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期回顧
本文第四部分介紹了M1911A1手槍的基本結構,如套筒座組件、發射機組件、保險機構、彈匣組件,以及機構動作全過程,此外還呈現了該槍所配用的多種0.45英寸ACP手槍彈。第五部分將展現二戰前后出現的三款M1911/ M1911A1政府型手槍——早期政府型手槍、柯爾特王牌(ACE)手槍以及國家比賽型手槍。
相伴同生:二戰前后的
M1911/M1911A1政府型手槍
柯爾特公司除了制造軍用型M1911/M1911A1自動手槍外,還生產多種稱為“政府型”的同類手槍,主要面向民用市場銷售,同時供給國內執法部門使用以及對外援助。
二戰前后,柯爾特公司生產的M1911政府型系列產品除最早期的政府型(0.45英寸/0.455英寸)手槍外,還包括0.22英寸LR口徑的王牌(ACE)自動手槍、國家比賽型自動手槍、0.22英寸LR口徑的軍用型王牌自動手槍、0.38英寸超級政府型手槍,此外還有0.22英寸LR與0.45英寸口徑的轉換套件。本期介紹前三種。
早期的政府型手槍
最早的M1911政府型手槍于1912年開始生產,其結構與軍用型一樣,但槍號排列和表面刻印方法有明顯區別。政府型手槍的槍號以字母“C”開頭,以個位數從小到大依次排列,早期槍號刻印在套筒座左前側,后期則改在套筒座右側扳機護圈上方位置。套筒左前側的刻印順序與軍用型的一樣:前部是專利說明,后部是哈德福德工廠的名稱,“小馬”標志刻在套筒左側的最后方。套筒右側拋殼窗下方有兩行銘文,其中“COLT AUTOMATIC”位于上行,“CALIBRE 45”位于下行。套筒座右前方刻有“GOVERNMENT MODEL”,意即“政府型”。不過,政府型與軍用型最大的不同是槍身上沒有M1911的型號名稱,也沒有“美國財產”的刻印。
M1911政府型手槍是早期曾批量出口到美國以外的M1911手槍之一。早在1915年6月1日,挪威皇家海軍就訂購了400支M1911政府型手槍,最初的50支槍號分布在C17831至C17886范圍之間(中間夾雜有6支其他型號的手槍),另外350支槍號在C18501至C18850之間。挪威陸軍在1916~1917年間也訂購了一批M1911政府型手槍,但由于這批手槍缺少銷售手續以及海關證明等,于1917年1月31日被退了回來,在柯爾特公司繼續銷售。在1915~1916年間,英國也進口了一些M1911政府型手槍,具體數量不詳,其中部分為發射0.455英寸韋伯利自動手槍彈的型號。這批手槍在握把前部刻有箭頭、皇冠加“G4A”標記,比較容易識別。發射0.455英寸韋伯利自動手槍彈的政府型手槍,其槍號為“W”開頭,并單獨編號,套筒右前側刻印“CALIBRE 455”字樣,而彈匣底板的刻印為“CAL.455 ELEY”。俄國和阿根廷也采購過一批柯爾特M1911政府型手槍,其中俄國采購的在套筒座左側前方刻有俄文“АНТЛ ЗАКАЗЪ”,阿根廷采購的在套筒頂部拋殼窗后方刻有阿根廷陸軍的徽記,并且槍管、套筒和套筒座上有單獨的序列號。
M1911政府型手槍一直生產到1924年,隨后開始生產M1911A1政府型手槍,其主要變化是套筒兩側的刻印。套筒左側刻有兩行文字,上面一行字體較大的是生產廠家哈德福德,下面一行較小的是專利說明,“小馬”標志則被放到了套筒右前側“COLT AUTOMATIC CALIBRE 45”的旁邊,其中“AUTOMATIC CALIBRE 45”分兩行用較小的文字刻印,而“COLT”采用單行大字體刻印,與“小馬”同等高度,整體看上去更加美觀協調。而“GOVERNMENT MODEL”的字樣則被移到了槍號上方,也就是套筒座右側扳機護圈上方的位置。這種式樣的M1911A1政府型手槍一直生產到1942年。
