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沙爾沁鎮“餐桌經濟”發展現狀,對影響沙爾沁鎮“餐桌經濟”的各種因素進行了分析,進而探析該地區“餐桌經濟”存在的問題,提出適宜的發展模式以及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餐桌經濟 發展模式 沙爾沁鎮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飲食已經由“溫飽型”向“營養型”、“品質型”轉變。針對這種轉變需求,“餐桌經濟”應運而生。餐桌經濟主要指田頭與餐桌的對接,將農副產品的生產、流通、加工、消費有機融合,涉及農業、食品、農產品加工、商業等多種行業,構成一個龐大的經濟領域。經濟學家有過測算,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在生活消費曲線上會出現拐點,即從生存型消費轉向享受型消費。中國13億城鄉居民的餐桌是一個巨大的、充滿誘惑力的、潛在的市場。“餐桌經濟”正是對這一巨大市場的理性思考,依賴自身的發展模式而獲得更快更好的發展。
一、包頭市沙爾沁鎮“餐桌經濟”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30年來,沙爾沁鎮政府引導農民跳出糧棉油“老三件”的單一生產格局,將目光瞄準城市居民餐桌,依據城里的消費需求調整蔬菜種類,大力發展“餐桌經濟”。通過對市場需求的了解,沙爾沁鎮政府根據各地四季不同的餐桌消費,引導農民巧打時間差、空間差,通過籌資金,建基地,活流通,抓科普,做實蔬菜的深加工項目,實現多環節升值。
籌資金。2009年東河區通過財政補貼0.2億元,市、區銀行貼息貸款4000萬元,建設占地500畝的核心區道路配套設施。為推進該地區“餐桌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出資引進大規模經營蔬菜大棚的龍頭企業,同時積極協調農業發展銀行、包商銀行、信用社等信貸部門爭取項目貸款,切實解決公司、協會資金不足問題。
建基地。截至2010年初,政府幫助建造沁園無公害蔬菜基地10個。這些沁園無公害蔬菜基地充分發揮該地氣候、土壤等自然資源優勢,發展1500多個以大棚瓜菜、反季節瓜菜等為主業的專業村、專業組或專業戶,開發了青椒、黃瓜、茼蒿、草莓等20多種無污染精品蔬菜。
活流通。2009年政府投資4000多萬元建成南海子、東園、沙爾沁3個蔬菜批發市場,日成交額近萬元,長年從事販菜、販糧、販葡萄經紀人或組織已超出500人。通過這些蔬菜批發市場及經紀人的橋梁作用,使沙爾沁鎮的無公害蔬菜生產活起來,不再局限于鎮內的流通,擴大其流通范圍,有效地將農民產出的無公害蔬菜與居民餐桌聯系到一起。
抓科普。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農業上的科學技術可以提高糧食產量以及糧食的質量,進而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區、鎮涉農部門充分抓住這一發展途徑,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開展聯產技術承包活動以及定期的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種植技術與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幫助、支持無公害凈菜項目進一步做大做強。
二、包頭市沙爾沁鎮“餐桌經濟”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資金因素
資金方面,大棚蔬菜生產相對露地蔬菜生產需要增加一定的設備投資,大棚作為一種大型設施,一次性投入較大,比如建一個標準溫室大棚每畝需投資9000元左右,建一個簡易大棚也需資金5000元左右,而農民的年均收入也才1 -2萬元,這對他們而言確實是筆不小的投資。與此同時,種子、化肥與農藥也需要資金投入。在融資方面,金融機構雖然可以提供一定的幫助,特別是小額信貸政策的出臺,為蔬菜生產提供資金供給,但由于該政策還不健全,農民對該政策缺乏認識,這些都嚴重影響農民發展“餐桌經濟”的積極性。
(二)基礎設施因素
沙爾沁鎮的“餐桌經濟”發展到現在這種規模單純依靠農民自身是無法實現的,在一些相應的配套設施方面,政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一是在道路建設方面,政府投資560多萬元;二是在水利建設方面,政府采用了“管灌工程”、“自來水工程”等工程建設進行渠道硬化,使該地大棚蔬菜實現分段管道澆灌;三是電力建設方面,政府對原有線路進行了規范化改造。盡管政府在基礎設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隨著沙爾沁鎮“餐桌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道路年久失修,路面已經凹凸不平,加之流通量加大,常常會導致交通堵塞的問題出現。而水利方面則僅限于大規模生產的蔬菜大棚,對于部分沒有歸入大范圍生產的蔬菜大棚卻面臨澆灌資源不足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影響到農民的生產效率。
(三)技術因素
大棚蔬菜栽培比露地蔬菜生產技術要求較高。首先必須了解不同蔬菜在不同生育階段對外界環境條件要求并掌握大棚的性能及其規律。其次要協調好兩者關系,創造適宜作物生育的環境條件。最后還要掌握并應用各種復雜的栽培技術進行栽培,這對于文化水平與技術水平都較低的農民來說有一定困難。
(四)環境因素
