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二手房稅費征收模式將推廣到全國。所謂房產交易稅的深圳模式,避開了爭議極大的上海、重慶的房產稅方式,轉而從二手房交易稅費入手。6月9日,深圳市地稅局聯合深圳規劃國土委公布,從2011年7月11日起開始執行存量房交易評估價征稅政策的消息,杜絕了陰陽合同,導致二手房交易成本提到數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
深圳二手房交易新稅費政策執行后,市場效果立竿見影。據媒體調查,以7月11日為分水嶺:在正式按評估價征稅之前的6個交易日,深圳市二手房成交總量達到5150套,日均468.2套,成交總面積達到494972.72平方米,其中住宅成交總數為4439套,成交總面積為417851.47平方米。之后的15個交易日,二手房成交總量僅為1394套、總面積167701.43平方米,日均僅為92.9套和11180平方米;相比6月份的日均492.4套和48671.8平方米相比,跌幅擴大到81.1%和77%。
8月份交易仍然在冰點。深圳中原地產對樣本樓盤的監測數據顯示,8月份樣本樓盤價格指數環比7月再降,188個樣本樓盤僅四成獲得成交,而已成交樓盤中出現降價的占比超過六成。
深圳成為我國房地產調控的試金石,限購、限貸加上稅費新政,改變了投資者的心理預期,調控可謂大獲成功。
據《新世紀》雜志報道,深圳模式有可能推向全國。
這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博弈后利益重新分配的結果。按照2003年的中央政策預期,“條件具備時對不動產開征統一規范的物業稅”,但在推行過程中,遭遇地方政府與物業持有人的強烈反對。
2008年4月,新的突破從二手房市場開始。當年4月,財政部、國稅總局從模擬評稅試點省市中,選擇南京、杭州、北京、重慶、青島、深圳、丹東等城市,將模擬評稅試點取得的成果,先行用于契稅等房地產交易環節稅收的實際征收。2009年底,財政部、國稅總局發文要求全國各省份均選定城市,對二手房交易環節的契稅等按評估價征收。
就像一度盛傳的房產加名稅一樣,地方政府積極性高漲。僅一年半時間,全國各省份即完成試點任務,今年7月向全國擴展,恰好與深圳二手房稅收新政同步。房地產契稅、營業稅屬于地方稅收,個人所得稅中40%歸地方政府。
當然,目前二手房稅費新政預計增加的千億元收入,無法彌補土地財政下降的不足。預計最終房地產交易20%的個人所得稅的優惠會全部取消,相當于實際開征資本利得稅。
同時,政策雙管齊下謀略填補空缺:一方面,增加契稅;另一方面,取消土地供應雙軌制。據《中國之聲》9月中旬報道,國土資源部近日透露,我國將逐步擴大有償使用國有土地的覆蓋面。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表示,土地資源配置的最終目標是取消土地供應雙軌制,即減少直至最終取消政府無償劃撥國有土地給使用單位,統一改為通過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有償出讓國有土地。
增加交易稅費,全面開征20%的個人所得稅,如果二手房新政在全國推廣,將帶來房地產市場的劇烈變化:二手房的成交量可能急劇下降,帶動二手房價下降,最終導致樓市觀望情緒加重,深圳二手房市場的凍結現象將出現在全國各地。
隨著稅費預期的改變,從8月份開始,北京等地已經出現二手房降價銷售的現象。可以預期,今年四季度,房價將繼續處于下行區間,二手房市場將難以扛過嚴冬。
從物業稅,到個人所得稅的普遍征收,這是通過改變投資者預期壓制房價的典型案例。在這方面,各級政府取得了空前的共識。
另一些共識讓人悲哀:土地財政不僅不會摧毀,還將通過取消雙軌制的辦法得到固化;多如牛毛的稅收不會重新清理,而會通過取消優惠等辦法,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可見,根本制度改革難,可以收效的枝節改變,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