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們來說,“走出去”仍然任重道遠,幸好已不再算一廂情愿。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高,理解中國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需要。作為中國黨和政府最重要的政治書籍出版社、中國著名的學術出版機構,人民社不僅肩負著出版馬克思主義理論原著的重大任務,譯介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著作,推廣國內學者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同樣責無旁貸。選擇出版理念相通、出版方向一致的海外優秀合作伙伴,深入合作,共享全人類的精神文化成果,這是我社“走出去”工作的方向,也是不懈追求的“自然之道”。
自2006年加入“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工作小組以來,對外推廣工作歷來是人民出版社戰略工作的重中之重,《追尋馬克思》、《生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中國共產黨歷史》、《毛澤東的非常之路》、《在毛澤東身邊》、《中國民俗史(6卷本)》、《中國傳統文化圖鑒》、《理論熱點面對面》、《大國復興之路》、《中國開放30年:增長、結構與體制變遷》、《“中國模式”研究》、《經濟體制改革30年回顧與展望》等一大批反映中國現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優秀圖書輸出到海外,受到廣大讀者的廣泛歡迎,同時也進一步擴大了人民社的國際影響力。通過這幾年的工作,我們總結出以下四種經驗:
一、從圖書的選題階段開始介入
目前大部分的國內圖書,在翻譯出版之后,在國外找不到市場,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和編輯在選題之初沒有國際化的意識。這道鴻溝如何解決?要從圖書的選題階段開始植入國際出版的概念和意識,想國外讀者所想。例如,關于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書籍比較容易輸出,但這樣的題材在海外的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在出版《中國傳統文化圖鑒》系列圖書之前,我們考察了許多關于中國古代文明文物的書,發現目前國外此類圖書圖片過于陳舊,于是我們決定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出版該叢書。在圖片的選取上,除了選用最新的實物圖片,我們還聘請專人繪制了大量的手繪圖片;在說明文字上,力求解讀得細致、深入、獨到,以配合海外讀者的閱讀需求。果然,該叢書一出版就非常受海外出版商的歡迎。
二、加大投資,克服翻譯瓶頸
中國圖書“走出去”,翻譯工作是一座橋梁,同時也是一道屏障。一本書翻譯質量的優劣決定了它是否能被海外市場接受,翻譯的正誤、語言風格,甚至決定了書籍的出路。中文的作品經過翻譯之后能被海外所認同,絕不僅僅是將文章逐字逐句地正確翻譯,還需要結合國外的相關文化背景,考慮國內外讀者不同的語言和閱讀習慣,這就需要譯者具有中西貫通的文化修養,而這樣的翻譯人才可謂鳳毛麟角。為了克服這一瓶頸,我們投資數十萬元用于組織社外翻譯隊伍,將社內已有的作品資源重新選材整合后譯成英文,再聘請英文母語的編輯對英文譯稿進行潤色。經過這兩道程序,基本可以克服這一瓶頸,作品也比較能夠被外國讀者接受。
三、國際合作,深度耕耘
好馬要配好鞍,圖書要想走出國門,首先要找到優秀的國外合作方。為此,人民社特別注重尋找出書性質和方向相似的出版社進行合作,通過他們的發行渠道,找到最適合的讀者。人民社是中國黨和政府最重要的政治書籍出版社,同時也是中國著名的學術出版機構。依據出書特點,我們利用參加各項重要國際書展的機會,甚至單獨組團走訪國際各大出版機構進行業務交流,逐步建立了與美國CengageLearning、英國Pluto Press、德國蘇爾坎普出版社、西班牙Editorial Popular、土耳其kalkedonyaymlari、韓國汎友社、越南國家政治出版社等國際重要出版機構的正式合作關系,與之約定協助我社圖書“走出去”,開展我社產品或相關專案的市場宣傳、營銷企劃和相關的宣傳推廣工作,并以版權優先為原則深化了原有的合作。
四、著力于書展之外的工作
對圖書對外推廣工作來說,國際書展固然重要,但大部分基本、細致的推廣工作,卻是在日常工作中完成的。
平時我們不僅定期制作版權書目向海外出版商發送,更利用“中國圖書對外推廣網” 網絡和China BookInternational雜志來擴大宣傳。通過這些途徑我們平均每年可向海外宣傳我們的圖書400種以上,不僅對外宣傳了圖書和文化,更重要的是讓國外的讀者及出版商能以最快捷的方式聯系到我們,開展工作交流。中國圖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去”,市場才是最終的決定力量。培育常態化國際版權貿易市場,是出版社的普遍追求。我們愿意在這條道路上與出版界的同行一起不斷地探索新方法,讓中國的文化真正的走向世界,而且走得更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