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里珍藏著一本手稿,其中有1948年12月16日喬冠華給陶晉初的信函、1949年5月陶晉初寫給陶峙岳的《請起義投降中國共產黨的意見書》、9月18日曾震五給陶峙岳的電文、9月26日陶峙岳復曾震五電文及10月27日陶晉初給趙錫光的電文等珍貴史料。這本手稿是陶晉初生前親筆抄寫,并交與子女才得以留存于世的。仔細研讀這幾份文稿和信函,其中提到了幾個重要人物:喬冠華、陶晉初、陶峙岳、趙錫光、曾震五等。他們都是新疆和平起義中的關鍵人物,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幾件珍貴的文稿和信函,彌補了文史資料的缺失,真實地再現了新疆和平解放時,曲折復雜的歷程。
陶峙岳排兵布陣,為新疆的和平解放作準備
新疆和平解放,還得從國民黨高級愛國將領張治中說起。從1945年10月到1946年6月,張治中三次到迪化(今烏魯木齊),對新疆“三區革命”事件經過深入、細致的工作,最終簽署了和平協議,避免了分裂。1946年7月1日,正式成立各民族聯合的新疆省政府,張治中被任命為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政府主席,新疆的局勢逐步穩定了下來。
因為張治中還擔負著國共和談等多項任務,1947年5月辭去了新疆省政府主席的職務。5月19日。麥斯武德擔任新疆省政府主席。麥斯武德是一個泛突厥主義分子,他的上臺導致了新疆民主聯合政府的破裂。其時的新疆警備司令部司令宋希濂,也在暗中反對和抵制張治中的和平、團結、統一的政策。麥、宋使新疆的局勢再次緊張起來。
張治中為了“保障全省和平,維護國家統一,實行民主政治,加強民族團結”的既定政策不被破壞,在征得蔣介石同意后。斷然撤換了麥斯武德和宋希濂的職務,任命包爾漢擔任新疆省政府主席,陶峙岳擔任新疆警備司令部總司令。
陶峙岳是張治中保定軍校的同期同學。張治中出任西北軍政長官兼新疆省主席后,將陶峙岳調入新疆。
與張治中一樣。陶峙岳也一貫主張和平,對國民黨政府內部的腐敗和種種倒行逆施早已深惡痛絕。三大戰役結束后。陶峙岳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國民黨政府的最后崩潰只是時間問題,為了西北邊疆的安定,必須走和平起義的道路。他在由蘭州調往新疆前,將彭銘鼎、曾震五兩個老部下安排到重要崗位上,就是為將來起義作出一個長遠打算。布下的兩顆重要棋子。
國民黨軍駐新疆部隊共有3個整編師10個整編旅,大部布防在公路或交通要道主干線上,以迪化為中心,東起星星峽、哈密,北至奇臺中蒙邊境,南至吐鄯托,集中了5個整編旅;遼闊的南疆地區和漫長的國境線上,只駐防不足4個整編旅的兵力,戰線漫長,首尾脫節,軍事實力薄弱。
國民黨軍駐新疆部隊號稱10萬,實則不足此數。內部派系林立,各有其主,其中以胡宗南(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的勢力最大。馬步芳(國民黨西北長官公署長官)的實力較強。受胡宗南遙控的部隊有5個旅。葉成(國民黨整編七十八師師長)、羅恕人(國民黨整編一七九旅旅長)、侯聲(國民黨整編四十二師代師長)、李祖唐(國民黨整編六十五旅旅長)、鐘祖蔭(國民黨整編一七八旅旅長)等一批將領,均為胡宗南派遣。馬呈祥(國民黨整編騎一師師長)率領的騎一師(即騎五師),是馬家親兵,陶峙岳的總部不能染指。
陶峙岳明白新疆部隊的現狀,指揮權全在西安的胡宗南和青海的馬步芳手里;新疆警備司令部僅是一種象征性的機構。于是,陶峙岳推薦自己的老部下加摯友趙錫光擔任新疆警備司令部副總司令、南疆警備司令兼四十二軍軍長一職。陶峙岳的推薦得到張治中的批準。
