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是商品這是一個淺顯的概念。它和蔬菜、豬肉一樣,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和調控。有個案例可供參考:一是豬肉問題。2007-2008年,由于母豬存欄低于4000萬頭而出現的生豬價格上漲過度引發民怨,管理層制定鼓勵養殖戶增加母豬存欄量半年后生豬價格開始大幅下調,這就是經濟學供求關系自動需求平衡的作用。然而,鼓勵養母豬的政策力度過猛導致母豬存欄超過平衡點800至4800萬頭,豬糧價比低于6:1的生豬養殖利潤警戒線,生豬價格急速下調,豬賤傷農紛紛殺母豬降低存欄數,當然一段時間之后豬肉價格又會上漲。這種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博弈本來即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不論我們是否喜歡,它都會存在并作用在市場經濟中。
無論上述商品是誰擾動了價格要素,但最終表現的作用力是供求關系(哪怕是短期的)不平衡造成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理性地搞清楚一個原則問題:首先是供求關系在干擾價格,其次才是人為干擾。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面,我們解決表面問題可以從投機入手,但解決根本問題還是要從供求關系解決。
當行政力量過度干預樓市,輿論從打壓、責難的角度關注房地產時給老百姓提供了浮淺甚至不負責任的言論,人為地制造“間歇性需求停滯”或突破后“短期需求放量”,房地產的供求關系就“被不平衡了”,樓市蓄勢待發,價格就積極響應,開始了上漲的步伐。大家可能記得房價的規?;蠞q是從2003年后開始的,當時政府和輿論紛紛議論房地產開發商人為抬高價格,告訴民眾價格一定會降下來,而后的價格卻開始快速上漲。2006年房價成為國計民生中最重要的話題,政府又出重拳打壓,但基本的策略都是減少房屋(土地)供給、提高購買門檻(成本)、提高土地價格和稅費等措施。事實上,近幾年的供給量并不算小,開發項目在開發商追逐利益的驅使下并沒有停下腳步,土地供應在土地財政的驅使下不得不以多賣些地來養活地方政府的運行。
也就是說,出現了土地的實際供給量并沒有降,而價格卻持續上漲的經濟學悖論的怪相。這卻是我們的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我們剝絲抽繭發現所有的問題是由政策相互矛盾造成的、占據道德制高點的、所謂親民的輿論卻是狹隘而短視的、結果是危害市場的健康發展。
目前,密集的調控政策只是在擠壓彈簧,尤其是簡單而充滿計劃經濟色彩的限購令。這些政策一出臺市場就會有所動作,價格在短期內會表現上漲或下降的簡單反應,這是社會生理系統本能的條件反射,這不代表根本趨勢。但片刻之后就要看政策的客觀性和可行性了,市場上觀望和回避的投機心理與政府的政策展開博弈。無論是民粹思想還是百姓情節;無論是政治作秀還是幼稚戰術;無論是否判斷出結果如何還是只看過程不看結果的路演;但我們經歷過的有形的政策之手的調控往往在這個無形的市場面前顯得非常蒼白無力?!笆屡c愿違"縱然成為了房地產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從2003年以來,調控房地產的結果是行政的辦法只能是起到暫時的抑制作用而過后樓市價格卻是報復性反彈上漲。8年來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飛漲3-6倍!而同期的CPI指數、人均收入水平、其他價格指數等指標在房價變動指數面前可算小巫見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