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硬任務、是第一責任。實現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一個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發展環境至關重要。新世紀以來,自治區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打下了較好的物質基礎。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5%,總量由全國第24位前移至第15位,人均GDP由第16位前移至第6位,地方財政收入由111億元增加到1738億元,城鎮化率由42.2%提高到55%,實現了由農牧業主導型經濟向工業主導型經濟的歷史轉變。近兩年,自治區黨委將戰略重點由“強區富民”調整為“富民與強區并重,富民優先”,實現了工作導向重大轉變。2010年全區用于化解社會矛盾、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投入超過40億元,惠及群眾近50萬人。中央交辦信訪事項全部結案,自治區信訪事項化解率在96%以上,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但是,由錫盟兩起刑事案件引發的群體性聚集事件,引起了較大的社會震動。長期的穩定和發展使一些干部缺少憂患意識,政治敏銳性不強,社會矛盾凸顯期存在容易誘發突發事件的共性問題在內蒙古同樣存在。因此,實現科學發展的任務仍然很重,需要各級領導干部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統籌抓好發展和穩定這兩件大事,全力保持我區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的良好局面。《意見》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一是鞏固和加強民族團結,建設團結繁榮文明穩定的民族自治區;二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的科學化水平;三是維護邊疆社會穩定,筑牢我國北方安全屏障。
一、鞏固和加強民族團結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現有55個民族,總人口2422.07萬人,少數民族人口540.61萬人,其中,蒙古族442.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44%。內蒙古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踐者,五十年代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模范自治區”。60多年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內蒙古的發展進步。內蒙古堅持并不斷完善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努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一直保持著民族團結進步的良好傳統。各民族“誰也離不開誰”的思想深入人心,各族干部群眾在長期共同奮斗中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鞏固和加強民族團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做法:(一)民族區域自治充分保障了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的政治權利。全區各級人大共制定和批準了489個地方性法規,先后建立了3個民族自治旗、18個民族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都有少數民族代表,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負責人均按法定原則由自治民族的公民擔任,各族人民充分行使著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和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不斷鞏固。(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的大團結。全區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深入開展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規以及民族基本知識教育,尤其是十分注重在青少年中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使“三個離不開”的思想觀念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從1983年開始,自治區黨委、政府把每年9月份定為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月,到目前全區共召開七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共有1277個先進集體和1259名先進個人受到表彰。(三)民族區域自治為內蒙古創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各級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依法管理民族事務,依法嚴厲打擊蓄意破壞民族團結的犯罪分子,特別是堅持“團結、教育、疏導、化解”的方針,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為自治區經濟社會平穩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內蒙古自治區6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在社會主義中國的成功實踐,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也為各族人民創造出巨大的精神財富。主要體現在:一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各族人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會有光明燦爛的前途。只有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生活在祖國母親的懷抱中,才會感受幸福和溫暖。這一點對蒙古族來說體會尤為深刻。在自治區成立之前,經過歷朝歷代蒙古族人口不斷下降,到自治區成立時只有80多萬人,而且生活條件、政治地位、民族素質與現在相比有天壤之別。所以,各少數民族包括蒙古民族跟黨走,堅持社會主義,維護祖國統一是內蒙古惟一的理性的、正確的選擇。二是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一定要善于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民族地區的落后面貌,才能更好滿足各族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三是必須繼續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內蒙古發展增添新的動力。