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進程中,城市規模擴大與工業化的發展,使大量的農用地變為建設用地,農民失地現象嚴重,失地農民的生存和發展成為“新三農”問題之一。從實踐上看,失地農民的收入出現了很明顯的分異化特征。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大中城市,由于具有較強的吸納能力,在造成大批農民失地的同時也為失地農民提供了較多的工作崗位;而中小城市由于規模較小,非農就業容納能力差,就業問題非常嚴重,失地農民生活水平下降。
根據京津冀地區的實際情況,筆者選擇北京、天津兩大都市接壤的新興城市廊坊和處于北京南大門的縣級市涿州市、山區的易縣、平原區的高陽和武邑等地區作為調查區域,采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對失地農民的家庭、就業、生活情況進行了調查,并在此基礎上,運用計量方法對失地農民收入分異情況進行了分析。
一、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
從被調查者性別構成情況看,男性占總調查樣本的41%,女性占總調查樣本的56%。其中,廊坊市被調查者中男性56人,女性94人;涿州市被調查者中男性50人,女性60人。
從被調查者年齡構成情況看,20歲以下的占總調查樣本的1%,20-30歲的占調查樣本的3%,30-40歲的占調查樣本的18%,40-50歲的占調查樣本的25%,50-59歲的占調查樣本的33%,60以上的占調查樣本的20%,調查者的平均年齡為48.89。從調查情況看,目前留守農村的大多為年齡偏大的婦女,而年輕人和男性大都選擇了外出務工,這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
從被調查者學歷構成情況看,沒有上過學的占調查樣本的15%,小學學歷的占調查樣本的35%,初中學歷的占調查樣本的43%,高中學歷的占調查樣本的5%,大學學歷的占調查樣本的2%。在被調查人員中,初中學歷的約占一半左右,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27年。
從被調查者從事的職業情況看,務農的27人,占11.54%;無工作的132人,占56.41%;打工的26人,占11.11%;其他工作的49人,占20.94%。
二、失地農民就業與收入情況
受訪的260戶家庭目前共有勞動力(男18-60周歲,女18-55周歲)685人,每個家庭擁有平均勞動力2.5人,共實現就業506人,就業率為72%,有28%的勞動力處于待業狀態。
從外出務工的人員看,其中臨時工148人,合同工28人,固定工12人,臨時工占到就業比例的78%。務工地點在北京的有18個,選擇理由是“工資高”;在保定的有2人,選擇理由是“有熟人介紹”;選擇附近企業的有101人,選擇理由分別是“工作好找”(78人次)、“花費少”(36人次)、“有朋友介紹”(14人次)、“安全”(15人次)等。調查結果顯示,相比較而言,失地農民仍愿意就近就業,而工作是否好找和花費多少是他們擇業時考慮的主要因素,所以附近是否有足夠的就業崗位對失地農民生活現狀至關重要。
從受訪者工資情況看,工資標準在300-500元的有12人,占6.35%;工資標準在500-800元的50人,占26.46%;工資標準在800-1000元的52人,占27.51%;工資標準在1000-1500元的有52人,占27.51%;工資標準在1500元以上的有23人,占12.17%。約有半數的人工資在800-1000元之間,平均工資為1007元。
三、失地農民收入影響因素分析
(一)影響失地農民收入因素的選取
影響失地農民收入的因素很多,既有農民自身的因素,也有自然地理條件的因素,還有政策上的因素。本文將失地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原有耕地的數量、種植糧食作物的面積、被征地次數、征地后剩余土地數量、政府付給農民的補償金的數量、征地前后的職業狀況、補償措施和就業安排作為自變量,分別對失地農民征地前后的收入差異和征地后失地農民的收入情況進行分析,以求找出收入差異化的原因。
(二)模型分析
通過運用spss統計分析工具,確定以下因素為影響失地農民分異化的因素,其中,農民的受教育情況和征地后剩余土地數量對失地農民的收入變化影響較大;家庭原有耕地數量、政府付給農民的補償金數量、征地后的職業狀況對失地農民分異化影響也較大,有較好的解釋性;政府對農民的就業安排、種植糧食作物的面積、耕地被征次數對失地農民分異化也有一定影響,但影響程度遠遠小于前面的諸因素;征地前的職業狀況對失地農民的分異化影響不大。
(三)基本結論
1.征地后收入水平下降的農戶特征
從調查數據和模型分析結果來看,在調查的失地農民中,收入水平下降的農戶占失地農戶數的30%。這些農戶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首先,收入來源單一或幾乎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從調查資料來看,這些農戶征地前95.5%從事農業生產,主要收入來源于農作物的收入,很少有其它經濟收入。另外,沒有收入來源的農戶占6%。這些農民失去土地后,由于沒有其它方面的工作經驗和技能,大多收入較低,生活水平下降。
其次,從安置方式來看,貧困型失地農戶的安置方式主要為一次性貨幣補償安置,約占總數的51%。貨幣安置方式和簡單的工作安置方式沒有考慮到這部分失地農民在非農就業時所遇到的困難,生活水平下降在所難免。
從土地情況看,這部分農民征地后剩余土地不足0.03公頃的占到65%,剩余0.04-0.2公頃土地的農民占到33%,基本上屬于無地農民,因此無法憑借種地獲得穩定收入。
2.征地后收入水平穩定的農戶特征
調查顯示,收入水平穩定的農戶占失地農戶總數的35%。這些農戶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首先,收入來源多樣化。家庭收入主要以非農收入為主,非農收入來源主要集中在外出務工收入和其他經營收入。其中,擁有兩種收入來源的約占這類農戶的1/3。
其次,安置方式主要是社會保險安置方式。這類農戶集中的村莊基本都為失地農民提供了一定數額的養老保險,雖然具體標準有所差別,但基本標準是年滿55周歲以上,每月可享受50-80元不等的養老費。雖然金額不多,但可以維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開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負擔。
3.征地后收入水平上升的農戶特征
從調查情況看,收入水平上升的農戶占調查樣本的27%。這些農戶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從區域來看主要集中在開發區周圍。非農產業的發展為失地農民提供了較多的非農就業機會和收入機會,非農收入較易抵補農業收入,容易實現生活水平的上升。
其次,從失地農民的安置方式來看,開發安置方式較多,農民可以獲得耕地轉用后的增值收益,容易實現生活水平上升。
四、政策建議
(一)制定合理的補償安置措施
合理的征地補償和分配就是使政府、征地單位、失地農民三者之間達到總體利益平衡。政府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補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