1937年,歐洲籠罩在戰爭陰云之中,M1911A1政府型手槍開始大量銷售或援助給相關國家。1941年底,挪威政府訂購了100支M1911A1政府型手槍裝備海軍。1942年5月7日,又有94支手槍被運到了挪威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用于裝備捕鯨船上的護衛隊員,還有6支被送到華盛頓作為挪威政府代表的用槍。這200支手槍原本是法國訂購的,準備裝備中國上海法國租界巡捕房的警探。但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占領上海,這一訂單只得取消。于是,柯爾特公司將打印在手槍套筒座右前側的“Concession Francaise Shanghai”字樣磨去,又將這200支手槍賣給了挪威。這批手槍除了有柯爾特“C”開頭的槍號外,在原先“Concession Francaise Shanghai”字樣的下方還有“No”開頭從1~200的單獨槍號。1937~1941年,巴西陸軍也從柯爾特公司訂購了14500支M1911A1政府型手槍,這批手槍專為巴西軍隊制造。其套筒左側共刻有三行文字,第一行較大的印字為哈特福德工廠廠名,第二行小字為專利說明,第三行字體最大的是“CAL.45 AUTOMATIC”字樣,末尾有一個“小馬”標志。套筒右側的刻印與所有的M1911A1均不相同:在套筒右側后方刻有明顯的巴西陸軍軍徽;中間刻印有“
EXERCITO BRASILEIRO”,意為“巴西陸軍”;下方刻有“1937”,表示該槍是從1937年開始裝備的;套筒最前方刻印有槍號,以“No”開頭,從1一直排列到14500。除此以外,套筒座右側扳機護圈上方仍有“GOVERNMENT MODEL”和“C”開頭的槍號,這批手槍在柯爾特公司內部的槍號為C188001~C209000,但這一槍號段并不僅限于專供巴西的產品,中間也夾雜有其他式樣的政府型手槍。
柯爾特M1911和M1911A1政府型手槍主要面向民間和海外市場,因此外觀和做工要強于軍用型,所有零部件表面均經過拋光,表面采用高亮發藍處理,外觀美觀。M1911政府型手槍全部使用胡桃木握把護板,式樣與軍用型M1911手槍相同,護板固定螺釘孔周邊有菱形的光滑部分;而M1911A1政府型手槍也都使用胡桃木握把護板,護板表面全部壓有網狀防滑紋,這一點與使用褐色塑料握把護板的軍用型M1911A1手槍有著明顯的區別。
王牌(ACE)手槍
0.22英寸LR口徑王牌(ACE)自動手槍是柯爾特公司在1931年研制成功的,系在M1911A1政府型手槍基礎上改進而成,發射價格低廉的0.22英寸LR邊緣發火式槍彈,用于射擊訓練和普通比賽。
由于0.22英寸LR彈的槍口動能和后坐沖量均很小,因此王牌手槍在自動方式以及槍管、套筒、復進簧和彈匣組件等方面均與M1911A1有著很大不同。