1948年12月16日喬冠華給陶晉初的信函
陶晉初,湖南寧鄉縣人,陶峙岳的族弟,早年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在重慶時與喬冠華相識。喬冠華受周恩來指示,寫信給陶晉初,要他在新疆相機行事,做好和平起義的準備工作。陶峙岳接任新疆警備司令部總司令時,邀請他擔任總部參謀長。陶晉初在飛迪化前,曾專程去香港會見當時中共在港的負責人喬冠華,一是聽取喬冠華對國內時局的分析,并請教新疆的前途問題:二是想投奔解放區,請喬冠華幫助。
陶晉初在香港和喬冠華晤面時,約定了通信地址、化名和隱語。陶晉初化名為“楚君韜”,喬冠華化名為“楚君略”。從香港歸來后,陶晉初曾在蘭州與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參謀長彭銘鼎交換對國民黨的前途、西北局勢、新疆問題等的看法。兩人談得十分投機,并約定互通情況,等待時機,棄暗投明。
1948年8月,陶晉初隨陶峙岳到迪化上任之初,即按照喬冠華在香港的吩咐及與曾震五、彭銘鼎等在蘭州的約定,孤身一人開始了秘密策反活動。然而,新疆駐軍系統復雜的人事關系,胡宗南、馬步芳等人的直接干預和大多數高級將領的麻木不仁、無動于衷,令他深感困難重重,工作進展不大。尤其是堂兄陶峙岳的言行模棱兩可、意向不明,對新疆的前途考慮遲遲不予表明態度,更使他失去了信心,不打算繼續合作下去。于是,他再次致信在香港的喬冠華,請求奔赴解放區。
12月16,陶晉初接到喬冠華自香港的復信,暗示他要“暫時靜觀”:晉初吾兄:
十月十一日手書敬悉。旅況平安,至慰。
祖之先生(“黨組織”的代號)來信說,吾兄最好回他家休息。我想他老人家的用意,大概是恐你在外不易照顧,不如回家,一切都方便。但烽火連天,如何走法,他老人家未說,我也說不出所以然來。暫時靜觀,再圖回里,不知吾兄以為如何?弟家中一切如常,唯生意清淡。無甚可為耳。此即祝近好!
弟略陳 十二月十六日
喬冠華的來信讓陶晉初暫時打消了去意,按照信中指示繼續開展秘密工作。
陶峙岳在醞釀和領導起義的過程中,斗爭的主要對手是羅恕人、馬呈祥、葉成。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拖住葉、馬、羅上,而把穩定部隊的工作授權給陶晉初。陶晉初不顧個人安危,在頑固分子的明槍暗箭中積極開展工作,擴大了影響,也聯系到一批骨干,幫助陶峙岳領導起義。
1949年2月下旬,李宗仁電召陶峙岳到南京述職,并決定部隊東調,人關作戰。馬步芳則想把馬呈祥部調回青海,宋希濂也想把軍官訓練班及其武器裝備調走。面對南京的軍事壓力和葉、馬、羅的威逼,陶峙岳不抗不壓,即召集師旅長會議,出示李宗仁電報,讓大家討論。會議開了兩天,意見分歧很大。以趙錫光為代表的主和派將領堅決反對東調,所持理由是:駐疆部隊是戍邊武裝力量,邊防兵力歷來要求穩定,絕不能抽調一空,使邊境虛危。以葉成、馬呈祥為首的主戰派將領,則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為由,極力要求執行東調命令。最后,兩派都表示且看形勢發展,由陶總司令定奪。
陶峙岳表面上對兩派意見不置可否,暗中卻加緊搞“兩線備戰”:令陶晉初核實人馬,清倉查庫,儲糧屯草,勘察補給路線,加強對空聯絡。舉辦軍官訓練班,趁機安排主和派軍官毛熙玙團駐新疆東大門安西一帶,王傳鐸團駐巴里坤,李崇正騎兵團仍駐迪化郊區水磨溝;另派一七八旅副旅長劉掄元率兩個營駐玉門油礦,造成備戰空氣和東移之勢,實則是應付東調命令。陶峙岳也借此摸清了軍隊實力,控制了部分機動作戰部隊。此外,他采取拖延的辦法,借口交通不便,運輸困難,編造龐大經費預算向廣州政府要錢、要車、要油,僅開拔費就要了800萬銀元,以此作為應付手段。陶本人則多方借口,不去南京、廣州。就這樣,陶用一拖再拖的辦法。穩住了新疆局勢。
