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我們過的不是年,是情緒和情結。
俗話說:年關難過年年過。小我8歲的表弟聽到這話脫口而出:有什么難的?而在一旁的老人笑而不語,盤算著過年要準備的吃食,而對于90后的表弟來說,炸藕盒、麻花、餑餑這些東西他早就不稀罕了。過年時節,給予了人與人團圓、聚合的機會,也讓兩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年”觀在這里碰撞和交鋒。但無論世事怎么改變,中國年的根深深扎在傳統觀念和中國人的心里。
中國年,不過不行。
過年過的是一種安全感
離過年還有一個多月,我無意中看到家在外地的同事小安的手機里存著一批神秘的電話號碼,它們只在一年的某個時段才會被撥打,它們的名字也是“異曲同工”:票、車票、火車票、買車票、票子、票票、票票票……作為一年一度全國人民大搬家的一員,小安每年最興奮也最發愁的就是過年回家。
在中國,無論老人還是小孩,距離多遠,人有多忙,條件有多不便,過年回家幾乎就是一個鐵的紀律,回不了家的人幾乎是世界上最悲慘的人。有人說,每年最冷的那短短幾天,一個國家有幾億人的人口流動,這簡直能夠稱得上是一個吉尼斯紀錄。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家人能過個團圓年。
團圓是中國人的某種情感需要,從中國的文學和電影藝術作品中就能看出來,大團圓結局占據了多數,西方式的悲劇往往都無法引起共鳴,就連《唐山大地震》這種災難題材,人們也需要一個母女團聚的陽光結尾來溫暖人心。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過個團圓年,在年根兒上,往常興旺的店鋪也都會早早關門,外地的人們無論這一年過得窮還是富、如意還是失敗,都會一門心思往家趕,連債主在這個時候也不會上門催債,因為這個團圓時刻會讓人們釋放最大的善意和寬容,孩子會回到母親身邊,所有的饑餓困苦都會得到溫飽的滿足,這就像是西方的平安夜,是一個用團聚來祈福人性和平安的日子。
有人問著名作家馮驥才,過年過的到底是什么?他用四個字概括:驅邪降福。
幾千年的文明積淀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決定了這個民族面對自然、權威和未知之物都有著足夠的敬畏之心。所以我們講究中庸之道,講究以和為貴,講究平安是福,特別是古時候晝短夜長的冬季,人們最難以抵抗災難和寒冷的侵襲,他們需要的是安全感,是積極的自我暗示,用對來年的祈禱和期盼來幫助自己度過漫長的寒冷季節。因此我們看到的放爆竹、請神供神、打鬼請福等過年習俗,都是人們對溫暖和安全的無限向往。
敬神VS祭祖:海邊內陸大不同
海邊和內陸人們的生存方式不同,一個靠??刻?,一個靠山靠地,日積月累,便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格。
海邊人們的謀生方式主要依靠出海打漁,天氣、氣候、甚至海洋的潮汐變換直接決定著他們的生存質量,因此,海邊地區人們過年一般不掛族譜,而多是祭拜天地自然,祈求老天爺來年多多保佑他們出海平安,發財進寶。比如,山東海陽的漁民每年休漁或者開捕時候,都要有隆重的祭海儀式,漁船出海捕魚,必先祭祀海神,漁家先敲鑼打鼓,放鞭炮,將所供奉的龍王爺從廟宇中抬至沙灘上,設祭壇、燒香點燭,場面十分隆重壯觀,過年除了正月祭海,一般在農歷六月,即為春夏結束之后,再次舉行祭?;顒?,表達對平安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
而內陸的人們多是祖祖輩輩靠著種田吃飯,并且憑借著勤勞的雙手繁衍生息,因此他們很看重祖先和父輩對家族的貢獻和傳承,過年都會將祭祖放在重要的位置,來表達對祖先的感激和敬意。除夕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以表達飲水思源的敬畏之心。
過年之累:甜蜜的負擔
去年年前,網上出現了一個《租借女友協議書》的帖子,內容詳細如合同文本:“如須敬酒,啤酒一杯10元,紅酒一杯30元,白酒30度以下50元一杯……”隨著80后的獨生子女漸漸到了適婚適嫁的年齡,過年對于那些不想早結婚又迫于家庭壓力的年輕人來說已成了負擔,甚至還出現了“恐年”“恐歸”一族。
過年的確是一種期盼,對新年、新生、新氣象的期盼,但當這種期盼變成了壓力、甚至阻礙了人們回家的腳步,那么喜慶團圓恐怕就失去了原來的味道。2010年2月,一則“過年回家,擁抱爸媽”的倡議書在網絡上非常紅火,“過年回家,擁抱爸媽”也由此被許多網民列為2010年的流行語廣為轉發,并被譽為“史上最柔流行語”。這個面對80后的倡議書中這樣寫道:“春節是我們回歸父母的最好時節,但除了拎著大包小包,我們似乎找不出更好的感恩方式。其實,他們不需要酬勞,收獲不是他們的動機,而是人性光輝的閃耀。盡孝不等于就是讓父母衣食無憂,有三病四痛時能提供得起醫療費。許多人總想等把錢掙得再多一點,房子再大一點,職位再高一點,會有更好的條件孝敬父母??墒牵葪l件好些時,卻常常晚了,孤獨寂寞的晚年生活,使父母們很快衰老?!?br/> 這個讓人動容的倡議書其實也說出了現代人過年最寶貴的價值,那就是不必在乎形式,甚至不必在乎內容,只要是發自內心地在一年的結束和新年的開始好好愛身邊的人,那來年就會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