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正在享受當下,享受人生,我可以做我喜歡做的事情,別人問我為什么非要在東北角做導游,我認為這就像戀愛一樣,固定一個人,固定在一個地方才好。”楊國義非常認真地回答我們的疑問。
在臺灣美麗的東海岸度過了九個白天和夜晚,一共有四名當地的導游志工為我們做了深入講解,講解他們眼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風景。
在獅頭山風景區,為我們講解的韓導游今年62歲了。除了導游必備的麥克風,韓導還背著一個沉甸甸的大包,包里裝著當地諸多動植物圖片和資料,它們都是當地生態的代表。如果游客到這里游覽時已過了植物最好花期,他便打開圖片薄,展現他拍攝下來的最美的花姿。
“我為什么帶這么多鳥類的圖片?因為最近有好多遷徙的鳥類從這里過境。”來到海邊,韓導又向我們展示遠處飛翔的海鳥的近照。據了解,韓導是從事法律工作的,退休之后做志工導游完全是興趣愛好。“學習,成長,分享,這是我做導游的初衷。” 他說。
在龍洞地質海洋公園,志工導游楊國義今年已71歲,他身材瘦瘦小小的,眼睛卻很亮很有神。楊國義的專業既不是導游,也不是地質,而他現在對地質的熟悉已經達到“隨便揀上一顆石頭,就知道它在地球上有多少年的歷史。”
據了解,楊國義退休之后就做了東北角風景管理處的導游志工,一做就是10年。“ 我正在享受當下,享受人生,我可以做我喜歡做的事情,別人問我為什么非要在東北角做導游,我認為這就像戀愛一樣,固定一個人,固定在一個地方才好。”楊國義非常認真地回答我們的疑問。
隨后在池上稻田的游覽中,一位女導游用她陽光般的笑容打動我們的心。接到預約后,她推掉了當天的其它事務為我們講解她眼里的池上。池上生產全臺灣最好吃的大米。她說:“我做小學的音樂教師,同時我哥哥也可以資助我,這些都讓我有條件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在這里補充一個背景,在臺灣,每個單位都可以招募志工,報名的首要條件是有時間、有熱情,通過之后才接受上課和定期培訓。志工服務不要薪酬,只解決一定的交通費。導游志工是志工中的一種。
“我們在這里打拼,在這個峽谷之間種下了米。”花東縱谷的這句宣傳語觸動心扉。它的妙處在于,與導覽講解一樣,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歡,才會可以做到最好,好的講解需要積累,更需要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