械制造部門的前負責人以及多名高級工程師。在FN美國分公司工作的那段歲月,對我而言是一段特別的經歷,通過與FN這家歐洲槍械企業合作,拓展了我的視野。在FN美國分公司任職期間,我先后到過比利時、法國以及加拿大,我的工作角色也從最初在試驗室內里埋首于理論設計和改進的工程研發者,逐漸轉變為負責生產管理甚至銷售的中高層管理人員。
記者:FN公司投標M16A2步槍的制造時,您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孔蒂斯:是的,我也參與了此項目的投標,我記得當時此項目的負責人約翰·艾恩正在伊利諾伊州的巖島郡,于是我也到此處與他交談和商討。我把公司在哥倫比亞分公司的生產情況向他作了介紹。當時M16A2步槍實際上并不屬于三軍輕武器規劃JSSAP項目,軍方需要用這種步槍來替換早前故障率較高的M16和M16A1步槍,因此啟動了此次競標,無疑FN公司也希望分一杯羹。軍方考慮到生產經驗、成本等因素,只確定了兩家競標公司——FN公司和柯爾特公司,最后FN公司以較低的價格勝出。我還記得當時兩家公司對每支步槍的成本報價價差只有大約14美元。由于要在軍方規定的期限內完成生產,對FN公司來說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戰。
記者:你們在全面投入生產之前,一定也獲得了很多經驗和教訓吧。
孔蒂斯:是的,很多。這是FN美國分公司首次獲得這么大數量的輕武器訂單。在開始籌備生產事宜時,就有很多槍械零配件生產商向我們推銷他們的產品,希望成為我們的子承包商,他們把自己的產品送到FN公司,希望能獲得采用。但這些小生產商的產品質量并不過關。FN公司擁有嚴格的質量檢測體系,他們中的很多產品很快就被淘汰出局。M16A2步槍的生產很快進入了正軌,在FN公司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下,M16A2步槍的質量堪稱上乘,我們也與軍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記者:那么,M249機槍的生產情況如何呢?
孔蒂斯:1970年,美國軍方提出了班用自動武器(SAW)開發項目,當時幾家著名的公司參與了競標,有柯爾特、HK公司,FN公司提交了米尼米輕機槍,試驗時被命名為XM249。試驗中,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野外實戰條件試射,但當時在我看來XM249并不具備實戰試驗條件,因為它采用的彈鏈供彈機構當時還未最終完成,因此在試驗時多采用M16步槍的彈匣。測試時,利用可憐的彈匣供彈根本達不到試驗所需的效果,對此軍方也非常不滿意。后來FN公司成立專門小組,負責供彈部分的設計,我也參加了這個小組。
記者:供彈方案是如何確定的?
孔蒂斯:我們認為對于高射速的支援武器來說,彈匣原本就非上佳選擇。最終,我們提供了M249既能采用彈鏈、又能采用彈匣供彈的設計方案,并制造出樣品,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在試驗后發現這正是他們想要的。
記者:彈鏈供彈的優勢就在于,待進膛槍彈的位置都較為確定,而彈匣供彈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吧?
孔蒂斯:是的,M16步槍的彈匣在當初設計時遇到的就是這個難題,因為它采用了直形設計,不像AK47步槍彈匣那樣適當彎曲。小口徑步槍彈的彈殼通常采用上窄下寬的錐形設計,為保持彈匣最上方那發待進膛槍彈始終保持水平狀態,大容量彈匣就不能設計成直形,而必須設計成像AK彈匣那樣自然過渡的弧形。因而,最初AR15的25發直形彈匣在試驗階段總是供彈問題不斷,之后在不修改彈匣設計的前提下,將彈匣容彈量減為20發才解決問題,但如果需要更大容彈量,比如標準的30發容彈量,彈匣就必須彎曲,或者像后來那樣雖未采用自然彎曲,但在彈匣中部有明顯折彎部分。在設計彈匣時,要考慮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彈匣口部長時間處于高應力狀態非常容易破裂,托彈簧也會出現疲勞問題,遠不像想像中那么簡單和容易。而相比之下,彈鏈供彈幾乎不存在上述問題。
記者:米尼米機槍在設計中還解決了哪些難題?