王牌手槍的自動方式由槍管短后坐式改為自由槍機式,槍管外表面沒有閉鎖突筍,也沒有鉸鏈機構,僅有一個突起,用于與槍管后部定位。突起上有一橫向孔,與空倉掛機桿軸配合,將槍管固定在套筒座上。由于LR彈的后坐沖量較小,對于M1911A1這樣的大型套筒來說,如果直接采用自由槍機式原理,無法使套筒獲得足夠的能量后坐到位,因此這一口徑的王牌手槍的套筒加工得較薄。另外,LR彈為邊緣發火式槍彈,擊針需要偏置以便擊打槍彈底緣而發火,因此該槍的擊針位于套筒后部偏上的位置。擊針下部有一突起,與套筒內的擊針孔配合,防止擊針因旋轉而使頭部位置發生改變。擊針限位板外形與M1911的相似,但增裝有一個擊針推桿,使擊錘打擊擊針時更加平穩。擊針限位板下部還增裝有一個滾輪,這樣在套筒后坐時,能降低壓倒擊錘時所克服的阻力,減小后坐能量的消耗。為了能使直徑較小的LR彈殼順利拋出,在槍管左側的T形槽內裝有獨立的拋殼挺,其向后的延伸部有一向內的突齒,位于套筒內推彈突齒的左側,當套筒后坐時,彈殼底緣左側會撞擊到拋殼挺內側的突齒,而被拋出套筒外。
王牌手槍的復進簧直徑較細,復進簧簧力也較小,同時在復進簧導桿前部套筒撞擊位置裝有8個緩沖墊,用來減緩套筒后坐到位時的撞擊力。
王牌手槍配用的專用彈匣為鋼板沖壓焊接而成,尺寸與M1911A1彈匣相同,雖然也可裝到M1911A1上,但無法正常供彈。因為0.22英寸LR彈口徑較小,所以其采用與M1911A1尺寸相同的彈匣,而將彈匣中部兩側向內凹陷,中間的空腔正好用來裝填LR彈;另外由于該彈比0.45ACP手槍彈更短,因此彈匣后部還留有一截空間。0.22英寸LR彈多半采用無被甲的軟鉛彈頭,為使裝彈更加方便,避免直接向彈匣內壓彈時造成彈頭損壞而影響射擊精度,王牌手槍彈匣托彈板右側裝有一個裝填鈕,裝填時可以先壓下裝填鈕,將托彈板壓向彈匣底部,依次將槍彈放入彈匣。
王牌手槍從1931年開始制造,一直生產到1941年,由于二戰爆發而暫停生產,戰后在1947年又制造了一些,總產量約1萬多支。該槍的早期產品采用胡桃木握把護板,瞄具可調整高低和風偏,并且有多種式樣可供選擇,全槍表面采用高亮拋光發藍處理,加工質量非常好。1936年,普通王牌手槍價格為40.75美元,表面雕花需要另付26.7美元,一副珍珠母握把護板價格是15美元,因此像這樣一支“藝術品”手槍在當年的總價就達到了相當昂貴的82.45美元。
國家比賽型手槍
柯爾特0.45英寸ACP口徑的國家比賽型手槍是柯爾特公司于1932年開始生產的一種用于全美射擊比賽的專用槍。
全美射擊比賽是美國步槍協會組織的一種傳統精度射擊比賽,規模較大,包含步槍和手槍射擊,時至今日仍是美國著名的全國性射擊賽事。該項目的參賽選手一般選用專門制造的比賽用槍,禁止私自改造,并使用專用的比賽槍彈,以命中環數最多者為勝。比賽用槍一般都是從當時的軍用制式武器中選定,并由廠家專門制造,其精度比軍用型好。早期的比賽手槍有柯爾特轉輪手槍和柯爾特政府型國家比賽型手槍;比賽步槍起初為斯普林菲爾德M1903A3非自動步槍,后來又增加了M1半自動步槍,1960年代隨著美軍列裝M14自動步槍,又把M14作為比賽候選步槍之一。
國家比賽型手槍結構與標準的M1911A1政府型手槍基本相同,但瞄具結構不同,同時套筒右側后部刻有“National Match”字樣,意為“國家比賽”。為達到射擊比賽的要求,該槍采用專門制造的比賽級槍管,槍管上刻有“MATCH”字樣。彈膛的坡膛設計也與普通手槍不同,坡膛角度較小,以減緩彈頭擠進膛線時的力量,有利于提高射擊精度。與套筒配合的部位都是完全手工修配的,確保閉鎖嚴絲合縫。發射機構也經過仔細地手工修配和打磨,確保機構動作平滑、穩定。握把護板均為胡桃木制成的帶防滑網狀紋的式樣,少數的工藝型號配備象牙或珍珠母貝材質的握把護板。此外,國家比賽型手槍按相關要求,取消了握把背部原有的保險帶環,因此握把背部的擊錘簧座底部是平的。國家比賽型手槍表面經過拋光并高亮發藍處理,另有鍍鎳型號,但后者需要支付額外費用。
