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王谷,這個帶著濃厚武俠色彩的地名,在現實中真實地存在著——它位于四川省北川縣林峰山中,隱藏千年,直到本世紀初才被外界發現。
不大的山谷中生長著260多種珍貴藥材,如天麻、靈芝、辛夷等,種類繁多、分布集中。整個藥王谷就像是人工開辟的藥圃——它究竟是自然天成還是人力造化呢?這其實是籠罩在藥王谷里的最大謎團。
谷中居民的長壽現象也非比尋常,大大超過了其他“中國長壽之鄉”。優越的自然環境和中草藥“氣場”,固然是使人長壽的原因,可藥王谷中流傳的獨特長壽養生功法“散撲功”,絕非凡夫俗子所創,究竟是何方高人曾在谷中停留?
秘境初現,“大花樹”綻放的山谷
有關藥王谷的發現,還真是一段傳奇:2002年初,四川省地質勘探隊深入綿陽市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交界的茶坪山,開始地礦勘測。勘探隊由山脈西南向東北行進,到達北川縣時已是3月下旬。由于北川是此次勘探的最后一站,完成任務后即可收工,已在野外風餐露宿了兩個多月的隊員們放松了下來,工閑之余便開始四處走走,訪幽探隱。
一天傍晚,兩個隊員到林峰山(茶坪山支脈)下的村莊采買生活補給,有村民告訴他們:這幾天在林峰山的一處山谷中,“大花樹”正在開花,漫山遍野很是漂亮,并極力推薦他們去看看。
數日之后,就在勘探隊返程前夕,兩個隊員如約而至,在村民引導下進入了那座“大花樹盛開的山谷”。谷中的景象遠遠超出了隊員們的想象——兩人合抱的大樹上,碩大的花朵嫣然綻放,暗香遠襲。花色由白到粉,由粉到紫,一片花海,如詩如畫。兩個隊員目眩神馳,好半天才回過神去詢問花樹的名稱,但村民卻怎么也說不上來。這時候天色已經開始慢慢轉暗,兩位隊員就采集了些“大花樹”的花苞、枝干,拍攝了幾張照片后便返回駐地。
再后來,“大花樹”標本輾轉來到西部植物研究所的專家手中。專家們判斷,這些花苞應該是木蘭科植物的花蕾——木蘭本是一種常見灌木,俗稱“辛夷”、“木筆”等。但一般的木蘭花蕾并不大,而這幾枚“大花樹”的花苞在單顆重量上已經遠遠超過500克,可謂世所罕見。專家們查遍了國內外的文獻資料,都沒有發現相似的記載。關于北川“大花樹”的迷霧就此彌散開來。
次年3月,當初采集花苞樣本的兩個勘探隊員,會同植物學、地質學專家,一行7人再次來到林峰山山谷。他們看見:峰巒如昔,“大花樹”如期綻放。實際上,專家們當初的判斷沒有錯,“大花樹”就是辛夷,但神秘的是,為什么此處的辛夷如此之大——因為一般的辛夷樹最多就是碗口粗細,但在林峰山谷中,有的辛夷植株目測高度竟達30米,胸徑更超過1.4米。所有的一切,無疑令人費解。
很快,專家們展開了以山谷為中心的實地踏勘,然而,“巨人”辛夷樹的奧秘尚未解開,更多的謎團卻接踵而來——在山谷最北部,有一座74戶人家的羌族村寨,長壽老人眾多,不少家庭已是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由于僻處深山,村民們又深居簡出,羌寨的情況外界并不清楚,只是偶爾在趕集時可以看到他們去擺賣草藥。根據測算,如果按中國長壽之鄉“80歲以上高齡老人占總人口的1.4%”的指標來看,那么,羌寨的長壽標準已大大超越國內其他任何地區。
在同羌寨居民的訪談中,考察隊一行還了解到一個驚人的事實——這座深山幽谷是有名字的,它叫“藥王谷”,名稱故老相傳,起源何時已無人知曉。而當問起居民是什么時候遷到藥王谷的時候,即使寨中最年長的老人也說不清楚,只言“很早很早以前”……
藥王谷,這個似乎只在武俠小說中出現的地名,如今卻實實在在地出現,它帶來的無窮奧秘,真如迷霧一般填滿了整個山嶺。
古封存水,揭開巨樹真相?
