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隴上秦安,文多大儒,武多俊杰。秦安人的尚武精神,是幾千年來頑強斗爭的沉淀,這種尚武精神已經深深地烙進秦安人的性格之中。歷史上,偏居甘肅的秦安,源源不斷地向外輸送著英勇的將士和俠客,如“飛將軍”李廣、兩漢之際割據一方的隗囂、前秦帝王苻堅、唐太宗李世民等。據史料記載,僅明清時期,秦安就涌現出11名武進士,117名武舉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秦安,武功代表了家族的威儀和個人的尊嚴。武功也讓秦安人成為極有個性的群體,殺富濟貧、不畏強暴的尚武精神成為支撐秦安精神的骨架。威震八方的秦安殼子棍,就是在這樣一方與武術有著不解之緣的土壤中衍生、演變和傳承的。
越獄和尚教授棍法口傳身教200多年
高家屲(wā)是秦安殼子棍的發源地,它位于秦安縣以西約4公里的西山,地名中的“屲”字形象地描繪出了這里的地理環境——高山之頂的洼地,村子就坐落其中。高家屲地處黃土高原,氣候干旱,土地貧瘠,正是在這個毫不起眼的小山村,卻流傳著“殼子棍”這樣一門獨特的棍法。
高家屲的村民世代務農,勞作之余也不忘練習武藝,現在60多歲的高世定是殼子棍的第八代傳人,他棍法準、快、靈、狠,干脆麻利,因臉上有麻點,人稱“麻世定”。
據高世定自述,高家祖上是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人,明朝遷移到秦安縣高家屲務農,為了防身,閑時練習紅拳、六合槍、山西散手等武術。
清乾隆年間的一天,高家先祖高五太爺在田里發現了一個昏迷的男子——他約摸40歲上下,身穿囚衣、遍體鱗傷,高五太爺趕忙將男子救回家中。后來據該男子講,他本是少林寺和尚,因參加反清活動在秦州(今甘肅天水市)被捕,越獄后逃到此地。
在高家屲養病期間,和尚目睹高家子弟喜好武術,待到傷勢痊愈,他便對人們說:你們練的棍法不好,我來教你們一套。從此,和尚在高家一住3年,秘傳“殼子棍”棍法。
3年后和尚離開了高家屲,其間只回來過一次,就是檢驗高家子弟的練功進展,并傳授了“殼子棍”所有的功、防和對棍之法,以及口訣、要點。之后和尚再沒有出現,高家人去少林寺打聽他的消息,竟被告知沒有此人。
從此,高家人在務農之余,堅持練棍,從清乾隆年間至今“殼子棍”共傳了10代。一技在身,讓高氏家族幾百年來強盛不衰,名噪一時。
中華武術中絕無僅有的以模式而不是套路表現武術
“棍是百藝魁首”,古人的一句武諺道出“棍”在兵器中的地位。棍雖然平凡,但卻兼具長短兵器的特點,不受招式變化限制,威力無窮。
秦安人一般把棍叫做“柴火”、“火棍”,把棍術叫做“耍柴火”,這就讓兵器和百姓生活聯系在了一起,也讓棍術成為了最具生活氣息和人情味的武術。
殼子棍這個古怪的名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認為“殼”即“磕”的同音,與殼子棍硬磕硬碰的打法有關。但“硬磕硬碰”只是殼子棍的特征之一,并不是殼子棍的全部。其實“殼子”在秦安方言中為模子、模式之意,也就是指每個棍法的大體練法。在一個“殼子”中,隱藏著七八個棍法,最多的竟藏有13個,可謂一棍既出,殺機百現。值得一提的是,每個“殼子”都獨立、短小,殼子之間沒有連貫起來的套路。這種不以套路的形式表現棍技,而以模式來展現武術的棍法,即使在博大精深、內容浩繁的中華武術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從源流來說,殼子棍的形式和內容十分別致,與其他西北棍法明顯不同。雖根據高家祖先講殼子棍是一位少林和尚所授,但它與現在的少林棍法也不一樣。據推測,當年傳授高家棍法的和尚,有可能曾是走南闖北的一位棍法高手,吸收了各地的棍法,總結經驗后創下了這套內容繁雜、方法獨特、實戰性強的殼子棍法。而他宣稱自己是少林和尚,有可能是為了掩人耳目。
現代著名武術家馬明達教授看過殼子棍后,說它是屬于 “南棍”(中國南方棍法)系統中的棍法——這可能是高家人向鄰村人學習的結果:離高家屲不到5公里的鄭川村,清初順治年間出了個叫路坦然的進士在福建做過官。他年老回鄉時帶回了4位武功高強的隨從,因此,不排除高家前代人向路家學習過南棍技法的可能。
招式樸實無華并不精彩實戰中方顯威力
殼子棍法重實用,重打法,棍法緊湊,攻防兼備又變化多端,殼子棍里包含了提、扣、扎、壓、擺、纏、劈、點、掃、撅等十幾種棍法,又有活把、死把、單頭、雙頭棍法以及槍法、鞭法。在實戰中會根據對手距離,遠用單頭棍,近身用雙頭棍,四尺短棍既能當棍使又能作鞭桿用。
初習殼子棍,必須先慢慢練習每個殼子動作,不須用力但動作必須到位,其后拿重棍練習。熟練后,開始兩人按棍法對練,最后是兩人自由對戰。對戰中要求兩手來回變動把位,變化中以步法帶動身法,以身法帶動手法,以手法帶動棍法,在這樣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棍頭會產生出驚人的爆發力。
殼子棍看似拙樸無華、內斂穩重,沒有什么精彩動作,實則變化詭秘、以靜制動,極具實戰性。不少武術家、體院教師來秦安觀摩棍法后都說:“按套路動作比賽打分,殼子棍給不了高分,可要撥棍對戰的話,沒幾人能占上鋒。”例如一招簡單的橫掃,一般棍法都是越貼地越好,可在實戰中,對手只需輕輕一跳即可躲過;同樣是橫掃,殼子棍的里招式就離地面有一定距離,使人不易閃躲。從清朝開始,就有各地練棍者來秦安交流,因此殼子棍在隴西南地區享有盛譽。
武術讓秦安人在歷史中挺直了腰桿,名將俠客自不待說,就連千百年來闖蕩江湖的秦安貨郎也是身懷絕技。在秦安,習武之風至今不衰,在生龍活虎的擊打中,張揚著秦安人的意氣和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