只有不斷打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決徹底貫徹落實《意見》精神,不斷轉變少數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的思想觀念,才能為內蒙古自治區的自主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只有堅持以開放促發展,以發展促改革,以改革為契機,才能夠增強發展的主動性和緊迫感,不斷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不斷縮小自治區內部各盟市的發展差距。四是必須把鞏固和加強民族團結放在事關全局的重要位置,維護祖國統一。只有倍加珍視民族團結進步,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充分發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才能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才能為內蒙古以致國家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意見》中,再次強調了在新形勢下,要切實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的合法權益,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要落實和完善民族地區發展的各項政策,解決好各族人民做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自治區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由2000年的5129元和2038元提高到2010年的17698元和5530元,由2002年的全國第29位和第22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10位和16位。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長期滯后于經濟增長,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仍然較大,特別是通遼市、興安盟等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區的人均收入偏低。因此,提高收入、改善民生的任務仍然很重。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把發展地方經濟與惠及各族群眾的關系處理好,著力解決少數民族群眾生產和生活中存在的特殊困難和問題,繼續開展好全區范圍內的扶貧幫困工作,把好事做實,把實事做好。面向基層的廣大干部要敢于和善于創造性工作,因應新形勢,采取新辦法,力爭新突破,不斷滿足各族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個主題,實現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多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區內其他少數民族工作,目前全區設有3個民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從1953年開始陸續建立民族鄉,后經過幾次機構改革調整,現有18個民族鄉,其中鄂溫克民族鄉7個、達斡爾民族鄉2個、達斡爾鄂溫克民族鄉1個、鄂倫春民族鄉1個、朝鮮族民族鄉1個、回族民族鄉1個、滿族民族鄉4個、俄羅斯民族鄉1個。民族鄉的各族人民群眾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富民強鄉,經濟社會事業有了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有了較大提高。截至2010年底,18個民族鄉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849元,超過全區平均水平319元。但各地民族鄉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特別是涉及到與本民族榮辱和利害關系比較敏感的問題時,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感情會被強烈激發,如果處理不當,極易引發民族矛盾,造成社會的不穩定,甚至被敵對勢力利用。因此,大力發展民族鄉地方經濟,保障聚居、散雜居少數民族合法權益,尊重少數民族群眾正當的宗教信仰和生產生活方式,是保持邊疆安寧的重要舉措。國家此次將達斡爾族列入人口較少民族加以重點扶持,是將重點扶持10萬人口以下少數民族政策調整為重點扶持30萬人口以下少數民族政策的具體化,對加快達斡爾族居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是一次新機遇。
二、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意見》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意在提高新時期社會管理水平,為又好又快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人均GDP已超過4000美元。2010年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突破了萬億大關,人均GDP達到7000美元。近10年來,內蒙古是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社會建設成就最好、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
但是,社會發展千變萬化。人們在享受現代科技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也在經受著各種考驗。一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城鄉間發展的不協調、速度效益和資源環境的不匹配,導致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部分成員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資源環境壓力過大,引發了大量的社會矛盾。二是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社會的開放性、流動性大大增強,新經濟組織不斷產生,新社會組織不斷涌現,有的地區出現了具有國外背景的非政府組織在國內活動的新情況,新時期社會管理的任務非常艱巨。三是隨著民主法治進程的加快,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政治參與意識、法律維權意識明顯增強,同時各種新思潮嚴重沖擊著主流社會思想,依靠過去傳統的思想教育方法已經不能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四是隨著社會各階層利益關系的不斷調整,各種社會矛盾互相交織集中出現,加之社會存在的貧富分化和消極腐敗現象,一些人心里失衡,導致違背常理、仇視社會、傷及無辜的惡性案件時有發生,對社會危害極大。