孔蒂斯:最初米尼米機槍的原型具有非常高的射速,特別是槍械使用日久以后更是如此。但自動槍械都存在這一問題,一旦射速改變,原來為特定射速條件下正常工作的機件很可能也會變得不那么可靠了。當時為解決米尼米機槍的這一問題,我們為其加裝了液壓緩沖裝置,槍機動作過速則增加其阻尼,當然阻尼不能過大,否則會影響槍機在正常射速下的運動,這要經過很多次試驗驗證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在采取這些措施后,槍械也變得可靠起來。后來,軍方的M240機槍也配備了類似的液壓緩沖器。當然,就我的經驗而言,液壓緩沖裝置可能也是問題之源,最糟糕的就是泄漏問題,此外射擊環境的變化,比如溫差、濕度及氣壓等,這些因素都對液壓緩沖裝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記者:據說軍方啟用M240機槍,您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這樣嗎?
孔蒂斯:可以這么說。我記得當時海軍陸戰隊啟動了一個價值1700萬美元的槍械改進項目,也就是斯科公司的M60E4項目,這個項目的啟動意味著海軍陸戰隊希望繼續保留當時大量配備的老式M60系列機槍。但我認為軍方完全可以選擇更好的槍械,于是我以公司代表的身份到本寧堡與陸軍接洽。軍方明顯對此并無興趣,接著我又在海軍陸戰隊碰了壁。后來第75游騎兵團開始對M240機槍感興趣,公司為該團提供了一批M240機槍供其試用,他們的反饋很好。M240機槍最初的導氣系統配有氣體調節器,有3檔位置可選,這樣就能適應不同的戰場情況。這套導氣系統非常精致,當時公司也準備將其作為優點予以保留,但軍方在提出的修改意見中,卻不喜歡這樣的設計,他們不希望為士兵配備一種有過多選擇的槍械,因為多選擇雖然能保證可靠性,但在選擇錯誤時更易出現故障,軍方要的是一種簡單的、能應付大部分情況的槍械。之后我們根據這些要求重新對槍械導氣系統進行了設計,達到了軍方的要求,為軍方順利采用這種槍械鋪平了道路。
記者:我們知道在1990年代初期,您開始更廣泛地參與NDIA“國防工業協會”的活動,并于1998年離開了FN公司。
孔蒂斯:是的,我于1998年離職,加入了美國國防工業協會(NDIA)。也正是在那年,我獲得了“喬恩獎”,并與羅尼·巴雷特等人合作,為軍方的一系列武器開發項目提供咨詢和顧問服務。巴雷特是位非常聰明且有才氣的自動槍械設計師,很快我們就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
我還記得到該委員會后所做的第一個項目就是軍方當時正在開發的XM107狙擊步槍,正是在我們的建議下,該槍代表試驗性質的字母“X”被摘掉,而正式成為M107。事實上,這也正是NDIA的職責,因為政府和軍方的高層決策者們對種種等待他們挑選的裝備,并非特別清楚哪些才是部隊真正需要的,而建立這種由資深的、專業人士組成的協會,其目的正在于此。也正因為協會所具備的官方咨詢性質,他們要求所有入職的專家不得再從事公司的生產和開發工作,為此我離開了FN公司。
加入該協會后,我最初涉及的武器項目包括XM107狙擊步槍、XM197航空機炮等,只要其最前面的X字母被取消,也就意味著這一原型武器經過試驗和安全驗證,達到可供生產及服役的水平。在NDIA工作期間,日常論證工作每每使我獲得啟發,我希望把自己長期對槍械開發的經驗和總結記錄下來,但我又沒有喬恩那么好的文筆和精力,專心完成一本著作,因此只好用錄像的方式記錄我的點點滴滴感悟。這部系統的視頻名稱叫作《和喬治·孔蒂斯一起看槍炮基礎:槍炮及其原理》。這部錄像片出版后引起不少愛好者和設計師的廣泛興趣。在制作這部片子的時候,我感覺又回到了過去全身心投入槍械開發的歲月。
記者:在NDIA任職期滿后,您就去了HK公司?