國家比賽型手槍的瞄具有兩種:一種與M1911A1政府型手槍一樣,采用弧形準星和固定式缺口照門;另一種采用斜坡形準星和史蒂文斯(Stevens)可調式照門。后者以發明者的名字命名,特點是體積較小,矩形缺口較寬,便于瞄準,整個照門用燕尾槽固定在套筒頂部末端。燕尾槽底部有一調節螺釘,可左右調節照門。為便于查看調節位置,照門中部刻有一道標記線,套筒頂部則另外刻有5條標記線,1條在中間,兩邊對稱各有2條。調節好左右位置后,旋緊照門頂部左側的一個垂直鎖緊螺釘即可鎖定照門。史蒂文斯可調式照門的高低、左右調節螺釘均為無極調節方式,雖然調節好位置后需要擰緊螺釘,操作上有些麻煩,但優點是調節范圍較大,可以根據不同射手的使用習慣,進行精確調整。其對應的斜坡形準星寬度較寬,后部加工成斜坡形,而不是M1911A1的弧形,為防止反光,斜坡上面加工有細橫紋。
有些國家比賽型手槍帶有擊針自動保險機構。這種擊針保險機構是設計師斯瓦茨(W·L·Swartz)于1937年4月13日設計成功的,并于次年12月20日獲得專利。標準型M1911A1手槍雖然設有鎖住阻鐵的手動保險、鎖住扳機的握把保險、防止擊錘意外解脫走火的擊錘保險卡槽,但擊針是沒有任何限制的,當擊錘位于擊發位置而膛內有彈時,此時手槍若意外跌落,擊錘完全有可能因直接撞擊擊針而造成跌落走火;此外當擊錘保險卡槽磨損或阻鐵損壞時,也無法起到保險的作用,因此需要設計一個能自動鎖住擊針的擊針保險,以滿足國家比賽型手槍的安全性要求。斯瓦茨設計的這一擊針自動保險機構裝在套筒后部,呈L形。平時,L形擊針保險的短臂正好卡在擊針后部的細圓槽內,限制擊針向前撞擊槍彈底火。同時在套筒座單發桿右側又增加了一個擊針保險控制桿,擊針保險控制桿下端壓在握把保險伸入套筒座內部的突起橫臂上。只有當射手握緊握把時,握把保險橫臂上抬,頂起擊針保險控制桿,進而頂起擊針自動保險,此時才能解除擊針保險。這一保險機構設計十分巧妙,雖然和現代擊針自動保險有所區別,但已經能做到不握緊手槍,擊針就始終自動鎖定,不論手槍以何種姿勢跌落均不會走火。在1930年代后期,擁有這種完善設計的手槍是絕無僅有的。
國家比賽型手槍從1932年初開始生產,最早的是1937年1月27日交付給馬里蘭州柯蒂斯灣海岸警衛隊的C162997、C163003兩支手槍。直到1942年的C215083號手槍為止,國家比賽型手槍一直夾雜在M1911A1政府型手槍中生產,槍號并未單獨排列。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M1911A1政府型手槍和國家比賽型手槍均停止了制造。
直到1957年,柯爾特公司恢復了國家比賽型手槍的生產,以滿足每年一度的國家比賽以及部分追求較高精度的使用者需求。不過此時這類手槍的槍號開始按新標準排列,前面為數字槍號,末尾后綴“N M”兩個字母,即“National Match”的縮寫。1970年,柯爾特公司推出面向比賽用的新型SERIES 70系列政府型手槍,國家比賽型手槍也開始按照改進后的結構來制造,此時的槍號改為“70N”再加數字序號的格式。到了1980年代,SERIES 70政府型手槍又被更新結構的SERIES 80所取代。關于這兩種柯爾特自動手槍,將在現代M1911手槍部分進行詳細介紹。(待續)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