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壯拳來源于戰場,招式兇狠毒辣,其風格為:低頭哈腰鬼頭鬼腦,無弓(步)無馬(步),快慢無章,類似猴子滿山跑。
由壯拳訓練出的狼兵,是明軍最精銳的部隊之一,在江浙一帶大敗入侵的倭寇,更在寧遠力挫當時天下無敵的滿清八旗軍。
壯拳的部分招式及拳舞與泰拳完全相同,還有一些招式相似但名稱不同,那么,泰拳是不是古代壯拳的分支?
地處祖國南疆的廣西,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經濟文化曾經相對落后,直到明朝末年,這里都還是朝廷重犯的流放地。由于社會不太平和盜匪橫行等原因,致使這一帶民風彪悍,百姓好勇斗狠。一直以來,廣西都以多山著稱,這片土地丘陵眾多,山高林密,地形相當復雜,兇禽猛獸出沒森林……在這樣復雜的歷史原因和地理條件下,為了生存,也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尚武之風感染著勇敢剽悍的壯族人民,于是,一種凌厲穩健的民間武術“壯拳”,很早之前就開始在這里生根發芽。
因為壯拳,才有了“廣西狼兵雄于天下”的說法。同時,由于和泰拳極為相似,也引出了許許多多的疑問:泰拳與壯拳到底是什么關系呢?泰拳是不是壯拳的一個分支?
壯拳風格:低頭哈腰鬼頭鬼腦類似猴子滿山跑
壯拳,簡單來說就是壯族武術。
壯拳源遠流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那時候,南方地區遠離中央政權和中原、江南兩大經濟中心,生產力水平低下。頻繁的戰爭、肆虐的猛獸,甚至是爭地奪水的斗爭,都影響著當地的壯族人民,從而練就了他們堅韌不拔、頑強兇悍的性格,也慢慢形成了尚武的傳統。
早在2000多年前,壯族人民的祖先駱越人就在廣西寧明縣留下了神秘的“花山巖畫”。研究者發現,巖畫上的武士架勢與后來壯拳中的某些動作極為神似,說明很早之前壯拳就已具雛形。
唐代之后,壯拳逐漸成熟,并廣泛流傳于廣西境內。由于經過上千年的流傳,壯族武術枝繁葉茂,范圍廣、門派多,因此所謂“壯拳”并不是一套固定的武術或者一個簡單的門派武術,它其實是包含了多種拳術的集合。
壯拳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到了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其實是3種風格截然不同的壯拳:古代壯拳、近代壯拳和現代壯拳。
古代壯拳是遠古至明清時期的壯拳,拳法原始卻異常血腥、兇狠,招式符合戰場上格斗廝殺的需要,講究重創、致殘對手,主要代表有昂拳、牛角拳、度師拳等;近代壯拳則是指明清后被“南拳化”了的壯拳,其拳術風格凌厲穩健、舒展大方、節奏分明,觀賞性得到大大的提高,但實戰性上不如古代壯拳,同時也丟失了很多壯族特色;現代壯拳是建國后新編的,主要是表演套路,基本不具有實戰性。
壯拳作為在廣西廣泛流傳的武術,具有非常明顯的地域特點,非常適合廣西人在丘陵山地、叢林密布的地形上作戰。廣西人屬于南方人種,個子比較矮小,力量上不如北方人種,因此壯拳擅長騰挪,移動快速,不跟敵人死纏爛打、拼力量,要戰勝強敵依靠的就是出奇制勝——找準機會給予一擊必殺。這與常說的“能打就打,打不過就跑”有幾分相似。這種戰斗思路注定了壯拳動作的特點:剽悍粗獷,出拳清晰準確、沉實穩健,拳剛勢烈,多短打、少跳躍。壯拳的風格也因此形成——低頭哈腰鬼頭鬼腦,無弓(步)無馬(步),快慢無章,類似猴子滿山跑。
初練時會被打出“本能”平淡無奇中蘊含致命一擊
壯拳的殺傷力極強,在廣西百色一帶,就有“練十年武術打不過練三年散手,練三年散手打不過練一年土拳(壯拳)”的說法。但要練成壯拳,卻也十分不容易。
在以前,初練壯拳者,一開始會被師傅關到一間房中,讓其他徒弟廝打。這種訓練方法十分野蠻,但卻能激發練拳者的身體本能。這種潛在的本能一旦釋放、爆發,便威力驚人。正如一個高大的漢子未必打得過一個弱小的“瘋婆”,這是因為“瘋婆”已經“瘋”了,無所顧慮,內在潛力迸發出無窮的力量和戰斗欲望。而這正是練習壯拳所需要的——利用人體潛在的“本能”打垮對手。
與其他武術相比,壯拳顯得非常“難看”——沒有舒展的動作和扎實的步伐。它是完完全全的貼身肉搏殺技,還有插
眼、飛躍、撕咬等原始動作,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更無藝術可言,但的確把戰場上的殺戮技藝發揮到了極致。如“狗撒尿”一招,就考慮了在戰斗時武器脫落后,要從地上拾起再與敵人打斗:突然身體下潛,左腿用力蹬出,雙手觸地,迅速從地上揀起兵器以及石塊、泥沙,左肘擋格,右手持物用力擲出,這類招式雖然看起來平淡無奇,戰斗時卻是保命制敵的法寶。
