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大學時寫一點歪詩,本是強說愁,沒想到卻一語成讖,成為自己的悲慘寫照。歪詩的前兩句是:“年少笑癡狂,風煙入酒囊”。
如今畢業多年,少年時代的糊涂事已經不再做,但“風煙”的確吸入不少——我不抽煙,只是獨獨愛好烤羊肉串的煙火氣,喜歡在煙熏火燎的氣氛中吃烤肉,喝啤酒,即便寒風凜凜也在所不惜。由是,人稱“啤酒烤肉君”。
最初吃羊肉串是要創記錄的,尤其是在濟南,吃完之后數簽子,看看誰吃得多。記得我曾經一次吃100多串,頗為自矜,最后大家一報數目,居然個個過百,包括弱不禁風的美女也不落后。現在想想那些場面很是懷念,如此吃飯才叫壯觀,才叫快哉。后來輾轉到別的城市,發現原來吃串是要點多少上多少的,這筆賬事先算好,便覺興味大減。好在隨著年齡漸長,早已沒有這方面的玩心了。
20763cd92cd3a729333a38084ecb7166 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戀戀風塵》中,有臺灣的外來務工少年阿遠和伙伴吃大排檔的場景,我想如果背景換成大陸,吃的一定是烤肉串,非此,不能表達當時的意境。
當然,并非所有的烤肉都便宜得有點卑微,讓成功人士吃了也不好意思說。比如北京什剎海的“烤肉季”就名聲和價格都夠高人一等。據說,烤肉季開業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烤肉之所以飄香百年,獨具其味,是因為從選料到入味,再到炙烤上都極講究。選兩歲左右的綿羊,精選上腦、后腿等最嫩部位,燃料用的也是棗木,如此才能烤出特有的棗木香味。“銀錠觀山”是后海一景,但我每次到后海,站在銀錠橋上,看的都是烤肉季,因為那里實在太誘人了。
相比之下,老外的烤肉看起來花樣更多。比如巴西烤肉,什么牛肉、牛舌、烤腸、鹿肉、雞肉……各種烤肉串成一大串,看得人眼花繚亂,胃口大開。但總有些中看不中用的感覺,我吃下去不知為何常常想起木頭。有點搞不懂,為啥人家紅男綠女吃得就津津有味呢?
韓國烤肉更像是在煎,五花肉吱吱啦啦直冒油,再配了葉子來吃,營養非常均衡。但那薄薄的肉片讓我這樣的胖子總覺吃不飽。
現在,最難伺候的就是心了。怎么說來著?“心心心,難可尋,寬時便法界,窄也不容針。”像我這種窮賤命吃飯光帶著嘴就行,心的感覺早該省略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