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發生在法國的“10·27”騷亂事件雖然距今已五年多了,可它在法國人心里的影響依然是那么深、那么痛……
法國政府與警方對這一事件的處理,凸顯新形勢下維穩行動“戰術”部署的缺失,由此提出一個問題,維穩也需要“戰術”——
騷亂根源由來已久
移民政策缺失,埋下仇恨種子
1960~1970年代,法國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期,勞動力急劇短缺,于是開始大量吸收外來移民。至2005年“10·27”騷亂事件發生時,移民總數已達到600萬之眾,占法國總人口的10%左右。這些移民多半來自原法國殖民地北非和中東阿拉伯國家。后來,這些移民都逐步加入了法國國籍,并在法國各大城市的郊區形成了移民聚居地。“10·27”騷亂事件的最初事發地——克利希蘇布瓦市,位于巴黎東北部的圣旦尼省,該省是法國有名的窮人區,也是法國主要的移民區。
盡管法國歷屆政府都強調移民的社會融入,主張改善移民的生活條件和給予移民平等的教育、就業權利,但實際上并沒有制定出保障移民權利的相應政策,其社會融入措施很難取得實效。比如:法國企業在招聘、用人方面對移民另眼相看;移民的選舉權也遲遲得不到落實。因此,移民普遍認為自己是社會不公正的受害者,是法國的“二等公民”。而這些移民的后代,更是因為出身在社會底層,家庭條件差,大多數都年少失學,缺少生存技能,就業、生活極不穩定。他們當中很多人要么以偷盜、搶劫、販毒為生;要么無所事事,在大街上尋釁滋事,用暴力的形式發泄對社會的不滿和仇恨。
據法國內政部統計,僅在2005年“10·27”騷亂發生之前,法國國內就已經發生了7萬多起城市暴力事件,其中442起為結伙斗毆事件,當局稱之為“郊區危機”。但是,這些暴力行為并沒有改變這些移民的生存狀況,反而招致法國主流社會對他們的反感。法國在解決“郊區危機”問題上一直存在著路線之爭,一方主張采取“以人為本”的社會關懷政策,另一方則主張采用“以暴制暴”的零寬容政策。2002年,法國政權更迭后,“零寬容”主張占據了上風,時任內政部長的薩科齊堅持強硬面對犯罪,他的鐵腕政策曾一度使法國的犯罪率下降,但卻沒有使弱勢人群感到關懷與溫暖。
族群教別歧視,本外對壘淵源
法國社會存在很嚴重的本外對壘問題,本外對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以族群劃分,集中居住。法國移民大多來自北非和中東地區,很多移民都信奉伊斯蘭教。法國最初在接收這些移民時,采取的是“集中定居、集中使用、集中管理”模式,在一些城市郊區逐步建立起了大規模、高密度住宅區,以族群類別劃分社區讓移民集中居住。移民只能互為依靠,固守自己的文化、堅持自己的宗教傳統等等,很難與主流社會進行溝通,如同形成了另一個“平行的社會”。
二是對移民的偏見與歧視。近年來,在法國有很多人將本國民族特性的消失、經濟狀況欠佳等,都歸罪于移民,更無意讓移民更多地參與政治生活。借著本土民眾的這種偏見心理,法國極右勢力經常煽風點火,不斷壯大,他們一再鼓吹“法國人優先”的種族主義,聲稱要驅逐移民。其政治代表人勒龐,在2002年法國大選中差一點就獲得了總統寶座。
三是穆斯林激進分子的滲透。隨著外來移民群體的不斷增長,伊斯蘭教已成為法國的第二大宗教。近幾年,一些穆斯林激進分子不斷滲入歐洲及法國制造恐怖事件,使得本土法國人對普通穆斯林移民的偏見和誤會加深,將穆斯林視為“異類”,對移民的敵視和防范心理進一步加重。
貧富懸殊,差距催化仇視
近年來,隨著法國社會模式的老化和全球化競爭的加劇,法國的經濟狀況持續惡化,使得法國“兩個社會”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據了解,法國社會中產階層年平均收入是50000多歐元,而移民只有6000多歐元,相差近10倍。法國的平均失業率為8%,而巴黎郊區的失業率則高達25%,其中25歲左右的青年人,失業率甚至高達40%。盡管法國政府一再努力縮小這種貧富差距,但近15年來貧困人口并沒有實質性減少。移民的長期貧困,使得法國社會越來越不穩定。在很多貧民區,經常會出現一些移民用不理智的方式發泄對主流社會和政府的不滿。“10·27”騷亂發生之后,法國巴黎郊區伊夫里市市長感嘆說:“我們正在為30多年來的社會、地域和種族隔離付出代價。”“10·27”騷亂平息之后,一名法國黑人青年說:“我們住在哪兒都一樣,都是沒有工作、沒有錢,到處有警察盯著我們。我們只有在身份證上、服兵役和交稅時,才是法國人。”
