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地利斯太爾M1912 9mm半自動手槍由捷克著名槍械設計師伽列·科恩卡于1910年設計。1912年,該槍被奧匈帝國軍隊采用并正式命名為M1912手槍,隨后陸續被多個國家裝備,成為當時的名槍。
該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以及手槍中比較少見的槍管回轉式閉鎖機構,握把后方設有槍托卡槽,可駁接槍托實施抵肩射擊。該槍最大缺陷是采用固定式彈倉設計——這在同時代手槍上并不多見,使用不太方便,之后逐漸被采用可拆卸式彈匣供彈的手槍所取代。現在請大家跟隨這些圖片探秘這支名槍的內部結構。
套筒座左側后上方設有手動保險,手動保險有兩個位置:上為保險位置,下為發射位置。該手動保險作用有二:一是在套筒處于前方位置時鎖住套筒,以防止因外力作用使套筒往復運動而造成偶發;二是如圖中所示的空倉掛機狀態時將手動保險扳至保險位置,鎖住套筒,以確保裝彈的安全
套筒頂部特寫。拋殼窗兼作裝彈口,機械瞄具采用缺口式照門和片狀準星
彈倉容彈量為8發,槍彈既可以一發一發地向彈倉里裝,也可采用專用彈夾往里壓彈。裝彈時,將套筒拉至后方并將保險扳至保險狀態。裝彈完畢,將保險扳至發射狀態,使套筒復位,即可實施發射
分解時,從套筒左側抽出分解銷
后拉套筒,并將其連同槍管一同取下
從套筒中取出槍管。該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槍管回轉式閉鎖機構,槍管外側加工有閉鎖突筍
套筒座后部及套筒底部特寫。該槍采用上拋殼方式,故其抽殼鉤位于套筒頂部,拋殼挺位于槍管軸線正下方。為了避免拋殼挺影響套筒的正常后坐及復進,套筒底部加工有拋殼挺讓位槽
用“一”字螺絲刀擰下握把下方的固定螺釘,即可取下握把兩側的護板。握把左側設有退彈鈕,需要退出彈倉內的槍彈時,往下壓退彈鈕,彈倉內的抱彈口張開,槍彈便在托彈簧作用下向外彈出
抽出扳機連桿,取下拋殼挺
用工具按壓套筒座前方的復進簧卡銷,抽出復進簧卡銷和復進簧
按壓手動保險軸,可將手動保險從槍身左側取出
從握把底部抽出彈倉底蓋,并從握把內取出托彈簧和托彈板。彈倉底蓋上安裝有片狀擊錘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