五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民人數迅速增長,網絡技術從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開始逐步發展到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虛擬社會與現實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正反兩方面的放大效應明顯增強。六是隨著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區地處北疆和首都護城河位置是敵對勢力“西化”、“分化”的重點地區和反分裂斗爭的前沿陣地,維護祖國北疆安全穩定的任務變得異常艱巨。因此,強化各級政府管理職能,妥善處理各類矛盾,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由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增多,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也是社會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在發展經濟過程中,由于土地征用補償、房屋拆遷、環境污染等涉及群眾利益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在錫林郭勒盟發生的5.15和5.19事件就是典型案例。主要表現為,群眾合理訴求和行為方式的違法相互交織,多數人的合理要求與少數人的無理取鬧相互交織,現實問題與歷史遺留問題相互交織,導致一些問題處理起來非常復雜,難度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抓住基層社會管理這個關鍵環節,完善工作措施,不斷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爭取新突破。從我區實際出發,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落實服務在先,重在為民。要把為民、惠民、利民作為創新社會管理的標準和根本要求,使為民成為服務導向和風氣。近年來,我區各地在這方面作了大量積極有效的探索,其中,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對村級事務實行契約化管理模式,為完善我國農村牧區治理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提供了有益經驗和啟示。這一模式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符合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化發展方向,符合農牧民文化傳統和現實訴求,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利于完善村民自治機制,有利于推動基層政府職能轉變、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是改進和加強基層社會管理的重大創新,應當大力推廣。
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社會管理的重心轉移到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上來,作規劃、上項目、搞工程,要搞好民生評估,充分考慮群眾的利益關切和承受能力,兼顧好群眾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辦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事要聽取群眾意見,群眾反對的事一律不準蠻干。要堅持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不能習慣于一次了斷、一補了之。要建立健全維護群眾權益機制,鼓勵農牧民用被征用土地、草牧場獲得的補償金入股礦山企業,與企業協商建立優先分配機制,按股份或約定優先分紅;或采取土地和草牧場出租給企業的形式,定期獲得租金收益。對群眾提出的各種要求,該辦能辦的要速辦、辦實、辦好,一時解決不了的,也要做好解釋和引導工作。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涉法信訪專項治理活動,及時發現和掌握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苗頭性和傾向性問題,努力把不穩定因素解決在基層,解決在內部,解決在萌芽狀態。
《意見》中強調,涉及面寬、影響力大的公共安全體系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也是社會管理的重要方面。食品安全問題社會關注度很高,各地、各部門要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整治,解決影響食品安全的各種隱患,及時解決食品安全方面出現的各種問題,抓好影響千家萬戶的食品安全工作。各地要抓好安全生產管理,進一步強化安全發展理念,按照國務院“四個一律”的要求和自治區“一崗雙責”責任制,抓好各項措施的落實,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各級政府建立健全應急響應機制,把社會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提高到未雨綢繆、及時可控、平緩化解的較高水平。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地區、重點部位、重點場所、重點人群和重點對象的管理,要居安思危、高度警惕、超前工作,不斷加大設備資金投入,用先進技術和手段提高管理水平。特別是要加強對互聯網等新興傳播媒體的管理,讓新興網絡技術和媒體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要服務,嚴防互聯網成為傳播虛假信息和造謠惑眾的工具。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新形勢下的新任務,需要各級黨委、政府按照《內蒙古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內黨辦發〔2010〕26號文件精神,重點抓好流動人員、特殊人群、重點部位和地區、網絡虛擬社會、社會組織、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全面落實加強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各項工作措施,維護全區社會穩定和諧,推動自治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近年來,新社會組織不斷涌現,既為社會發展帶來了新活力,也對社會穩定帶來了新考驗。截至2010年底,在自治區各級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已達8822個,其中各種社團6100個,民營非企業2657個,基金會65個。各級政府在新形勢下要建立和完善對各類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加強對各類社會組織的指導和服務,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素質,引導他們加強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增強他們自覺服務社會的能力,使他們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新力量。同時,對各類社會組織要健全日常監管機制,做到依法、有效管理,堅決抵制和防范各種不正當活動行為,維護社會穩定。