騷亂事件簡要經過
爆發階段(10月27日~10月29日)
2005年10月27日,位于法國巴黎以北的克利希蘇布瓦市,3名非洲穆斯林移民男孩為逃避警察追捕,慌不擇路,跑入一所變電站,不料卻遭到電擊,其中2個男孩當場喪命,另1個男孩則被嚴重燒傷。這起意外事件的發生,激怒了當地的居民。
10月28日,400多名當地青年走上街頭焚燒汽車和垃圾桶,打砸店鋪和消防站,并與警方發生正面沖突。內政部長當即發表電視新聞講話,辯解說,警方否認曾追捕這兩個男孩,警方去當地是為調查一起未遂搶劫案;同時宣稱不能容忍該區“賤民”,要用高壓水槍“清洗盲流”,并準備增派防暴警察維護治安。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民眾的激烈反響,年輕人發誓要繼續與警察斗爭到底。沖突中,騷亂者向警察投擲石塊,甚至向一輛警察防暴車開火,警察則發射催淚彈予以還擊。當局隨后增調機動警察部隊予以平息。至10月29日2時,警察控制了局面且恢復了秩序,但仍有約300名警察駐守當地待命。此次沖突中,約19人被捕,15名警官和1名記者受輕傷。
10月29日9時,克利希蘇布瓦市數百名居民在市政廳和事發變電站之間舉行默哀游行。數十名青年身穿寫有“無辜死亡”的T恤衫,走在游行隊伍前列。死者家屬拒絕與內政部長對話。當晚事態平靜,但仍有汽車被焚。
蔓延階段(10月30日~11月7日)
10月30日,警方為了反擊,喊出要“鏟平清真寺”的口號,并向克利希蘇布瓦鎮一座清真寺投放催淚彈,當時約700名正在參加穆斯林齋月祈禱的民眾涕淚交流地奪門而逃。當夜,數百名15~20歲的青年移民用手機聯絡,拿著鐵棍、石塊和燃燒瓶等在街區里四處作亂,警察則手拿盾牌、催淚槍和消防器材試圖驅散他們。
10月31日,薩科奇到巴黎市郊的阿爾讓特耶視察,遭到抗議人群的示威,向他投擲了石塊和瓶子。
11月1日,騷亂開始向周邊的城鎮蔓延,附近9個城鎮開始出現小規模騷亂。
11月2日,法國領導人就騷亂事件首次發表講話,呼吁民眾保持冷靜、恢復正常秩序;而騷亂者仍然到處打砸搶燒。
11月3日,沖突愈演愈烈。騷亂者向警方開槍,時任總統希拉克要求總理德維爾潘接手薩科奇處理此事。同時,法政府宣布進入“危機處理狀態”,并向巴黎地區增派2 300名警員。薩科奇則堅持“以暴制暴”,表態說,為了公民安全,法國決心堅決“清洗”影響社會穩定的“渣滓”和“敗類”,并措辭嚴厲地要求防暴警察用高壓水槍驅散人群,鎮壓暴亂。由此,民眾的不滿情緒急劇攀升。隨后,社會平等發展部長貝加等政要對薩科奇進行了公開批評,總理德維爾潘也表示反對,并緊急會見各方代表,呼吁幫助政府平息騷亂。
11月4日,薩科奇突擊視察了一處警方指揮中心,并指示說:
“抓人!——那才是關鍵!”隨后,警方開始在騷亂集中的東北部郊區部署直升機進行巡邏,并組成小分隊,分頭追捕駕車四處作案的人員。雖然警方采用“地空結合”的戰術大力抓捕鬧事者,但騷亂仍在不斷蔓延,范圍已波及法國200多座城鎮。
11月5日,鬧事者把900多輛汽車和6所倉庫付之一炬,5名警察和3名消防員在對抗中受傷。當晚,警方在巴黎南部伊夫里地區查封了一個制作汽油炸彈的窩點,發現有150枚已經制好的汽油炸彈、100多個酒瓶、數十升汽油和許多鬧事者使用的頭罩。警方在窩點內逮捕了6名青少年,其年齡均在18歲以下。
11月6日,騷亂蔓延到了巴黎市中心,波及法國300個城鎮,超過4 300輛汽車被焚毀。一些犯罪集團趁火打劫,有些騷亂已明顯演變成有組織的暴力活動。騷亂分子已經“化整為零”,組成了很多“小股的、具有高度靈活性的團伙”,采取“打了就跑,搶了就藏”的方式,不再直接與警方對抗,使警方首尾難顧,應對不暇。當晚19時,總統希拉克親自主持召開了國家安全會議,與總理以及國防、司法、內政和經濟部長等人共商解決之法,以期盡快平息騷亂事件。
11月7日,一名61歲的汽車廠退休工人在試圖撲滅家門口垃圾箱燃起的火苗時遭到襲擊,被活活打死,成為騷亂事件中首名遇害者。當天,騷亂蔓延至鄰國,德國和比利時均發生了數起縱火焚車事件。
平息階段(11月8日~12月7日)
11月8日,法國總統希拉克召開特別內閣會議,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在向巴黎部署8000名警員的基礎上,再次增派1500名預備役警察前往支援,并允許各省省長在他們認為必要的時候實行宵禁。隨后,巴黎南部重鎮奧爾良決定從當日起到11月30日,對16歲以下未成年人實行宵禁,時間為每晚21時至第二天早上6時,違者最高可判兩個月監禁或處以3750歐元的罰款,凡縱容未成年人在宵禁期間出門的家長,也將追究其“失責”,最高可判家長兩年監禁。
