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一樓中央展廳西側,在諸多小口徑高射炮、機炮當中,會看到一挺外形非常奇特的武器——它有著炮一般的龐大身軀,槍一般的外觀結構。它就是本文所要介紹的九七式20mm反坦克步槍,是日本在二戰之初開發的一種不為世人所熟知的武器……
反坦克步槍的短暫命運
人類的戰爭模式在1916年9月15日的索姆河畔發生了重大變革。從那一天起,步兵就多了一個外貌猙獰同時又難以消滅的對手,那就是身披厚甲并擁有強勁火力的坦克。雖然有些火炮可以采用直瞄射擊的辦法來對付這些龐然大物,但對于一線步兵來說,絕大多數時間都無法得到炮兵的直接掩護,因此迫切需要一種輕便短小、可在遠距離上射穿裝甲的武器,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直接把步兵手中的步槍按比例放大并換上穿甲彈頭,基于這樣的思路,反坦克步槍應運而生。
一戰期間德國裝備了13mm口徑的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其穿甲能力對當時的坦克的確構成了實際威脅。反坦克步槍的運用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因此在二戰前夕到中期這段時間內,其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總體性能不斷提升,且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設計模式:一種保持傳統步槍口徑,但采用長槍管、增加彈殼長和裝藥量,以獲取更高初速和由此帶來的穿甲力;另一種是采用更大口徑,甚至采用小口徑高射炮彈,介于槍、炮之間的反坦克武器。大口徑反坦克步槍彈頭存速能力更強,而且彈頭種類較多,對付不同目標的靈活性較大,但缺點是整個武器系統的質量、槍口噪聲、后坐力均較大,攜帶和使用沒有前者方便。九七式反坦克步槍就是一支大口徑反坦克步槍,其采用20mm口徑,這樣的口徑介于槍、炮之間,可想而知其發射時的后坐力之大。
反坦克步槍在最初對付坦克目標時,的確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坦克裝甲的日益增厚,反坦克步槍的威力明顯不足,于是這種武器很快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槍械史上的匆匆過客。日本九七式反坦克步槍的命運亦如此,其來去匆匆,產量和存世量非常稀少,很少為外界知曉。但由這支槍也可看出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緊盯世界武器發展,力圖不斷推出新型武器。在此,讓我們對這支武器作一揭示與剖析。
九七式緣起及名稱之惑
九七式反坦克步槍的研制,很大程度上是專門針對當時蘇聯的強大裝甲力量的。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開始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而在遠東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沙俄以及后來的蘇聯,一直是日本處心積慮加以防范的主要對手。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以慘重代價取得勝利,獲得了俄國在朝鮮及中國東北的種種特權。這次軍事冒險的成功,刺激著日本的胃口不斷擴大。