三、維護邊疆社會穩定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部邊疆,與蒙古國和俄羅斯接壤,邊境線長4221公里,占全國大陸邊境線總長度的20%。其中,中俄邊境線長1010公里,中蒙邊境線長3211公里。自治區共有19個邊境旗市(15個旗、4個市),分布在7個盟市。邊境地區總面積61.9萬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52.3%;總人口182.26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7.4%,其中少數民族人口60萬人,是我區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區。
2000年,國家開始實施“興邊富民行動”。2001年,自治區黨委、政府下發了《加快邊境旗市發展的決定》。2000年至2006年,自治區的興邊富民行動按照國家民委、財政部的實施方案由試點階段向重點推進階段穩步發展,先后有2個試點旗和5個重點旗被國家列入重點扶持范圍。2007年,自治區又有8個邊境旗市被國家確定為全國興邊富民行動重點縣。2008年,國家進一步加大興邊富民行動力度,扎實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十一五”規劃》,19個邊境旗市被全部確定為全國興邊富民行動重點縣,得到國家新一輪的扶持,每年獲得中央財政安排的興邊富民行動專項補助資金達到5700萬元。興邊富民行動實施以來,國家對內蒙古自治區已累計投入專項補助資金14200萬元,自治區也安排資金2100萬元。通過財政投入、社會融資、群眾自籌等多種渠道,集中捆綁使用各類資金,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累計安排項目202個,對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農牧業產業化園區建設、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民族教育、醫療衛生、科技文化等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給予了重點支持,有力地促進了邊境旗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2010年,19個邊境旗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由11年前的99.68億元增長到1288.92億元,占自治區生產總值比重由7.86%提高到11.68%。
但是,邊境地區遠離內地,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較差,人口稀少,經濟活動量小、成本高。六七十年代長期處于反修防修前哨陣地,受政策因素的影響,邊境地區投入較少,鐵路、公路、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通達程度較低,與其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集中表現為: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生產生活條件差,生產生活費用明顯偏高。要想徹底解決這些問題,仍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這又是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邊疆地區社會穩定是國家穩定的基礎。
各邊境盟市、旗(市)要牢固樹立邊境地區穩定才能全局穩定的思想。一是要走群眾路線。說到底,邊疆穩定的實質是人的穩定。各級干部要加強對邊境地區群眾的教育引導,經常性地開展科學發展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國情和區情,增強國家意識、法律意識、公民意識,教育他們熱愛祖國。要緊緊依靠邊境地區的廣大群眾,發揮人民群眾維護社會穩定的主體作用,形成邊疆各族群眾自覺共同維護穩定的生動局面。二是把邊疆穩定工作重點放在鄉鎮(蘇木)和村(嘎查)。要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筑牢維護邊疆穩定的“第一道防線”,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邊境地區基層干部隊伍,著力改善行政用房、用車和通訊條件,其配備水平不低于內地標準,按照服務半徑需要確保邊境地區的基層行政運行經費,不斷增強行政管理和社會服務能力。大力興建滿足邊境地區群眾生活需求的綜合服務設施,建立健全邊境地區安全穩定群防群治機制,夯實邊境地區防控基礎,為邊境安寧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三是要強化邊境地區基層政法機關建設。大力支持邊境地區公安、檢察、法院、安全以及邊防、消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干警業務培訓和政法物質保障投入,提升裝備水平。特別要注重協調邊防武警、地方公安、國家安全等部門關系,提高預防監控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能力,形成維護邊境地區安全穩定的合力。四是各盟市要將行政人員編制適當向邊境地區基層傾斜。對長期獻身于邊疆事業的干部給予住房、子女安排上的優惠,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去邊境地區工作,在公務員錄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使他們能夠去得了、留得住、有發展。
內蒙古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既是民族分裂勢力陰謀破壞和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的重點地區,也是各種敵對勢力潛出潛入和進行情報竊取、滲透破壞活動的重要通道。我們及時控制了錫盟境內的群體性聚集事件,堅決挫敗了境內外敵對勢力策劃5月30日在呼和浩特制造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的圖謀,保持了全區社會大局穩定。事實上,國外的敵對勢力、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壞搗亂,一天也沒有停止過。我們一定要克服麻痹思想,時刻保持對邊疆穩定工作的敏感性,不能幻想敵對勢力停止破壞活動,也不能總是被動應急,關鍵在于主動做好工作不給別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機。對蓄意挑撥民族關系、破壞民族團結、制造惡性事件的行為和個人給予嚴厲打擊。進一步加強對邊境地區的管理,嚴防境外敵對勢力破壞,從嚴打擊民族分裂活動,堅決抵制各種滲透活動,把內蒙古建設成為祖國北疆的鋼鐵長城,全力保持我區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的良好局面。
?。ㄗ髡呦祪让晒劈h委政研室政治文化研究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