9V892QaBjfsiA/ZHZ6a5bg== 11月9日,騷亂出現逐漸緩和的趨勢。薩科奇下令驅逐所有參與騷亂的外國人,有120名外國人被立即驅逐出境。法國政府在巴黎以及其他30多個地區頒布了臨時戒嚴令,授權當局實行宵禁、逮捕,禁止公眾集會。
11月10日,騷亂規模大大減弱,被燒毀的汽車數量明顯減少,騷亂趨向平息,但仍有9500余名警察在發生騷亂的重要地區巡邏。
11月14日,法國政府決定將國家緊急狀態自11月21日起延長3個月,以徹底消除騷亂。
11月15日,法國國民議會投票批準了法國政府將緊急狀態延長3個月的決定,以利于政府最終平息騷亂。
11月17日,形勢基本得到控制。至此,法國各地大約300個城鎮卷入騷亂活動,9071輛汽車被焚毀,數十棟建筑物遭到破壞,1位殘疾婦女被燒成重傷,1位老人被毆打致死,數名記者遭毆打致傷,近百名警察和消防隊員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近1000萬歐元。
12月7日,事件得以完全平息。
騷亂事件深刻分析
縱觀整個騷亂事件,事態發展無法立即、有效控制,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事發偶然,傳播迅速,情報不暢,事態蔓延
此次騷亂起因是3名移民男孩在逃避警察的追捕過程中,兩人意外觸電死亡。從事件本身來說,是意外或者偶然,但在法國當時的社會背景環境下,鬧事者通過手機、互聯網和電視等視聽媒體途徑的渲染,迅速傳播到當地社區、周邊地區乃至全世界,引起人們的廣泛同情與支持;同時,他們又互相煽動、串聯,迅速匯集到約定地域游行示威,要求嚴懲兇手,打砸搶燒公共設施及財物,并與警方發生對峙、沖突。
然而,法國警方卻不能及時掌控騷亂者的相關信息,在情報獲取方面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即使當騷亂持續到第8天,已明顯表露出是有組織、有預謀的暴力活動時,法國警方仍不能查出騷亂的主謀與組織者,更不能預測事態的發展,由此使得克利希蘇布瓦市的一處星星之火,在短時間內就迅速燃遍了整個法國,甚至威脅到了鄰國(德國和比利時等)。
二是黨派不合,重視不足,決策遲緩,貽誤處置時機
在騷亂發生的初期,事態并不嚴重,只有當地400余名青年上街游行示威、打砸搶燒,通過警方的初期處置,事態已基本恢復了平靜。然而,由于類似現象在法國并非罕見,以至于法國當局在面對事件時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加之,不同黨派的領導人為了各派的私心而借機互相攻擊、互相拆臺,一方強調溫和對話,另一方主張強硬面對。兩派在事件的定性和處理方式等重大原則問題上,態度各異、口徑不一,甚至互相埋怨、批評指責。
當事件持續到第8天時,當局政府都只停留在“尋求對話”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上,遲遲不能定下處置決心。至騷亂發生11天后,在總統希拉克的主持下,各方代表才坐到一起,共商解決之法。然而,此時的騷亂已經蔓延到了全國300多座城鎮,當事態一再擴大后,警方的力量已嚴重不足,只能被動應付,不能主動出擊,從而一再錯過處置事件的有利時機,沒有有效控制事態。
三是言辭過激,措施欠妥,媒體渲染,助推事態惡化
事發后,法國當局一些領導人為了選舉造勢鋪路而表現強硬,對鬧事群眾不分青紅皂白,進行欺騙愚弄,侮辱恐嚇。在發表電視講話中,先是辯解警方沒有追捕那2個移民男孩,欺騙愚弄民眾;后來發出狠話,宣稱不能容忍該區“賤民”,要用高壓水槍“清洗盲流”,對民眾進行侮辱恐嚇。11月3日,當法國政府宣布進入“危機處理狀態”后,更是表態說,為了公民安全,法國決心堅決“清洗”影響社會穩定的“渣滓”和“敗類”。而法國警方為了鼓舞士氣,喊出了“鏟平清真寺”等過激的口號,采取了“向一座清真寺投擲催淚彈”等不當的手段措施,部分警察在抓捕行動中,對已經就范的人員進行鞭打腳踢,并被新聞媒體所報道等等。