1931年,關東軍策劃并實施了“九·一八事變”,進而逐步占領東北全境。次年3月,由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登場,實際上日本已經控制了東北三省,并以此為基地,繼續對中國進行侵略。蘇聯擔心日本將借機北進,也調集了大量部隊駐防遠東,防范日軍的攻擊。日本一直對蘇聯在遠東強大的裝甲集群心存忌憚,但自身的裝甲兵、航空兵和炮兵力量相對薄弱,加之侵華戰爭正在加緊進行,所以其對于蘇聯一直處于守勢。當時日本已通過秘密渠道得知蘇聯正在研制新型反坦克步槍的情報,為與之相抗衡,同時為一線步兵增添大威力武器,以便及時對裝甲車輛進行有效攻擊,從昭和10年(1935年)6月起,日本陸軍技術部開始著手研制新型反坦克步槍。
日本在研制新槍時把威力放到了首要位置,因此對于口徑的選擇十分重視。由于得到的情報聲稱蘇聯正在研制的反坦克武器口徑為20mm,為了能夠在威力上與之相當,日本也將新口徑定為20mm,并專門研制了一種20×124mm新彈。但不知是日本人的信息渠道不可靠,還是蘇聯人事先散布了假消息,蘇聯定型的反坦克步槍最終采用了一種新開發的14.5×115mm槍彈,該彈戰后成為一代新興的大口徑機槍彈。
日本的20mm口徑反坦克步槍在加緊研制之中。1935年12月20日,日本陸軍技術部要求小倉兵工廠試制兩支樣槍,其中首支樣槍于次年3月完成。但新武器的技術指標一直拖到1937年7月才最終確定,在此期間,對初始設計進行了多次修改和反復檢驗。最終,新槍被要求在日本陸軍步兵學校和騎兵學校進行實用性試驗,并經申報定為臨時制式武器(即某些在戰爭期間通過評測、獲得軍方許可被列入制式的武器,雖然投入量產,但裝備范圍較小,是戰爭時期的一種特殊產物)。試驗于1938年2月完成,該槍被認為是適合實用的產品,并要求盡早配備。反坦克步槍完成研制的時間是1937年,按日本的紀年法是神武天皇紀元2597年,因此該槍的型號被定為九七式。整個研制過程前后歷時兩年左右,可以說進度相當快,這也反映了日本軍方的迫切心情。
九七式反坦克步槍的口徑已經達到了步兵能夠攜行的身管武器的極限,處于槍、炮兩類武器的臨界點上。長期以來,對這種武器究竟應該算槍還是算炮,意見并不統一。至少在日本方面,是把它當作一種單人操控的輕型火炮來對待的,日文資料中一直稱其為“九七式自動炮”。在佐山二郎所著的《陸軍兵器徹底研究——火炮入門》中,將九七式稱為“采用與機槍類似機構的步兵用火炮”。在具體分類中,則是把該武器歸入戰車防御炮,即今天所說的反坦克炮一類。
從明治維新開始至二戰結束,日本陸軍所有裝備過的火炮中,稱為九七式的至少有7種,口徑和種類都各不相同,如試制九七式步兵連隊炮(75mm)、九七式坦克炮(57mm)、九七式曲射步兵炮(81mm)、九七式輕迫擊炮(90.5mm)以及九七式中迫擊炮(150.5mm),與九七式自動炮同歸于戰防炮一類的還有另一種稱為試制九七式的火炮,其口徑為47mm。而口徑為20mm的、稱為火炮的也有三種,除九七式自動炮外,還有九八式和二式高射機炮,其中九八式正是在九七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但彈種改為一OO式曳光自爆榴彈和五式曳光榴彈。
其實,九七式更類似槍械。該武器由單人操作,可以多人攜行,結構上帶有步槍的某些特點,從用途和威力水平來看也與反坦克步槍類似,所以國內資料中一直將其稱為九七式反坦克步槍,本文也就沿用這一說法了。
九七式結構剖析
