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歷史性任務。
從國際形勢分析,2008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目前已出現見底的跡象。據世界銀行的分析,今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可望達到4.6%。在世界范圍內,明年、后年走向經濟復蘇是可以期待的。這將形成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國際市場環境。同時,這次世界經濟危機是一座里程碑,它標志著世界制造業的重心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工業化國家全面轉移。這一過程將延續幾十年,形成有利于中國全面推進并完成工業化的國際環境。
經過改革、開放30余年的發展,中國的綜合經濟實力已經有了全面的提高,目前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中國正在成為繼英國、美國、德國、日本之后的第五個“世界工廠”。
不容忽視的是,200多年前,當西方主要國家相繼步入工業化軌道的時候,其人口規模不到2億人。200多年來,全世界的礦產資源(包括礦物質能源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大量消耗,按目前的開發規模,石油、天然氣資源僅能開發數十年,鐵礦、銅礦等主要金屬礦產資源也僅可開采100——200年。而目前全球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人口規模達30多億,中國的人口即達10幾億。巨大的需求與有限的資源供給瓶頸,形成尖銳的矛盾。不及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將難乎為繼。不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要順利推進工業化,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也是難以想象的。
內蒙古能源、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天然氣、風能、太陽能、有色金屬、貴重金屬、稀有元素等儲量和經濟價值均居全國第一位。森林面積、草原面積、草食牲畜載畜量、人均耕地面積等也分別居全國第一位。因此,在國家全面推進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中,內蒙古正在成為“重要的支點”。2001——2010年,內蒙古年均經濟增長率可達17%以上,超過全國平均水平9個多百分點,并且在2002—2009年連續8年經濟增長速度居于全國首位。目前,人均GDP、人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均位于全國第7、第8位,初步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同時也應清楚地認識到,10年來內蒙古經濟的突破性增長,主要是通過擴大資源開發規模實現的。例如,2001—2009年,內蒙古煤炭產量從8162.89萬噸增加到6億噸,增長6.35倍;發電量從465.5億瓦千/時增加到2239.85億千瓦/時,增長3.81倍;鋼產量從458.75萬噸增加到1261.94萬噸,增長1.75倍;天然氣產量從7.01億立方米增加到136.31億立方米,增長18.45倍;化肥產量從39.58萬噸增加到261.53萬噸,增長5.61倍;載重汽車從無到有,產量達到27362輛,液體乳產量從39.19萬噸增加到348.89萬噸,增長7.89倍。今后,內蒙古這些工業品的產銷量仍會有一定的增長,但是,將從以往的爆發性增長轉變為常規性的增長,是必然的趨勢。局部地區(盟市、旗縣)仍然可能因重大項目的實施,形成超常規的增長,但就全區而言,主要工業產品想實現10年間幾倍、十幾倍、幾十倍的增長,則是不現實的。
根據內蒙古的客觀條件、發展要求和國家的戰略部署,及時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大勢所趨。在適當擴大能源、礦產資源開發規模的同時,努力發展深加工、精加工、延伸產業鏈,并發展關聯產業,不僅可以有效擴展產業發展的空間,而且可以提高產業發展的層次,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而大大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在實施自然資源轉換戰略中,注重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例如,在能源開發中,不是局限于傳統礦物質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的開發,而且注重新能源開發,目前,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達到800萬千瓦,超過了2000年全區發電裝機容量780萬千瓦,位居全國第一。在煤炭開發中,突破了采煤——賣煤的傳統模式,大力發展火力發電。并且在推進二次能源轉化的基礎上,努力開拓煤化工產業,發展煤制油、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焦化工,等等。目前,已形成甲醇、煤基乙二醚、煤基油等煤化工生產能力超過300萬噸,煤化工正在成為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并開創了中國“煤化工世紀”的新紀元。