當局領導人和警方的這些簡單粗暴、不冷靜的行為,一再激化了不同階層、種族和宗教人群之間的矛盾,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感,民眾的不滿情緒急劇攀升,隨即引發了更大規模、更大范圍的騷亂,騷亂者的行為也由最初的游行祈禱、打砸店鋪、焚燒汽車,演變為向警方射擊、四處焚燒、殘害無辜等等,助推了局勢的惡化、升級。
騷亂后的幾點啟示
居安思危的防患意識是預防騷亂事件發生與蔓延的前提
敏感的防患意識是預防突發事件爆發與蔓延的重要前提。正是由于防患意識的不足,才致使法國警政人員在事發前以為天下太平,事發后行動遲緩無力,眼看騷亂快速蔓延卻不能有效應對。從表面上看,事件的起因在于2個移民男孩的意外死亡,但其背后卻隱藏著法國深刻的社會問題和矛盾。警政人員在多年的散漫生活中淡化了防患意識,平時對社會中暴露出的小規模沖突和潛藏的危機麻痹大意,要么簡單處理,要么視而不見、疏于防范,從而導致騷亂爆發時,法國警政上下不知所措,甚至出現了你爭我斗的現象。
由此可見,不論是政府官員還是警察,在享受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時,切要真正體察到社會中潛藏的各種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幫助人們解決在就學就業、醫療衛生、權利保障等方面所面臨的諸多自身無法解決的矛盾和困難,切實把不和諧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
及時準確的情報信息是掌握處置行動主動權的根本保障
掌握對方及時準確的情報信息,是指揮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快速平息騷亂事態的根本保障。隨著互聯網和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騷亂事件中的信息傳播越來越迅速、人群聚合更加隱蔽突然,對其預警和處置的難度日趨增大。
此次事件中,正是由于鬧事者大量運用了手機和互聯網絡等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煽動串聯、通風報信,從而使事態迅速膨脹、擴大。反過來,法國警方卻沒有及時有效地掌控騷亂者的相關情報信息。他們在連續8天的時間內,毫無察覺對手的具體行蹤;10天后,才找到一處制作炸彈的窩點;12天后,才發現鬧事者之間存在協調行動的跡象;直到最后,也沒有找出背后的操控“黑手”,甚至遭到了騷亂者的引誘和伏擊,更談不上對騷亂分子實施有效的防范和打擊。
由此看出,面對現代信息化條件下的騷亂事件,法國警方的情報預警系統基本處于失效狀態,或者說是不夠健全的,他們在信息獲取與控制等方面存在著嚴重的能力缺陷,無法及時掌握騷亂者行蹤的準確信息,導致其只能被動應付,不能主動出擊。所以,警方應了解并適應現代信息傳播的特點,建立健全靈敏、高效的情報預警系統,確保能從多渠道、全方位掌握騷亂現場及其周邊社會面的動態情況,才能真正把握處置行動的主動權。
把握政策、善待民眾是平息事件的基本原則
在“10·27”騷亂事件的處理中,法國警政上下官員因多次對本國民眾惡言相向,更有濫用武力、發瀉私憤的行為,再三地刺激民眾的敏感神經,從而迫使越來越多的民眾走向了反抗政府的一面。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呢?
一是要切實端正對待民眾的根本態度 民眾是一國警政人員的衣食父母,面對事件必須客觀分析其發生的原因,公正地看待參與鬧事的民眾:既要看到他們訴求的合理性,又要認識其行為的違法性;既要同情其遭遇,又要引導其行為。要始終對其滿懷關愛之心,設身處地地為民眾著想,關心其疾苦和實際困難,支持他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
二是將維護法制、維護社會穩定、維護民眾根本利益相結合 警政人員必須站在公正的立場,通過各種方式向民眾宣傳警方行動的正義性與合法性。
三是要廣泛開展愛民助民活動 要積極開展扶貧濟困、捐資助學、義務巡診、清理街道等愛民助民活動,以實際行動把政府的溫暖送到民眾的心坎上,從而消除、化解民眾的對立情緒,教育感化民眾,以此贏得民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編輯/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