1949年5月陶晉初寫給陶峙岳的《請起義投降中國共產黨的意見書》
1949年5月,陶晉初親筆向陶峙岳呈寫了《請起義投降中國共產黨的意見書》,寄給在蘭州的好友彭銘鼎轉交陶峙岳。陶晉初在這份意見書中直言不諱地表明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對中國共產黨的景仰和對新疆10萬官兵前途的憂慮。他寫道:
如果以上論斷都不錯的話,那么。在新疆的國軍,只要是有承認失敗,幡然接受不久即將出現的聯合政府的指揮,我想伊寧方面,是一定可以和我們和平合作的。為了中華民國的前途,為了新疆10萬官兵的生命,實在不應該再有輸錢不輸氣的打算,以及為獨夫效愚忠的觀念了……
對這封發自肺腑、袒露心跡、慷慨陳詞表明決心的意見書,陶峙岳仍不動聲色,但信中所述內容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和觸動,日后他曾說:“就當時的理論水平來說,對他的論述,我感到很佩服。”
當時,國民黨在新疆駐軍,面對急劇變化的形勢,出于不同的利害關系,發生意見分歧,基本上分為兩派。以新疆警備司令部總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兼迪化保安司令包爾漢、新疆省政府秘書長劉孟純、迪化市市長屈武、新疆警備司令部參謀長陶晉初、新疆警備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南疆警備司令部司令趙錫光、新疆供應局局長郝家駿、第八補給區司令曾震五等為首的一派,贊成中共中央關于解決新疆問題的主張。希望和平解放新疆。另一派是以整編第七十八師師長葉成、整編騎兵第一師師長馬呈祥、整編第七十八師一七九旅旅長羅恕人、新疆省政府副主席穆罕默德·伊敏、曾任新疆省政府主席的麥斯武德、曾任新疆省政府秘書長的艾沙、哈密行政公署專員兼新疆保安副司令堯樂博斯、新疆省政府財政廳廳長賈尼木汗、曾任阿山公署專員的烏斯滿等為首的反動勢力,在美國駐迪化副領事馬克南的策動下,主張對抗解放大軍,堅決與人民為敵。
此時,國民黨軍駐新疆的3個師9個旅及新疆聯勤總部和空軍地勤人員,分駐天山南北各戰略要地。其中,葉成、馬呈祥、羅恕人掌握大部分兵權,駐守北疆,是新疆和平解放的主要障礙。陶峙岳和趙錫光所掌握的部隊,主要是迪化的警衛團、警備營、新疆軍官訓練班以及駐守南疆的整編騎兵第九旅、整編第四十二師等部隊,是和平起義的可靠力量。
5月底,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攻占西安,解放關中廣大地區后,會同華北第十八、十九兵團向大西北挺進。正在這個時候,屈武銜周恩來之命返回迪化,對溝通張治中舊部、穩定上層、策動起義起到了重要作用。為了使總司令部領導人在新疆軍民生死存亡的大事上步調一致,陶峙岳于8月19日偕物資供應局局長郝家駿、政工處長梁客潯以檢查部隊戰備為名,邀約駐喀什的副總司令趙錫光在焉耆舉行密談。
趙錫光早年曾追隨孫中山參加過護法戰爭、北伐戰爭。1946年擔任國民黨新疆警備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南疆警備司令部司令和第四十二師師長。
陶峙岳與趙錫光推心置腹促膝長談,對國際形勢、國內戰局和新疆的政治環境、駐軍前途作了深入分析。陶、趙一致認為,國民黨政權崩潰在即,再也不能為蔣介石繼續賣命了。只有切實履行軍人保境安民、確保新疆局勢穩定的職責,加強秘密籌備,等待適當時機宣布易幟,實行和平轉變。在這次長達幾個小時的秘密會談中,共事多年、私交甚篤的陶峙岳和趙錫光迅速達成了共識,相約由陶統一領導和負責北疆,趙負責南疆,南北疆適時同時行動,并確定了三條原則:一、待解放軍接近,即派員洽談把部隊交出去;二、部隊交妥了,陶、趙二人都離開,別無他求;三、部隊改編時要求不在伊、塔、阿三區民族軍的監視下進行,以免發生誤會。
