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共和國的軍隊里有這樣一支部隊,她用一種特殊的“語言”,“戰斗”在國家重大活動最前沿——
為新中國成立而誕生
1949年7月中旬,華北軍區特種兵司令部下達了一個特殊任務,要求臨時組建一支禮炮隊,在10月1日開國大典上鳴放禮炮。華北軍區特種兵部隊司令部作戰科長許欣之被任命為禮炮隊指揮官,成為新中國第一支禮炮隊的組建者。
許欣之接受命令后,和作戰科副科長韓懷志及作戰參謀沙復新商量,決定在各個部隊選拔炮手和炮長,并制定了嚴格的選拔要求:第一,炮長必須是連排干部,炮手必領是班排干部;第二,炮手必須在戰斗中立過戰功;第三,用來鳴放禮炮的火炮必須是戰爭中的功勛炮。因為意義重大,炮兵們積極性很高,很快,160多名優秀炮手就在眾多報名者中被選出。
炮手全部到位后,禮炮隊立即到北京先農壇體育場集中訓練。鳴放禮炮看似容易,要求卻極高。7月的北京天氣炎熱,炮手們訓練時個個汗流浹背。但距開國大典還有10天之時,禮炮隊突然接到上級命令:要在全國第一屆政協會議上鳴放禮炮。
1949年9月21日下午,根據上級指示,禮炮隊進駐中南海,炮位選在懷仁堂的左前方,炮口沖著中南海,仰角為35°。要求禮炮隊在開會時用9門炮打出54發(響)。這對剛剛組建、展開訓練僅僅2個月的禮炮隊來說,是一次極大的考驗,隊員心中激動、緊張交織在一起。終于,時針指向了晚19時,隨著許欣之手中令旗的揮舞,節奏整齊的禮炮次第打響,沒有出現任何雜音,成功為新中國政協第一屆會議拉開帷幕。
第一次“上陣”就打了個漂亮仗,這讓禮炮隊對在開國大典上順利完成任務充滿了信心。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為之矚目的歷史時刻終于到來了!禮炮隊身著專門制作的新軍裝,頭戴鋼盔,腰系武裝帶,足蹬長筒靴,個個威武挺拔,54門禮炮在天安門東側向東一字擺開。15時整,開國典禮開始后,隨著鳴放禮炮命令的下達,許欣之手拿小紅旗一揮,“放”字一出,瞬間國歌聲、禮炮聲、人們的歡呼聲讓天安門廣場變成了歡樂的海洋。54門禮炮一齊鳴放28響,準確地在2分05秒內與奏國歌、升國旗同起同落,每一響的間隔時間僅僅是4秒多。
歲月雖蹉跎陽光依燦爛
建國之初,中國面臨百廢待興、一切從頭開始的局面。臨時組建的禮炮隊未正式列編,不久就被解散。那時只有在國家舉行盛大慶典時才臨時抽調部隊鳴放禮炮。后來,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日益增多,鳴放禮炮顯得越來越重要。經周恩來總理提議,1963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禮炮隊在北京南苑正式成立,使用的禮炮是經過改裝的30門日制山炮。禮炮隊和三軍儀仗隊一起,同屬北京衛戍區編制序列。從此我國開始按照國際慣例,在迎接國賓時鳴放禮炮。
令人遺憾的是,中國禮炮隊組建不久,就被“十年動亂”打斷了。從1966年起我國開始了迎賓史上18年無禮炮的空白,禮炮和禮炮隊從此銷聲匿跡。
1984年初,我國宣布:實行禮儀制度改革,恢復禮炮迎賓儀式。數日后,新華社發布公告: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將于3月23日正式訪華。幾乎是同時,重新組建禮炮隊的命令被下達到剛剛誕生不久的武警部隊。經反復考慮與斟酌,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給了武警北京總隊十一支隊。
十一支隊受領任務后,立即著手籌建,從1000多名官兵中篩選了100名隊員,隊員入選的條件有3個:一是政治合格;二是身高在1.75m以上;三是五官端正,身體健康。
禮炮隊成立了,可禮炮在哪里?大家心急如焚。官兵們集思廣益,挑燈夜戰,對戰爭年代繳獲的小山炮進行了一番改造和包裝:木輪全部換成膠輪,炮身除銹上漆,重新換套漂亮的炮衣,印上威嚴的武警警徽圖案。不出半個月,舊炮即換新顏!
3月23日,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中國禮炮隊重新站在了天安門廣場。8門禮炮翹首藍天,威武地挺立在廣場上,24名禮炮兵精神抖擻守護在禮炮旁。下午17時15分,當日本國歌和《義勇軍進行曲》相繼奏響時,8門禮炮交替齊鳴,整齊劃一地在北京上空響起。
1984年國慶35周年慶典。天安門廣場上,100門禮炮列陣,50門禮炮交替齊放,第一炮與國歌的第一個節拍齊響,最后一炮與國歌的最后一個音符同落;中國禮炮兵在2分07秒的標準升國旗時間內,以4分25秒的時間間隔、整齊劃一、準確無誤地彈奏出28響轟鳴的華美“樂章”。從這一天起,共和國禮炮對就正式站在時代節點上,見證國家的每一次輝煌。
新中國建立以來,受到中國鳴禮炮歡迎的數百名外賓,無不對中國鳴放禮炮留下深刻印象。不少來華訪問的貴賓甚至把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金碧輝煌的紫禁城和驚天動地的禮炮聲作為印象最深的幾件事同時寫進訪華日記中。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60周年、香港/澳門回歸、十一屆全運會、2008年奧運會、國慶35周年/45周年/50周年/60周年等,禮炮隊在多次重大慶典活動中鳴放禮炮。恢復至今,禮炮隊共完成鳴放禮炮任務600多次,迎接國家元首300多名。
艱苦訓練兌現莊嚴承諾
禮炮兵所擔負的每一次任務,都是追求完美的行動;禮炮的每一次鳴放,都是以毫秒為單位的精確計算。車隊開進精確到分秒,站位、跑位精確到厘米……絕不允許出現任何差錯。為了達到這樣的嚴格要求,禮炮兵們必須在5秒內完成取彈、裝填、發射、退殼等一系列動作。操作動作雖然簡單,但要做到迅速、一致,卻并非易事。如果一個動作不到位,就有可能造成時間上的偏差,使鳴響中出現雜音。?