1.社會環境對“餐桌經濟”的影響。近年來,沙爾沁鎮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機遇,堅持“強化鄉鎮企業,發展高效農業,搞活市場流通,實施科教興業”的戰略方針對沙爾沁鎮農業產業進行改革,使沙爾沁鎮農業由粗放式向集約式轉型,有效提高農民對市場經濟的理解和認識,使“餐桌經濟”成為沙爾沁鎮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自然環境對“餐桌經濟”的影響。內蒙古地區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變化劇烈,氣候因素所帶來的干旱沙塵天氣以及由于地理因素帶來的洪澇災害嚴重制約著當地農副業的發展。但是沙爾沁鎮通過發展“餐桌經濟”,有效克服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并且增加了內蒙古地區農業的競爭能力。
(五)政府政策因素
從生產到銷售最終到達餐桌,農民發展“餐桌經濟”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在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生產技術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為該地“餐桌經濟”的正常發展提供了保障條件;另一方面,政府還在銷售方面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如建立糧食蔬菜市場、農業生產資料部門、專業合作社、協會、蔬菜基地等,確保該地“餐桌經濟”正常運轉。
三、包頭市沙爾沁鎮“餐桌經濟”發展模式
以上分析表明,在沙爾沁鎮“餐桌經濟”發展過程中,關鍵是建立新型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并形成完善的適合該地區發展的“餐桌經濟”模式。這不僅能夠幫助種植蔬菜大棚更好地與市場緊密結合,更有利于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緩解市場競爭,擴大宣傳力度等。針對調查分析,我們提出適合沙爾沁鎮“餐桌經濟”發展的模式。
(一)公司(企業)帶動模式
該模式是以公司或集團企業為主導,以農產品加工、運銷企業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以“公司+農戶”或“公司+基地+農戶”為模式,組織、引導分散經營的農戶,圍繞支柱產業和重點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開發,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進行一體化經營,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企業與農戶共同建立生產基地,企業向農戶提供主要的農用生產資料、技術服務,農戶負責生產管理,產品由企業收購,價格由合同規定,生產和經營風險按合同規定的方式分擔。針對該模式,我們提出了以下兩種措施,完善“餐桌經濟”產業鏈。
1.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地區經濟增長。農副產品加工,是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價格低的重要措施,是提高產品適應市場能力和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舉措,也是農業產業化的一個重要環節。加工業不興,農業就難以向更深層次發展,因此,沙爾沁鎮要緊緊依托大城市來發展“餐桌經濟”,實現地區經濟增長。
根據農副產品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沙爾沁鎮農業發展條件,當地農副產品行業應確定以下幾個發展方向:(1)加快農產品深加工業的發展。針對性地搞好農產品深加工,以龍頭企業為支撐,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農產品精深加工,進行標準化生產,多方式、多途徑地創造效益。(2)發展節約型農業。培植一批專門利用“下腳料”生產的企業,依托農產品基地、農副產品生產廠家,既可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又可以獲得經濟效益,從而走上再生產、可持續的農副產業道路。(3)外引內聯,多渠道發展農產品加工。沙爾沁鎮不僅要充分發揮內部優勢和挖掘內部潛力,還應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外地工商企業或私營企業到當地從事農產品加工、銷售和出口,多渠道多元化發展農產品加工,帶動農民進入市場。
2.強化推介宣傳,打響特色品牌。目前沙爾沁鎮餐桌經濟面臨的又一重大難題是宣傳推介不力,品牌不響。要解決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說要建立統一的經濟組織,具體來講,依靠包頭市的推介,加強對餐桌經濟形象整體的對外宣傳。同時,積極引導各農戶強化市場促銷意識,積極參與農產品宣傳促銷,著力讓其在市場中摸爬滾打,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另外,通過各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如借助農產品推薦會、網絡宣傳、新聞報道等多種方式,擴大餐桌經濟的影響。針對性地開展蔬菜大棚專題宣傳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農業知識競猜活動和農果采摘活動,進一步提升“餐桌經濟”的知名度,拍攝制作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產品宣傳影像資料,建設蔬菜銷售網站,培訓一批農業能人,在宣傳促銷上打出“沙爾沁餐桌經濟”整體品牌等。
(二)股份合作模式
該模式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農民或投資者,按照章程或協議,以資金、實物、技術、土地使用權等作為股份,自愿組織起來,依法從事各種農業生產經營服務活動;實行民主管理,按勞分配與按股分配相結合方式,并留有公共積累的企業法人或經濟實體。這種方式對于明確產權主體,盤活集體資產,實行民主管理,增加農民收入及培養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同時也解決了農民缺少生產資金的難題。針對該模式,采取以下相應措施,完善“餐桌經濟”的組織結構。