在迪化戰和兩派斗爭近乎白熱化、解放軍即將大兵壓境前夕,陶峙岳巧妙運籌、趙錫光鼎力相助的焉耆會晤及“約法三章”,首次達成了南北疆駐軍最高軍事長官率部同時行動的共識,在整個和平起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事過多年后,陶峙岳坦言:“因為新疆和平起義,如果不能取得趙的同意,一致行動,那將是不可想象的。”
1949年9月,彭德懷率領第一野戰軍兵分兩路,從甘肅、青海向新疆進軍。三區革命的代表也已抵達北平參加全國政協會議。解放軍和新疆的民族軍已形成對疆內的10萬國民黨軍隊的夾擊之勢。9月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約見國共和談結束后已留在北平的張治中,請他致電新疆的軍政最高負責人陶峙岳、包爾漢,敦促他們率部起義,和平解放新疆。張治中很高興地答應。并立即起草電文。9月17日,陶、包回電,明確表示:為了國家統一,新疆穩定,避免無謂犧牲,準備和平起義。
9月18日曾震五給陶峙岳的電文、9月26日陶峙岳復曾震五電文及10月27日陶晉初給趙錫光的電文
1949年9月18日,曾震五銜陶峙岳指示由新疆星夜趕赴蘭州與彭德懷接頭面洽新疆和平解放問題后由蘭州歸來。會晤時,彭向曾表示,要妥善處理國民黨葉、馬、羅等反動勢力的問題:“葉、羅、馬應速動身離隊。此間對葉頗注意,必要時,此間可安全護送赴港。”曾震五于當晚致電陶峙岳,報告與彭會晤經過。
曾震五是陶峙岳的老部下。從陶峙岳任第八師師長起,曾震五就一直在他身邊擔任參謀、副官,在國民黨軍隊中一直做到集團軍參謀長。1949年4月,曾震五出任了國民黨第八補給區司令。
9月26日,陶峙岳在復曾震五電文中的第三條這樣寫道:“葉、馬、羅諸人已于有(25日)午后離迪。經南疆出國至印(度)。本晨已召集迪市各部隊機關部宣布,情緒尚好。”陶峙岳向彭德懷通報了對葉、馬、羅等的處置情況。
在10月27日陶晉初給趙錫光的電文中,其中第三條為:“最近屈武、哈生木江等赴酒(泉),彭(德懷)對新(疆)局(勢)曾有詳細指示。對新省起義部隊,表示不應該有所歧視。對過去所謂反動人物,只要不再從事破壞,亦不追究。并謂伊敏、艾沙、葉、馬、羅、劉諸人,如南疆不能通行,可仍東返。當負責護送其由解放區通過。”再次印證了中共中央的意見:對所謂反動人物,如果新疆出國不便,可通過解放區設法保護出境。
在此前的9月18日,葉成向胡宗南發電請示。胡節節敗退,聯系不上;改向宋希濂發電,要宋轉胡,仍未聯系上。葉、馬、羅成了斷了線的風箏,陷于進退維谷的困境之中。他們不得已私自調兵遣將,準備作戰。并叫電臺繼續向自身不保的胡宗南聯系。
9月19日,軍統特務羅恕人收到胡宗南致葉成急電,責成葉成將新疆部隊移至南疆待命,并示如陶峙岳不走或阻止撤離,可作斷然處置。葉接電后,連夜與馬、羅及特務頭目密商,決定于20日子夜開拔,行動前先將劉孟純、屈武、陶晉初等逮捕,脅迫陶峙岳隨部隊轉移。
20日深夜,陶峙岳已就寢,葉成急來叩門說:“羅恕人、馬呈祥認為你近來態度變了,一定是受了包圍。決定今晚把劉孟純、屈武、陶晉初等拘捕起來,部隊已準備出動。我提議應先告你知道,故來相告。他們限我半個鐘頭以內回去。”面對突然事變,陶峙岳沉靜以對,當即電話約馬、羅來談,語極懇切。