九七式反坦克步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開膛待擊,由單人操作使用,7發雙排雙進的直彈匣供彈,瞄具為機械式,表尺射程1000m。該槍實際射速為7~12發/分,初速750m/s,戰斗全質量為59kg,在350m距離上可以貫穿30mm厚鋼板,在700m距離上可以貫穿20mm厚鋼板。全槍由槍管組件、機匣組件、自動機組件、復進機組件、槍托組件和彈匣六大部分組成。
槍管組件
槍管組件包括槍管、消焰制退器、導氣箍、導氣管、活塞筒、槍管連接套等。
整個槍管外徑并不一致,而呈階梯圓柱體,全長1250mm。制退消焰器為扁圓鳥籠狀,上部均布有8個橢圓形排氣孔,下方則沒有,因此火藥燃氣會對消焰器下方產生更大的沖擊力,有助于抑制槍口上跳,同時作用在整個前內壁上的沖擊力將會起到制退作用。
制退消焰器利用螺紋擰在槍管口部,并通過銷釘固定在槍口。
導氣箍采用當時并不常見的不銹鋼材料制成,以防止銹蝕,同時更能經受火藥燃氣的燒蝕和沖擊。
導氣管是一根細長的圓管,為防止變形,在其中部增加了一個與槍管相連的支撐箍。這個支撐箍只起固定作用,本身并不承受火藥燃氣,因此其壁厚較薄。
與其他導氣式武器不同的是,該槍采用單導氣管、雙活塞結構,火藥燃氣通過導氣管經活塞筒前固定箍后,分別進入槍管下方左右兩個活塞筒,進而推動活塞/槍機框向后運動。活塞筒后固定箍安裝在槍管后端,外形與前固定箍相近,不同的是寬度較窄。
槍管連接套后部外緣上加工有多道斷隔螺紋,與機匣前部槍管安裝孔內的斷隔螺紋配合,將槍管固定在機匣前部。
機匣組件
機匣組件是全槍體積和質量最大的一個機加工部件,由整塊鋼料銑削加工而成,外形比較復雜,加工繁瑣。整個機匣類似于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的設計,不同的是九七式反坦克步槍的機匣前部有較長的槍管配合段,采用機匣頂部彈匣供彈方式。機匣前段截面為 “品”字形,上部較粗的配合孔內部有斷隔螺紋,可以與槍管連接套上外部的斷隔螺紋相互配合,將槍管固定在機匣上。機匣前部下方左右對稱地分布有兩個較小的孔,用于插入活塞筒。為增大散熱面積,同時減小機匣質量,機匣前部外表面加工有8道弧形凹槽。
機匣后部截面近似長方形,中部頂端設計有彈匣插入口,插入口一側裝有可折疊的由鋼板沖壓成型的防塵蓋,平時不裝彈匣時將此蓋關閉,以防止污物進入。在彈匣插口后部有一個厚鋼板沖壓成型的彈匣卡筍,插入彈匣后該卡筍會自動翹起,下壓該卡筍即可取下彈匣。在彈匣卡筍后方的機匣頂面刻有小倉兵工廠廠徽、“九七式”字樣以及三位數的槍號和年份標記。
機匣頂部后端設有一個槍機阻筍,可以向下旋轉,用于將槍機鎖定在后方待擊位置上,起到保險作用。機匣左側加工有供拉機柄導向用的T形拉機柄槽。為防止泥沙等雜物從拉機柄槽進入而污染機匣內部,在拉機柄槽的后部也有鋼板沖壓而成的防塵蓋,平時靠彈簧的力量向下蓋住拉機柄槽,使用時將防塵蓋打開。機匣下部開有較大的拋殼窗。在機匣中部兩側各有一個額外加厚的部位,內部左右對稱地裝有閉鎖塊頂鐵。如此設計的原因是九七式與十一年式輕機槍、九二式重機槍一樣,都依靠槍機上的閉鎖塊在機匣內上下做豎直運動來完成開、閉鎖動作,而機匣內壁兩側與閉鎖塊接觸的閉鎖面很難加工,因此采用了先單獨加工零件再裝配到機匣上的變通辦法。
自動機組件
自動機組件主要由活塞、槍機框、槍機、閉鎖塊和擊針組成。左右活塞的后部為空心管狀結構,內部容納有復進簧,相當于雙導桿,這樣的設計便于自動機平穩運動,能夠提高射擊精度。槍機框后上部有控制閉鎖塊起落的開、閉鎖斜面,頂部有一個掛機斜面,可以通過機匣右側的保險扳手把槍機框鎖定在待擊位置上。槍機框下部有掛機缺口,用于與阻鐵配合形成待擊狀態。