鳴放禮炮要求跪姿操作,“跪,這是我們的基本功之一,不但要下跪,而且要跪出尊嚴,跪出威風?!倍Y炮兵們這樣說。
訓練場上,從彈箱到炮位是8m的跑道,每人要來回跑千次,跪千次。訓練達標要求是每3分半鐘裝退炮彈210發,跪地12次,而且,禮炮兵們跪的不是柔軟的沙灘,而是堅硬的水泥地。每人每天不間斷地練,無數次地跪,褲子跪破了,膝蓋跪腫了,腫了又破,破了又腫,最后在膝蓋骨上結了厚厚的一層老繭。更有甚者,拉傷了韌帶,破壞了軟組織。訓練場上厚厚的水泥地,硬是讓禮炮兵們跪出了一排排凹坑。
禮炮兵們除了練跪,還有一項訓練科目是練站,用他們的行業用語叫形象訓練。站墻根,站樹根,一站就是兩個多小時。夏天,汗濕衣衫;冬天,手腳麻木;風天,砂石迷日;雨天,泥水一身。此外,禮炮兵們還要練頸直,在襯衣領上別上大頭針;練腿直,晚上用背包繩捆上雙腿睡覺;練腰直,睡覺時抽掉枕頭。
專業訓練同樣非常艱苦。每門禮炮3名炮手,一炮手開栓,二炮手裝彈,三炮手供彈,分工明確,動作簡單,但這幾個簡單而機械的動作他們要練成千上萬遍。
另外,每一次禮炮的更換,都會帶來訓練方法的改變。為盡快適應任務需要,從指揮員到每名炮手都要進行強化訓練。第二代禮炮裝備后,開栓推力一下從5kg增加到20kg,訓練難度和強度倍增。時值隆冬,寒風刺骨,禮炮兵們用鋼鐵般的意志進行艱苦的訓練。每天成千上萬次的推上拉下,使得雙手血肉模糊,但他們以頑強的毅力堅持了下來。
形象重于生命
祖國榮譽高于一切
鳴放迎賓禮炮,迎接國家元首是21響,迎接政府首腦是19響,在樂隊奏響兩國國歌聲中進行,要求歌起炮響,歌落炮停。多放或少放一響,就會被認為是改變了禮遇規格,在外交上會造成不良影響。為保證萬無一失,禮炮兵們一絲不茍地操作,出現過多少感人的場面。
風雨中挺立
1990年7月6日,塞拉利昂總統訪華。迎賓儀式開始前,天突然下起大雨,原定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迎賓儀式臨時改在人民大會堂內舉行。儀仗隊走了,軍樂隊走了,只有禮炮兵們仍堅守在雨中的炮位上。36名炮手各司其職,像一組群雕,任憑風吹雨打,安然不動。圍觀的群眾為之感動,有人送來雨傘,有人送來雨衣,禮炮兵們都謝絕了。風雨算得了什么,祖國的榮譽高于一切。聽不到軍樂,看不到迎賓臺,惟一能看到的是那風雨中若隱若現的指揮旗。兩國國歌的總長度為2分08秒。指揮員憑經驗指揮,取得圓滿成功!走下炮位,一群記者圍上前來,攝下了這雨打“橄欖”的英姿。
萬無一失有多難?
1988年6月6日,禮炮車隊提前兩小時向天安門廣場進發,行至珠市口大街,意外地出現塞車,浩浩蕩蕩的車隊排成長龍,禮炮隊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指揮員焦躁不安地看著表,距迎賓儀式開始只剩下20分鐘,一旦延誤時間,無論責任屬誰,都將是一次嚴重且無法彌補的政治事故。指揮員當機立斷,決定拉響警報,同時派人下車協調配合,硬是在擁堵的車流中擠出了一條“夾縫”,讓一門門禮炮從堵塞的車流中“鉆”了過去。車隊到達天安門廣場,距迎賓儀式開始還有最后6分鐘?!澳馨磿r開始嗎?”禮賓司的同志疑慮重重地問。“按時開始!”,指揮員胸有成竹地回答。僅僅用了5分鐘,禮炮兵們就完成了卸炮、架炮、調炮、擦彈、架線、儀器測試、鋪地毯等一系列工作。最后1分鐘,炮手們調整一下緊張的心態,各自走上炮位。迎賓任務結束后,連禮炮兵們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這一回真的是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奇跡。
特殊腰帶
禮炮兵們都有一條意義特殊的皮腰帶。在這條腰帶上,戰士們用密密麻麻的字跡,記下了服役期間完成迎賓儀式和重大慶典活動鳴放禮炮的時間和次數。當兵2~3年,一個禮炮兵至少要在天安門廣場參加30~50次以上的禮炮鳴放任務。由于高分貝炮聲的震動,禮炮兵們的聽覺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也許有人再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樣欣賞動聽的音樂,但他們心中卻永遠激蕩著一曲祖國至上的交響樂章,為當一名共和國禮炮兵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