1.增加種植品種,豐富產品種類。一方面,通過先進的保溫技術,引進南方的蔬菜品種。例如豇豆、秋甘藍、二月蔓青菜、西瓜、柚子、木瓜,等等。這樣既能增強當地蔬菜大棚的市場競爭力,提高菜農的收入,也使得城市居民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享受到既廉價又新鮮的蔬菜瓜果。另一方面,學習先進技術,開發新品種。首先要對農產品具備科學的知識,了解其生命周期及特性,在此基礎上,通過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自主開發新品種,使之更加豐富。
在增加種植品種后,由于農民的土地有限制,使得每種蔬菜的數量會下降,這會迫使他們進行股份合作。通過形成農村股份合作制,使他們能夠聯合起來進行種植,這樣既擴大了種植品種,又擴大了種植數量,形成規模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2.促進農村股份合作,完善組織結構。鼓勵集體和農民本著自愿互利的原則,將資金集中起來,創辦各種聯合企業。有些合作經濟可以采用河谷經營、股金分紅的辦法,資金可以入股,經營所得利潤的一部分按股分紅。另外,加強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造,把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四個方面統籌安排,協調推進,通過改革實現機制轉換和制度創新,依托新的機制對企業實行戰略性改組和產品結構、組織結構調整。在此基礎上,以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為依據,選準目標,加大技改力度,推進技術進步,促進“餐桌經濟”發展。
四、相關的政策建議
實踐證明,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迅速發展,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推進了農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增收qHF3YhePlqWJJf6japRcvoQWHI/WolycFzeQfD1PVT4=。同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還為政府引導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依托。一方面,合作社可以代表農民反映意見和要求;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合作社,將政策和信息傳遞給農民,提高了政府引導和調控農村經濟的有效性。建立完善的“餐桌經濟”模式,促進農村經濟質的飛躍,單靠農民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需要政府提供大力的支持。
(一)政府加強統一規劃,建立高效率的產銷模式
政府應科學合理地進行規劃,統一組織安排,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改變低效率的分散經營模式。嘗試建立統一的科學產銷模式,使“餐桌經濟”真正成為一種科學的正規的發展模式,使其獲得長足健康更好地發展。
(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 “餐桌經濟” 發展的基礎條件,因而,應該在政府扶持下完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關”——基礎設施建設。為解決用電不足的問題,提高供電質量,必要時在一定距離設置一定等級的變電站。由于當地處在半干旱干旱的高原地帶,本身比較缺水,更好的方法是改變過去落后的大面積澆灌,而采用新式的噴灌或滴灌,最大限度地節約水資源,保證可持續發展。
(三)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專業技術培訓
誰掌握了技術誰就把握了市場,誰就會在競爭激烈處于優勢地位。因而,當地政府部門通過定期舉辦勞動技能技術培訓班,派專業技術人員講授種植技術、銷售技能及相關問題處理方法,讓村民懂得科學合理的種植和銷售。調動農民積極性,拓展銷售渠道,擴大銷售范圍,改變現有銷售渠道單一的局面,讓“餐桌經濟”獲得更大更長足的發展。
(四)樹立“誰污染,誰治理”的理念
包頭市是重工業城市,主要發展鋼鐵產業、稀土產業和軍事工業。這種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勢必會對新型農業產生一定的污染。當今,工業的發展不能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要發展新型農業產業,環境保護應該提到日程上來。沙爾沁鎮的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已經受到洗煤廠極大的影響,村民們應該樹立“誰污染,誰治理”的理念,與企業進行協調談判,要求洗煤廠提供相應的賠償,并建立相應的排污裝備,或停業整頓。在農民協商困難的情況下,政府可以介入,對企業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管理,還“餐桌經濟”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邱霞、林智.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概述[M].中國社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