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用了漫長的3786個小時,才在通往粵菜的康莊大道上邁出了關鍵一步。不設防地打開味蕾之后,我和粵味開始了一場濃濃的熱戀。
我用了漫長的3786個小時,才在通往粵菜的康莊大道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這個復雜的開始,正如那個蹣跚的武陵人所經歷的,初極狹,才通人。
從求學來到廣州,我開始了在這座城市的生活。改變飲食習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在不設防地打開自己的味蕾后,我和粵菜展開了一場濃濃的熱戀。
重塑想象,粵味美妙不可方物
一整顆碧綠的、叫不出名字的青菜,完整地放入白開水中翻幾個跟頭就橫著擺入了長方平盤里,鹽以粒為計量單位。似乎唯有清簡寡淡的烹調方式與極少的輔助調味,才是品嘗食材本身味道的最好做法。
這種貌似原始的烹飪方式在“得罪”我胃口的道路上一騎絕塵,以至于糾正我的飲食習慣花費了巨大的時間成本。幸運的是,這只是粵菜的邊緣,是餐桌上的最后點綴,認為這就是粵菜的想法甚至只是一種誤解。
粵菜重塑著我對餐桌食物的想象力。忍住一開始的索然寡味,才試著去接受,而接受的大門一旦開敞,很快一發不可收拾,豁然開朗發現粵菜里真有一番大大的天地。
在廣東最為常見的、最容易吃到的又是最受歡迎的一樣傳統美食恐怕非云吞面莫屬了。茶餐廳來一碗鮮蝦蟹子云吞面,半透明的薄皮包裹著大顆新鮮蝦仁,牙齒咬在晶瑩的蟹子上咯吱作響。面也有講究,這種口感特別的“竹升面”,是用一種本地產的大竹竿將和好的面團反復壓打一兩個小時,這樣做出來的面條口感細膩有韌性,廣東人將這種爽滑勁道稱為“彈牙”。然后佐以濃湯、生菜葉片、碎韭黃段,美妙不可方物。
最好再來一塊吉列豬扒,將那微甜微酸的醬汁澆在竹升面上,一時間百般滋味齊聚一碗之內。吉列豬扒并非粵菜所創,據查此詞源自法文的c?telette,原為肉片,幾經演化現已用來指稱裹了面包屑后再熱油炸至外脆里嫩的做法,在這個中西文化最先交融的地區,廣東的茶餐廳里很容易見到一些從東西各方挪用來的做法。
腸胃牽掛,不設防地打開味蕾
精細好吃的粵菜其實很多。對于一個初嘗粵味的人,需要做的僅是忍住寡淡,這樣才可不設防地打開味蕾。
剛愛上粵菜時覺得其特點鮮明易分辨,吃得久了又覺得其博大精深難捉摸;粵菜的做法可以簡單到原始,也可以精細如天工。喝早茶的各類點心可以輕易數出百余種,廣東人煲湯可以根據四時天氣365天不重樣——廣東人務實,在吃上所下功夫卻實是令人嘆為觀止。
常見又經典的粵菜如白切雞、叉燒、蒜蓉蒸西蘭花、上湯豆苗等,幾乎處處可以吃到,而特別一點的如綠茵白兔蝦餃、荔枝菌煲豆腐、金錢草蒸小肋排,就需要“老廣”帶你尋路了。
時下可以運輸的東西很多,但這種味道是運不出去的。曾經設想哪天離開粵地,會不會深深地懷念這里,懷念最深的又是什么。這個問題如不身臨其境很難作答。但我想,粵菜一定會躋身其中,成為我對這里想象的一個重要節點。
正如鄉愁的發作常常是從味道開始,腸胃牽掛才是真的牽掛。 編輯 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