同時,內蒙古近年來的產業擴張,也為未來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圍繞煤炭、電力工業的發展,形成了相關的設備制造業的廣闊市場;配套全國最大的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基地建設,包頭正在成為全國最大的風力發電裝備制造基地,呼和浩特正在成為全國最大的光伏發電裝備制造基地;在黑色冶金(鋼鐵)、有色冶金(鋁、銅、鉛、鋅等)、貴重金屬(金、銀等)、稀有元素(稀土、鈮、鉭等)開發的基礎上,發展特種鋼、合金鋼、合金冶煉、加工、機械制造,可以抓住國內、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復蘇的歷史機遇,將內蒙古建設成重要的特種金屬材料——新材料加工及其制品生產基地。
因此,“十二五”期間將是內蒙古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以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及時實現這一歷史性的轉折,對內蒙古經濟的健康發展,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應當指出,“十五”以來,內蒙古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是由工業發展拉動的?!笆晃濉鼻八哪?,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7.1%,工業經濟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左右,第二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從45.4%上升到52.5%;同期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7%,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從39.5%下降到38%。
特別是市場體系建設落后,金融體系建設落后,長期以來已經成為制約內蒙古經濟健康發展的兩大瓶頸。
發展現代市場經濟,市場體系建設是至關重要的。中心市場、專業市場是合理配置社會經濟資源,實現社會經濟資源優化組合的基礎條件。具備優質資源,擁有較強的生產能力,卻不掌握中心市場、專業市場,就喪失了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喪失主動利用市場機制有效調控經濟運行的主動權,在市場競爭中難免處于被動的地位。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進程中,由于市場體系建設滯后,內蒙古大量經濟效益外流,也難以擺脫被動的地位。至2010年,內蒙古僅建成了一家國家級的專業市場——通遼糧食市場,這是內蒙古市場體系建設的歷史性突破,但也是遠遠不夠的。
目前,全國的市場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按照國家的部署,至2020年是全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走向完善的時期。歷史留給我們的時間十分有限了。因此,“十二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必須及時調整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像重視實體經濟、重視工業發展一樣,重視市場體系的建設,將中心市場、專業市場的建設作為戰略重點。特別是不失時機地構建國家級的煤炭市場、電力市場、金屬材料和以稀土為主導的新材料市場、化工產品市場、畜產品市場、農產品市場、木材市場,等等,形成配套、有序的市場體系,保證內蒙古經濟健康發展。
金融改革、發展嚴重滯后,也是嚴重制約內蒙古經濟發展的瓶頸?,F代經濟本質上是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有機結合、互相推動的經濟。金融資本發育滯后,不僅會嚴重制約產業資本的發展,還會導致大量資金、效益外流,那就是一種不健康的“跛鴨經濟”。按照國家的部署,“十五”期間就要完成省級、地市級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的組建工作。可是,內蒙古自治區至2010年剛剛完成內蒙古銀行的組建,金融業務尚遠未擴展到全區;內蒙古農村商業銀行歷經十幾年來的漫長籌建,至今仍未完成;全區12個盟市,半數以上還未建成商業銀行。這一狀況不要說比先進地區,就是與同為西部地區的新疆、寧夏相比,也落后了十幾年。
“十五”以來,內蒙古工業的發展可以說是突飛猛進的,但是,地方金融體系的建設嚴重滯后。地方保險機構至今仍是空白,地方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均是空白,信托投資萎縮形同于無。對資本市場的開發嚴重滯后,無論從經濟總量、經濟增長速度與上市公司的數量、融資規模分析,在西部地區都是落后的。伴隨著區內金融業務的急劇擴大,數以百億計的金融業經營收益外流,本土金融業實現的利潤則微乎其微。同時,金融改革、發展滯后已遠遠不能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對投資、融資的需求,這是導致民間資本找不到正常的投資渠道,中小企業“融資難”得不到及時解決,從而催生地下錢莊、高利貸在某些地方泛濫,得不到遏制的體制性原因。
因此,加快地方金融改革的步伐,促進地方金融體系發育,是“十二五”期間內蒙古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任務。實體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是發育地方金融體系的有利條件,也是不可錯過的歷史機遇。必須像重視實體經濟發展、重視工業發展一樣,重視金融業的改革、發展,重視現代金融體系的構建。只有在“十二五”期間抓緊完成內蒙古地方金融體系的構建,才能保證內蒙古建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高效運轉、效益充分實現的經濟體系,真正實現經濟健康成長。
(作者系:內蒙古社科院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