相見后,陶開門見山:“你們要捕人,第二步怎么辦?新疆情勢特殊,一聲槍響,能保住地方不動亂?這樣于你們有什么便宜?”此時,葉、馬、羅相顧無言。主謀羅恕人囁囁而言:“我們內心有痛苦,你似無動于衷。講道理,又每為你所屈……”陶看出他們的矛盾與苦惱是為了個人打算。就因勢利導:一個人基于個人感情用事,而忘卻了利害是非。是非常危險的。如果你們還承認我是總司令的話,就應讓我以冷靜頭腦為你們考慮問題,因應恰當。何以遇到困難而只是長吁短嘆。甚至于相對而泣呢?目前整個局勢,你們是清楚的。部隊開拔要錢、要車、要油,現在是一無所有,應不再設想無濟于事的舉動了。你們帶部隊走也好,個人離開也好,望再細想之。陶峙岳曉以利害之后,他們平靜聆聽,雙方終未撕破臉皮,直到東方發白。一場風險方得以消解。
第二天,陶峙岳恐其反復有變,乃輕車簡從闖進老滿城騎一師師部。當時,葉、馬、羅及其部屬正在開會,見陶突然而來,神情頗為不安。但見陶不帶一個隨從單身而來,表示對他們信任,也就釋然了。陶趁勢進一步曉以利害,比昨夜說得更懇切,并具體提出如他們愿意離開部隊出走,可以給予重金,并保證其安全。
9月24日至25日,葉、馬、羅等從南疆奔印度相繼出走。25日下午3時,總部召集校以上官佐于西大樓。陶峙岳向300多名軍官講話,陳述新疆政治、軍事、經濟情勢,指出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和平起義,歸向人民民主陣營。會后,陶峙岳即與劉孟純擬定起義通電文稿,由陶峙岳領銜,副總司令兼整編第四十二師師長趙錫光,整編騎一師師長韓有文。整編七十八師師長莫我若,旅長鐘祖蔭、李祖唐、田子梅、郭全梁、韓榮福、朱鳴剛、羅汝正、劉掄元、楊廷英、馬平林等簽名,連夜經電信局局長王章權再三尋找接報電臺。最后與張家口解放軍某部電臺接上聯系,才將通電發出。通電全文是:
我駐新將士,三四年來,秉承張文白(張治中)將軍之領導,擁護對內和平對外親蘇之政策。自張將軍離開西北,關內局勢改觀。而張將軍復備致關垂,責以革命大義,矚全軍將士迅速歸向人民民主陣營。俾對國家有所貢獻。峙岳等分屬軍人,茍有利于國家人民,對個人之毀譽榮辱,早置(之)度外。現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大會已舉行集會,舉國人民殷切期成之中,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新中國已步入和平建設之光明大道。新疆為中國之一行省,新部隊為國家戍邊之武力,對國家獨立、自由、繁榮、昌盛之前途,自必致其熱烈之期望,深愿在(為)人民革命事業之徹底完成,盡其應盡之微力。峙岳等謹率全軍將士鄭重宣布:自即日起與廣州政府斷絕關系,竭誠接受毛主席之八項和平聲明與國內協定。全軍駐守原防,維持地方秩序,聽候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及人民解放軍總部之命令。謹此電,敬候指示。
28日,毛澤東、朱德復電嘉勉:
你們在9月25日及26日的通電收到了。我們認為你們的立場是正確的。你們聲明脫離廣州反動殘余政府,歸向人民民主陣營,接受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領導。聽候中央人民政府及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處置。此種態度符合全國人民的愿望,我們極為欣慰。希望你們團結軍政人員。維持民族團結和地方秩序,并和現在準備出關的人民解放軍合作,廢除舊制度,實行新制度,為建立新新疆而奮斗。
彭德懷也給起義將士復電:
將軍等率領部隊起義,脫離反動陣營,甚為欣慰,希望堅持進步,徹底改造部隊,為共同建設各族人民的新新疆而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