孔蒂斯:是的,因為之前我認識不少HK公司的工程師和專家,當時他們正在尋找一名專業性強的業務經理,我在朋友的推薦下很快就成功應聘到了這一職位。在歐洲HK公司任職期間,我未再進行過任何設計和分析工作。我在HK公司總共干了3年,之后又到了佛羅里達的奈特軍械公司業務部門任副主管,期間主要從事研發、生產的管理工作。
記者:您怎么看待我們現在的輕武器系統存在的問題?
孔蒂斯:問題肯定會有,但我并不認為我們需要改變得太多,因為每一種槍械或者說輕武器系統,它們的更換或修改并不只涉及其本身,它只是我們整個現有體系中的冰山一角,訓練、備件、彈藥乃至使用習慣等,都是與此有關的重要環節。所以說,如果想要變化,比如軍方要想全面更換其士兵手中的槍械,那就需涉及到部隊作戰、訓練、條令、后勤、物資裝備等方方面面。比如,現在總有觀念認為5.56mm口徑的突擊步槍威力過小,想要換成7mm或其他大于5.56mm口徑的槍械。即便新口徑的槍械已發展得較為成熟,仍須進行非常全面、細致的研究和論證工作,完成大量的物資準備,槍械本身自不必提,還有數以億計,甚至十億計的彈藥、發射藥、附件,乃至工業標準規范等。因此,我并不贊成僅因為系統的某類缺陷就對其采取全面否定的態度,就現在美國軍方的輕武器體系而言,除非在此領域內出現了革命性的改變,比如,采用全新機械原理而且性能優勢明顯突出的槍械設計,像成熟的無殼彈及無殘留發射藥技術,或者完全以電能取代化學能發射彈頭的電磁技術,抑或連金屬彈頭都被取消的定向能發射技術等,否則,我們不應改弦更張地強求變化。因此,在目前的槍械設計領域,每一步改進雖然都只是在前人基礎上的修補,但也都非常不易,至于要奢談全面的改變則更加困難。
記者:液體發射藥可能是您槍械武器開發生涯中,最具革命性的項目,能談談這種發射藥的情況嗎?
孔蒂斯:當然,液體發射藥項目是我在通用電氣公司任職時曾參與的項目,當初是希望開發一種可用于7.62mm槍彈使用的液態發射藥。其實這個項目概念的起源非常有意思,因為當時我所在的開發團隊主要從事航空機炮的開發,當初的想法就是如果發射藥也使用與戰機引擎相同的燃料,那么就可以攜帶更多槍彈,而且液體發射藥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根據目標性質和遠近,為彈藥注入不同劑量的液體發射藥,使其能精確地發揮出威力而又不會造成浪費。這個想法最初提出來時,引起很多人的興趣,甚至軍方也專門派人了解此項目概念設計及開發狀況。我們所從事的槍械開發,在過去150余年的發展歷史中,所有的發射原理都是基于利用固體發射藥的化學能賦予彈頭能量。150年來,雖然我們已讓彈頭飛得更快、更精確,使槍械本身更可靠,但我們基本上都是在相同的基礎上構建起現有的輕武器體系。而液體發射藥概念的提出,雖然談不上是完全革命性、顛覆性的想法,但也相當激進。
無疑,液體發射藥無法像固體發射藥那樣自行燃燒或爆炸,它要發揮作用,需要像液體火箭那樣提供一種強氧化劑,當時我們選擇的是發煙硝酸(純硝酸中以高壓壓入過量一氧化二氮氣體,進一步提升物質的氧化性),因為這兩種物質相遇后會劇烈反應釋放出極高的熱量和氣體。在初步的試驗中,這種液體發射藥的確能賦予彈頭更高的初速,看上去似乎非常不錯。但到了工程制造階段,就完全成了噩夢。發煙硝酸本身具有強腐蝕性、高毒性、易揮發以及低沸點的特點,它只能儲備在壓力容器中,同時輸送管路也需完全密封。在經歷多次試驗后,仍然無法找到安全、可靠的使用辦法。當然,也有人建議用純硝酸試試,但這樣除了無法達到所需的燃燒爆炸效果(彈頭初速達不到要求)外,純硝酸本身也會不斷地揮發一氧化二氮,難以儲存和輸送;而用其他氧化劑代替硝酸,則同樣不可行,因為遇到的仍就是能量過低的問題。最后,我們只得作罷。對此,我只能說我們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打開了另一扇思維的窗口。(全文完)
編輯/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