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產業結構整體上呈現出向服務業傾斜的趨勢,服務業一躍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產業。與此同時,服務業內部發生了顯著的結構性變化。生產性服務業從傳統服務業中分離并得到快速成長,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目前,從國際范圍看,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最具有增長力的部門,生產性服務業水平高低已經成為決定各國在國際分工中戰略地位的關鍵。就國內而言,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重點和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點領域,國家“十一五”規劃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已經將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正式納入國家戰略層面。
一、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特征
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本身是典型的創新型產業。Gruble & Walker(1989)指出,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進入生產過程絕大部分是通過那些廠商,它們是高技術人力以及科學與技術知識的主要使用者。盡管生產性服務業不是把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引進生產過程的唯一渠道,但它卻是現代經濟中實現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轉換的最重要途徑之一。生產性服務業所提供的是專業性的服務,其發展高度依賴人才和知識。從行業分布看,生產性服務業所從事的資源分配和流通相關的活動(如金融業、獵頭、培訓等);產品和流程的設計及與創新相關的活動(如研發、設計、土程等);與生產組織和管理本身相關的活動(如信息咨詢、信息處理、財務、法律服務等);與生產本身相關的活動(如質量控制、維持運轉、后勤等);與產品的推銷和配銷相關的活動(如運輸、市場營銷、廣告等),均特別依賴于專門知識和專業技術,創造的附加值也更多地是體現在設計和營銷等價值鏈兩端的生產性服務活動,而這類附加值更是主要依靠人才和知識的創新所獲得的。因此,生產性服務業是人力資本與知識密集型的,是典型的創新型產業。
另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創新溢出性。生產性服務業既是技術和知識創新的主體,也是創新向外溢出的主要媒介。按照新增長理論的觀點,生產性服務業可以被看作是市場外部性和市場網絡功能發揮作用的重要環節。當企業不具備內部生產性服務功能的知識技術資源,或者企業擁有的專業化知識技術不能達到生產性服務功能的要求時,只能選擇外部化。外部性導致經濟產生了報酬遞增式的增長,外部效應的主要創造和傳導部門恰恰是由生產性服務部門來承擔。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一方面,通過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積累提高了專業化的效率;另一方面,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時,更為重要的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擴張了市場的網絡效用和知識的溢出效應,即各種信息、技術、物質資源和勞動力的聯系更加緊密且從整體而言構成了一個更加有機的大系統,使得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溢出作用還具有不斷擴大,不斷積累的特點。
二、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路徑
(一)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
生產性服務類企業是生產性服務產業創新的主體,企業間的技術合作以及非正式的相互影響是企業之間知識流動最主要的形式,是生產性服務業獲得知識,進行創新的最重要渠道之一。面對激烈的外部市場競爭,生產性服務業業內的企業創新不僅依靠自身的知識和技術的積累,還要依靠與外界的合作。技術合作本身就是一種知識流動,企業之間通過各自知識、技術的交流,在相互學習、共同創新中,一個企業的知識擴散到另外一個企業。這種知識的流動是在某種合作的基礎上完成的,合作帶來了豐富的技術源泉,獲得了由人力資源和技術財富互補而構成的協同效應,有效地促進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整體創新。
(二)研究機構向企業的技術流動
研究機構,特別是高水平的研究機構是技術創新源和知識庫。研究機構大量地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其研究成果是生產性服務業內企業創新的主要知識來源,這些研究不僅為企業提供基礎科學知識,而且還為企業提供了新方法、新儀器和有價值的技能。企業與研究機構之間通過技術轉讓、聯合開展研究活動等方式進行合作交流,能夠促進技術的快速流動,促進科技成果的快速商業化,從而有效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創新能力,是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技術擴散
技術擴散是技術的傳播過程,創新技術主要以擴散源為中心向外擴散。由于技術商品是一種知識商品,從技術擴散的要求看,如果采用者沒有一定的技術水平,技術轉移就難以實現。因此,技術水平越高的潛在采用者越容易獲得創新技術。生產性服務業屬于知識型服務業,其從生產過程到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往往都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和知識含量。相對于傳統產業而言,其具有對技術創新的強烈愿望,也更容易通過承接技術轉移,通過消化吸收的學習方式以較小的成本應用新的技術,使技術為自己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最終實現創新成果的社會效用最大化。
(四)人才流動
人才是知識與技術活的載體,人才流動必然導致知識的流動和技術的轉移。對于創新而言,有時候重要的不是特定知識的轉移,而是創新的一般方法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轉移。生產性服務業的生產方式富有彈性,服務內容的提供主要依靠知識和技術的應用,對人才的要求也高于其他產業。現實中,生產性服務業往往是大學或研究機構人才流動的主要聚集地,大量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匯集在生產性服務業中,對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增強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競爭力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同時,擁有大量人才的生產性服務業所進行的創新活動也在不斷地推進深化社會分工,在不斷推進國民經濟中其他產業的優化升級。
三、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專業性知識服務機構發展
專業性知識服務機構是現代知識和技術的供應商和服務商。技術、咨詢、金融、法律等眾多專業性知識型服務機構本身就屬于生產性服務業,同時在生產性服務業整體創新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專業性知識服務機構向生產性服務業內的企業和社會提供自身的創新型知識,并幫助企業實施主要由企業自身開發的新知識,不僅是創新的載體,更是創新的推進器。因此,需要加快專業性知識服務機構的發展,要抓住科技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的有利時機,為知識服務企業的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和有利的條件,促進一部分科研機構向專業性知識服務企業轉化,促進民間各類專業性知識服務企業發展,鼓勵和支持專業性知識服務機構的創新行為,壯大專業性知識服務企業實力。
(二)加強生產性服務業的產學研聯系
加強產學研聯系是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現有條件下,應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特別鼓勵民間借助各種非正式的平臺和機會,圍繞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需求,鼓勵和支持民間各種非正式的交往,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國內外技術交流和合作,特別注重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建立健全以生產性服務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打造產學研聯系的平臺,進一步密切企業之間和產學研之間的有效合作,打造企業創新聯盟和企業—科研機構創新聯盟等創新網絡,形成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品技術服務等有機結合的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
(三)加快促進各類人才流動
人員流動的目的是知識流動和促進創新。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發展特別需要鼓勵和支持人才流動,吸引高水平、高技能的專門人才進入生產性服務業,形成人才聚集的洼地,開展創新活動,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水平。同時,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發展除吸引產業外部的人才外,人員采取合作研究、兼職、咨詢服務、顧問等各種方式,在產業內部的、短期的、非正式的流動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外,生產性服務業的人才流動不是單向流動,而是雙向復合流動,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發展在鼓勵研究機構和大學的人才向生產性服務業內的企業流動外,更要重視生產性服務企業員工向相關研究機構流動,如合作研究和進修實習,這將有助于生產性服務企業員工掌握科技最新動向、開拓知識面、學習研究方法、運用和掌握先進的技術工具,有助于生產性服務業創新能力的長期可持續提升。
(四)加強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的軟硬環境建設
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發展離不開有助于創新的軟硬環境。現階段,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的創新發展特別需要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應不斷建立先進的信息系統、信息通訊網等,特別要加快下一代互聯網以及各類共享的重要數據庫的建設,以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能以更快的速度、更經濟的方式來傳遞創新所需要的各類信息和知識。另一方面,有利于創新的制度建設也是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的重要環節,應適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包括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和其他有利于生產性服務業創新和知識流動的制度安排,不斷創新激勵機制、競爭機制、人才流動機制、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等,形成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系統,為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