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
近日,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說,盡管中國面臨土地、環境、資源趨緊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新的挑戰,但在可以預見的較長時間內,中國的投資環境仍將保持明顯的競爭優勢,與此同時,中國將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
陳德銘說,入世十年來,中國吸收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向外資開放了100多個服務類和幾乎所有的制造業類,開放的程度與部分發達國家所差無幾。同時,中國對外投資規模從入市之初的幾十億美元發展到2010年的688億美元,對外投資主體由國有控股企業拓展到民營及其他企業,海外并購快速發展,合作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開始興起,合作領域遍布加工制造、農業開發、金融商貿、基建交通等領域。
——上海證券網
內蒙古將征收草原植被恢復費
據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消息,內蒙古將依法征收草原植被恢復費,以進一步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依法加強草原的保護、合理和永續利用。
日前,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已原則通過《內蒙古自治區草原植被恢復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按照《辦法》,凡在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草原上進行工程建設和礦藏開采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在草原上進行勘探、鉆井、修筑地上地下工程、采土、采砂、采石、開采礦產資源、開展經營性旅游活動、車輛行駛、影視拍攝等臨時占用草原的,以及采集或者收購草原野生植物的,都將繳納草原植被恢復費。草原植被恢復費的使用按照“取之于草、用之于草、統籌使用”的原則,由自治區、盟市、旗縣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按比例用于草原保護和植被恢復。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內蒙古年產45萬噸以下的煤礦明年起將退出市場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加大煤炭行業的兼并重組力度,不斷抬高煤礦的開采規模準入門檻。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了解到,2012年年底前,年生產規模在45萬噸以下的煤礦(井)將全部退出市場,2013年全區地方煤炭生產企業將控制在80-100家。
自治區政府要求,褐煤開發井工礦規模不低于300萬噸/年,露天礦不低于500萬噸/年;其他煤種井工礦規模不低于120萬噸/年,露天礦不低于300萬噸/年,礦井平均回采率不低于70%。
煤炭企業兼并重組正成為內蒙古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培育百億元企業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內蒙古提出3年打造60家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骨干企業。據測算,到2013年,全區新增41家超百億元企業的任務,40%靠煤炭企業兼并重組來完成。今年計劃新增超百億元的16家企業中,煤炭企業就占10家。
——內蒙古經濟信息網
工信部:汽車成為國民經濟支柱
產業稅收和GDP貢獻大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近日說,隨著我國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自主品牌汽車能力大幅提高,出口明顯加快。汽車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2010年貢獻了13%的稅收和6.13%的GDP。
蘇波強調,過去十年,在汽車工業高速發展中,我國的自主品牌汽車得到長足發展。從一般的整車開發到核心部件的升級、綜合品質的提高、品牌的持續建設,自主品牌汽車產品的升級換代在不斷提速,并向中高檔延伸。 相關統計顯示,近十年我國整車出口呈現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出口平均增速高達28%,出口國家和地區超過180個,并小批量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經濟參考報
今年內蒙古糧食產量預計可達460.8億斤
目前,內蒙古秋收作物已進入全面收獲期,近日,綜合自治區氣象局和農牧業廳相關數據,以及氣象部門農業氣象產量預報模型綜合分析,今年全區糧食生產屬豐年,預計產量可達460.8億斤,較上年增加29.2億斤。
今年全區依托高產創建活動和糧食穩定增產行動,推廣免耕栽培技術145萬畝,種子包衣技術6251萬畝,脫毒馬鈴薯推廣面積793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推廣8580萬畝;深入農業生產一線的科技人員達44152人,共計培訓農民342萬人次,為糧食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分析今年糧食穩定增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中有增;二是糧食作物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是氣候條件總體有利;四是國家和自治區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加大。
——內蒙古日報
張立群:中國經濟有條件又好又快發展
在數座橋梁垮塌、高鐵事故頻發等公共工程質量隱患屢屢暴露的背景下,要求中國放低經濟增速的聲音越來越多。有聲音說中國經濟要“硬著陸”,將出現滯脹,也有觀點表示這是回歸到一個長期可持續的增長速度。
“其實單純地談放低經濟增速并沒有意義,實際上我們是有可能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保持相對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這是我們能達到的最好的發展目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張立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本輪經濟增速放緩是政府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表現,中國內在的經濟增長潛力依然十分強勁,中國應抓住時機為新的一輪經濟增長構筑基礎。
——中國經濟時報
樊綱:中國經濟正實現軟著陸增速放緩有利
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近日在香港發表演說,稱中國經濟實際上正在實現軟著陸,強調GDP增速逐步放緩至7%,有利于中國經濟穩健增長。
作為前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他預計中國經濟增長未來幾年有機會回落至年均8%-9%,但增速放緩是好事,能有效防止經濟過熱。他表示10年以后中國GDP增速會進一步滑落至7%左右,城市化進程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在回應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危機的問題時,他表示,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不僅影響經濟增長,更直接威脅社會穩定,由此可見,勞工及居民收入將長時間維持在上升通道。面對人工成本的增加,部分企業已開始向內陸地區轉移,既能有效控制成本,亦可增加偏遠地區農民工的就業水平。
——中證網
成思危:中國外匯儲備現已超過實際需要
作為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倍受關注,現任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和數字研究中心主任和國際金融論壇主席的成思危表示,外匯儲備包含兩類儲備:一類是戰略儲備,一類是戰術儲備。按照測算,外匯儲備量大概是GDP的20%就差不多了,現在中國GDP是5萬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1萬億外匯儲備就夠了,但是中國現在是3萬億。中國必須承認外匯儲備的量超過了我們實際的需要。”
成思危稱,當前中國需要考慮怎么樣更合理地使用外匯儲備問題。當然也不能說這很簡單,我們得對法律和勞動關系、貿易習慣等等都要有充分的了解,不然的話風險很大。中國“走出去”搞了很多年,但累計“走出去”的投資也才3000多億,所以這確實不是那么簡單的問題,但任何事情都有一個要去推動的問題。
——財經網
曹遠征:五年內我國居民收入有望翻番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近日表示,當前的中國經濟面臨著來自國內外的多種新變化,中國亟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未來消費應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但是從目前看,主要是受制于居民收入,我國消費需求增長相對緩慢。
針對這一現狀,“十二五”規劃提出了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而且把擴大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初步估計,未來十年中,如果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居民收入將翻番;在未來五年中,如加上社會保障開支力度加大,預計包括工資在內的居民收入增長有望達到15%左右,這意味著居民收入五年內翻番。這表明中央正在通過建立長效機制,力促消費擴大。
解決途徑則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擴大居民消費能力,從而擴大國內市場,使經濟發展不完全依賴于外需,從而可持續。
——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