在歷史上,壯拳無數次在戰場上證明了其強大的戰斗力,威震全國。
廣西狼兵雄于天下 壯拳金戈鐵馬的傳說
宋代時,壯拳開始走出廣西,逐漸聲名遠播。當時廣西的儂智高起義,就首次讓中原王朝領略了壯拳的威力。
儂智高是北宋時廣西地區的的壯族首領,他帶領民眾,向南反抗交趾入侵(古國名,位于今天的越南),向北拒絕對北宋臣服。儂智高本人能文會武,尤其精通壯拳。他屬下的士兵,大多都是壯拳好手,擅長壯族獨特的劍、長槍、手鏢、山弩以及竹箭等武器。就是這樣一支人數不多的部隊,不僅在強大的北宋和交趾的夾擊中生存下來,還連連重創北宋名將,連赫赫有名的楊家將也在儂智高手下鎩羽而歸。北宋名相王安石也曾稱譽壯族士兵“粵右良兵,天下稱最”。
壯拳真正大放異彩是在明代。一支強悍的兵種——“狼兵”縱橫在當年的神州大地上,所向披靡。“狼兵”起源于明朝中期,是當時壯族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由于作戰勇敢,所以被稱為“狼兵”。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戚繼光、俞大猷征調廣西狼兵到東南沿海參加抗倭斗爭,壯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領6800多人來到了浙江。瓦氏夫人精通壯拳,而用壯拳訓練的狼兵應變能力出色,適合山地叢林作戰,尤其擅長奔襲和小股作戰。此外,瓦氏夫人還在古老樸實的壯拳中揉進了北方長拳的動作,使壯拳在對倭寇的戰斗中更為實用,在抗倭前線大顯身手,屢建奇功。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4月,瓦氏在金山衛(今上海市金山縣)的戰斗中,分別救出受到包圍的總兵俞大猷和白都司。瓦氏夫人的勇猛,使倭寇聞風喪膽。朝廷詔封瓦氏為二品夫人,江浙沿海百姓也高度贊揚瓦氏夫人,流傳有“花瓦家,能殺倭”的俗語。據胡宗《籌海圖篇》記載,戚繼光、俞大猷在瓦氏夫人練兵方法的啟發下,開始吸取壯拳技藝來訓練他們的隊伍。可見當時壯拳技藝已有很大發展,并已傳入江浙。
在壯拳的滋養下,狼兵經過抗倭一戰成名,越來越受到朝廷重視,參加了多次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獲得了“廣西狼兵雄于天下”的稱號,是明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之一。明朝末期,狼兵還在寧遠大戰中力挫當時天下無敵的滿清八旗軍。
部分招式及拳舞與泰拳完全相同泰拳是古代壯拳的分支?
不少人第一次看到古代壯拳時,不僅驚呼:“這不是泰拳嗎?”事實上,古代壯拳與泰拳的確極為相似,所跳的拳舞以及拜師禮都幾乎完全相同。由于脫胎于實戰,壯拳動作簡單、樸實,只有動作組合,沒有完整的套路。這些動作組合中,有些招式與泰拳完全一樣,如“山羊頂角”、“野馬翻身”和“回拉”等。
在外行人看來,壯拳與泰拳的最大區別就是起不起高腿。泰拳流行高腿,是因為泰拳多用于擂臺對戰——在擂臺上,拳賽規則保護了選手的下身,選手們出高腿時不用擔心下身露出破綻,此外,出高腿還可以充分發揮腿部的攻擊距離。但在古戰場上,軍士大都是身披重鎧,手持利刃,腳踢造成的殺傷效果實在是微不足道。萬一不慎摔倒,刀砍槍刺甚至踩踏就足以致命,因此,壯拳里極少使用高腿踢擊的動作。
那么,泰拳與壯拳到底是什么關系呢?泰拳是不是壯拳的一個分支?
相傳,公元1052年,儂智高與宋兵在昆侖關激戰,不幸戰敗,退到今天的云南大理一帶,不知所蹤。他的部下都被北宋朝廷視為萬惡不赦之人,不得已,只得南逃至云南西南部、泰國北部定居,這些兵將大部分都精通壯拳,武功高超。他們蓄謀東山再起,農耕之余,便練習武藝。在那里,壯拳漸漸匯合成了完整體系,并被泰王列為士兵的訓練內容,起名為“奔南拳”。奔南拳沿襲了壯拳兇狠毒辣的風格,招式除了“拳打腳踢”,還有口咬、肘擊、膝頂、抓捏、壓打等,可謂無所不用。到了公元17世紀,奔南拳逐漸從戰斗格斗中脫離出來,形成了單兵徒手搏斗擂臺的武術,成為現代泰拳的先祖。
后記:現狀堪憂 急需保護
壯拳是幾千年以來壯族人民的優秀文化結晶,也是中華武術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古代先民留給后人的豐富遺產。它不僅是一套搏擊術,而且還是壯族人千年情感的凝聚,承載了壯族的文化歷史,體現了壯族人民勇敢、堅韌不拔、不畏強暴的優秀品質。
但遺憾的是,壯拳發展到今天,卻日漸式微。現在真正會古代壯拳的人全廣西也只有20余人,多數均是老人,如果不及時挖掘收集,后果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