槍機為較短的方塊狀,后部有與閉鎖塊配合的導槽,前部有凹進的彈底窩。彈底窩下部裝有抽殼鉤,上部有拋殼挺讓位槽,固定在機匣頂部的拋殼挺通過該槽撞擊彈殼底部上沿,以抽殼鉤為支點,將空彈殼從機匣下部的拋殼窗拋出。槍機下部左右各有一個對稱的突起,突起后部為與閉鎖塊配合的閉鎖面。當閉鎖塊下降時,槍機會抵住機匣左右兩側的閉鎖塊頂鐵,以此形成閉鎖狀態。
閉鎖塊為一個整體加工的部件,形狀復雜,中間前部有與槍機后部連接的導槽,后下部加工有向內凹進的斜面,與槍機框上的開、閉鎖斜面配合,使閉鎖塊豎直運動,完成開、閉鎖動作。
其擊針是與九二式重機槍類似的整體式結構,比較粗壯結實,沒有擊針簧,依靠槍機框上的擊鐵復進到位時的動能撞擊帶動。當槍機框向后運動時,槍機框上的擊針保險斜面會與擊針后部直徑較大的圓臺上的斜面配合,強制性地將擊針向后拉動一段距離,以此形成擊針保險,只要槍機框不完全復進到位,擊針無法擊發槍彈。
復進機組件
復進機組件由復進簧、槍尾座和槍尾座固定銷組成。
復進簧為單股鋼絲螺旋簧,由于是插在活塞筒內部,因此全長相對較長。
槍尾座為整體機加件,中間有一個貫通左右的直徑較粗的孔,槍尾座固定銷穿過該孔將槍尾座固定在機匣的尾部。由于該槍有獨立的助退機構,故槍尾座內沒有設置單獨的緩沖機構,結構較為簡單。故槍尾座固定銷為圓柱形,一頭較粗,外緣面帶有網狀防滑紋。該固定銷自右向左插入機匣尾部,較粗的一端留在外邊。
槍托組件
槍托組件比較復雜,主要由槍托、緩沖機部件、瞄準系統、兩腳架、小握把/發射機組件和后駐板組件組成。槍托組件上部沿縱向加工有與機匣配合的導軌槽,用于引導槍身在槍托組件上沿著導軌前后運動,并通過壓縮緩沖機內部的螺旋簧,使得后坐力明顯降低。
九七式反坦克步槍槍托外形類似于九七式車載機槍,抵肩部位外罩蒙皮,內部填充有緩沖材料。槍托頂部裝有肩托板,射擊時可向上扳起,起到支撐射手身體的作用。槍托前部安裝有貼腮護板,一方面方便射手瞄準時貼腮,另一方面避免射手頭部過于靠右而被后退的機匣撞傷。九七式反坦克步槍的準星座下方及槍托前方均焊接有一個方形連接座,連接座上制有通孔,可以安裝日本特有的前后攜行架。這種攜行架有點像擔架的弧形把手,攜行時抬住把手即可。類似的攜行架在九二式重機槍上也有使用,不過九七式的后攜行架在射擊前必須取下,否則射手無法據槍射擊。
九七式反坦克步槍采用普通的機械瞄具。由于彈匣設在機匣頂部,為射擊時不致擋住瞄準線,故該槍瞄具偏向槍身左側設置。準星座為頂部帶平面的突起弧形,兩側設置了開有方孔的護翼,中間用燕尾槽固定有準星。準星截面為三角形,可以左右移動。照門安裝在槍托組件后部左側并向外突出,基本與機匣尾端齊平,中間加工有可供瞄準的覘孔,通過旋轉右側的調節輪可以左右調節。
兩腳架能夠向后收折,并能調節高度。兩腳架底部焊接有鋼板沖壓而成的駐板,增大了與地面接觸的面積,以防止兩腳架陷入松土或雪中。駐板上開有4個透氣孔,以防在濕軟地面架槍時因真空吸附作用造成兩腳架難以抬起。
小握把/發射機組件安裝在槍托組件的下方,小握把的外形設計比較簡單,但整體式的大型扳機護圈和扳機很引人注目,前者的設計是為了在寒冷地區戴著厚手套時照樣可以正常使用,而后者則是因為該槍的扳機力很大,用一個手指難以扣壓到位,這種較長的扳機可以確保用握持小握把之手的2~3個手指來扣動。
后駐板組件是九七式上的一個非常特別的設計,它安裝在小握把后面、槍托下部,向后傾斜,用途是射擊時支撐槍身后部,起到進一步穩固槍身的作用。后駐板的旋轉座有前、中、后三個位置,前是向前傾斜,中是豎直向下,后是向后傾斜,一般都是用最后一個位置,而向前則會由于受到小握把的阻擋,實際是旋轉不到位的。
彈匣
九七式反坦克步槍采用雙排雙進彈匣供彈,彈匣由鋼板沖壓焊接而成,可裝7發槍彈。這種彈匣體積尺寸較大,平時是放在專門的攜行箱里攜帶,使用起來也不夠方便。(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