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尊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
收藏在寶雞市博物館。如果不是機緣巧合,這件引
起轟動的國寶也許已經與其他廢銅爛鐵一起被熔化
了。
在陜西寶雞市博物館的1萬余件藏品中,大部分都是西周青銅器,其中最著名就是何尊。何尊是一個典型酒器,它口圓體方,造型渾厚凝重,頂部飾以蠶紋,腹飾饕餮紋,體側有4道扉棱,富麗華貴,是西周時期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由于它那華美獨特的饕餮紋,因此最初被稱為“饕餮紋青銅尊 ”。直至1975年在北京展覽時,才被故宮的考古學家發現底部的銘文,證實它是西周周文王時期由一名何姓貴族所造的祭器,這件青銅尊也就正式更名為“何尊”。
何尊的內膽底部有銘文122字,其中有3個字已殘損,無法識別。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繼承武王的遺訓,營建被稱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這一重要史實。這一史實與《尚書·召誥》、《逸周書·度邑》等古代文獻的記載相吻合,也印證了《史記》上關于周初營建洛邑的記載,解決了西周史研究上的疑案,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此外,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一句,是“中國”這一個詞組最早的文字記載,引起了考古界的轟動。在這里,“中國”的意思是天下的中央地區。
更難得的是,從書法的角度看,何尊的銘文也是極為難得的珍品。銘文屬西周早期金文,體勢嚴謹,結字、章法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端嚴凝重,十分精美。加上青銅器體形巨大,造型端莊雄偉,與書法相得益彰,呈現出一種磅礴氣勢和恢弘的格局,為青銅器銘文書法成就最高者,為世人所矚目。
有意思的是,這樣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居然是從廢品堆里“淘”到的。陜西省寶雞市東北郊的賈村原是西周遺址,這里曾出土過一些西周時期的文物。1963年,賈村一姓陳的人家,在屋后的斷崖里挖到了這件青銅器,陳家人不知道是件國寶,清洗干凈后,就把它放在家里裝糧食用。1965年8月,陳家因經濟拮據,就以30元的價格將青銅器賣給了廢品收購站。一個月后,寶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老佟,來到這家廢品收購站,慧眼識珠地發現了這件國寶,同樣以30元的價格買入,立即搬回了寶雞市博物館,收藏至今。
就是這樣一件偶然問世的青銅器,由于它精美的造型、絕妙的飾紋以及銘文所記錄的歷史,受到了世人的推崇和贊嘆,成為了我國64件永久不準出國展出的青銅“國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