從2003年3月中旬到4月末,專家們在藥王谷采集了一系列基本環境數據:藥王谷的森林覆蓋率為96%;1平方公里范圍內植物種類多達300余種;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超過2.3萬個(一般城市空氣為200~800個),這些數據都反映出藥王谷自然生態的優越。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對人體健康無疑是有極大好處的,但僅憑此還不足以解釋藥王谷的長壽現象——在我國西部,尤其是西南部,符合上述環境標準的地區并不罕見,但未必都是“長壽之鄉”。那么,藥王谷的長壽之謎,肯定還另有隱情。
于是,專家們再次將目光投向了那片漫山遍野的辛夷森林。在發現藥王谷辛夷林之前,中國最著名的辛夷生長區是河南的南陽。南陽的辛夷,雖然植株大小和分布面積都不及藥王谷,但在植物分類里它們卻同科同屬——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兩地的辛夷就像天各一方的雙胞胎,弟弟發育正常,哥哥卻長成了巨人,拋開先天因素,后天環境就是造成兩者差異的關鍵。
經過實地考察,專家們還發現:整個藥王谷地區地表水缺乏,沒有較大的河流,只在林峰山腳下有條小溪潺潺流過,山谷中的土層也很淺,涵養水源的能力也非常弱。按理說,這樣的水土環境是長不出參天辛夷林的(辛夷是一種喜濕植物,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水分),可事實卻恰恰相反。那么,原因何在呢?其實,答案就在地表之下。
根據地層鉆探的結果,藥王谷屬于南方喀斯特地貌,山體中空如蜂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孔隙、溶洞,地下水充斥其間。由于在藥王谷方圓10公里的范圍內都未發現進水暗河,專家就此推測,藥王谷山體內的積水應屬古封存水(并非通過河流補給,而是由雨、雪降水滲入地下匯集成的)。而后來的水樣化驗也證實了起初的推斷——藥王谷地下水的水質軟,千萬年的沉淀醞釀已使水中礦物質自然軟化分解,以離子狀態存在,這便是古封存水與普通喀斯特水最重要的區別。
古封存水是天然的植物養料,水中的礦物質無需再分解轉化便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誰曾想到,在藥王谷地下,竟蘊藏了這樣一鍋“營養濃湯”。
得天獨厚的地下水資源,是解釋“巨人”辛夷樹成因的一把鑰匙。無獨有偶,在羌寨唯一的日常生活水源——一口深20多米的古井里,水質也屬古封存水。長期飲用這種封存地下水,好處顯而易見:羌寨居民都沒有患膽、腎結石的病史,而這些疾病通常是由不良水質導致的;井水補充了人體所需的多種礦物質與微量元素,如最重要的鈣、硒等。羌寨居民身體強健,80多歲的老人打水時不用轆轤,直接用長繩吊桶汲水。將沉重的水桶從井底提上來,面不紅氣不喘,這樣的好筋骨與“古封存水”關系密切。
散撲功”和溶洞里的修行者
經粗略統計,藥王谷中與辛夷伴生的藥材有260多種,這些藥材的分布很是奇怪:集中連片生長,仿佛是由人工栽種的一般。尤其是山茱萸密集生長的那片坡地,上千畝范圍內竟然沒有任何雜草雜樹,山巖間、林木下全是藥材——這種現象也絕非自然巧合,肯定是人工移栽的結果,可藥王谷中人跡罕至,羌寨居民也全都否認栽種過藥材——“我們只是平時采藥草自己用,間或也賣點……自己從來沒有栽過(藥材),也沒聽祖輩栽過,這些藥材都是外人栽的,外人留給我們的……”一位百歲高齡的村民如是說。
村民口中的“外人”究竟是誰?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藥王谷”的名稱——眾所周知,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有“藥王”稱號的只有唐代孫思邈。孫思邈一生游歷四方,確實也到過四川地區,四川《通江縣志》里就記載:“孫思邈采藥于邑東龍溪,遺址宛然。”可記述到此便戛然而止,藥王在四川更多的行蹤后人不得而知。藥王谷是否曾是當年孫思邈的修行地?由于缺乏佐證,暫時還無法定論。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藥王谷羌寨還流傳著一種神奇養生功法——“散撲功”。散撲功招式奇特,見所未見,調查隊曾請村民將散撲功完整演練一遍,并拍成視頻帶回成都。后來一些武術專家講,散撲功有模仿華佗“五禽戲”的動作,也有一些道家太極拳的痕跡,總而言之十分細密精妙,不是簡單的民間“野拳”,應創自名家之手。
這位“名家”究竟是何方神圣?在藥王谷期間,專家們也詢問過這個問題,村民們眾說紛紜,讓人不得要領,但總歸都透露了一個信息:功法果非他們自創,而是出自一位神秘“仙人”之手。
據村民們講,當年“仙人”傳授功法的地點還在,就位于谷中的“龍門洞”內。龍門洞是當地眾多溶洞中的一個,洞口狹小,隱蔽在亂石巉巖間毫不起眼,沒有當地向導指引絕難發現。在村民協助下,考察隊下到洞中,出于安全考慮大約只深入了1公里多。龍門洞進口狹窄,越往里走越發空曠,遍布石筍、石花、石柱,大的石筍高達10米,小的也有1米多高。特別詭秘的是,龍門洞內一些地方被松煙熏得漆黑,地上還留有燒石煉硝的痕跡——憑此判斷很久之前龍門洞中一定有人居住。那么,他是誰呢?在這里干什么?疑音杳杳,依舊無緣解答。
總而言之,藥王谷里的辛夷巨樹、規整藥畦,以及那些長壽山民和隱修高人,都隱藏了太多的秘密,它們從久遠而來,又隨著時光漸漸淡去。偶爾出現的蛛絲馬跡讓尋訪者興奮、激動,可正待深入卻又像斷線風箏般飄得無影無蹤,讓人不可捉摸。時至今日,“大花樹”依然年年綻放,龍門洞依然幽深晦暗,山外集市上也還能看到耄耋山民擺賣草藥,莽莽蒼蒼的藥王谷亙古未變。更多的探尋正從今天開始,也許,迷霧即將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