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統出版業中期刊出版體制改革落后于圖書與報紙。探其原因的同時,結合我國期刊出版現狀,提出擴大總量,科學調整結構;鼓勵“抱團”,品牌期刊“選擇兼并”、同類期刊“引導組合”、部門期刊“跨行牽手”;加快期刊的數字化出版進程,創建新媒體等幾項具體的新措施。
[關鍵詞]期刊 改革 新措施
縱觀當前我國期刊出版現狀,筆者以為要加速推進期刊改革的當務之急必須著重抓好和切實落實以下幾項工作。
一、適當擴大我國期刊種類的總量,重點增加消費性期刊數量,合理調整期刊種類結構
首先,對比分析目前我國期刊出版種類的結構狀況。若從通行的市場經濟體制角度分類,一般可把期刊劃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消費性期刊,另一類為非消費性期刊。[1]歐美發達國家兩類期刊的比例與我國恰恰相反。歐美國家消費性期刊種類數量通常占期刊總量的50%~60%左右,凸顯出期刊的傳播性質與價值。粗略估算我國消費性期刊數量約占期刊總量的15%~20%之間。我國9851種期刊,按照消費性和非消費性分類,非消費性期刊的組成主體,為高校、科研院所主辦的學術性期刊,約占期刊總數的50%~60%,還有部分國家、省市各部門和部分全國性群眾社會團體等主辦的行業與學術性期刊,約占期刊總數的15%~20%;消費性期刊的形成主體,有期刊(出版)集團、和企業、部分國家、部分省市部門、部分全國性群眾社會團體等所主辦的相關刊物。
比較歐美期刊的兩類結構比例,結合我國期刊發展實情,可知我國期刊的消費性和非消費性類別比例明顯呈現不平衡。非消費性期刊的數量過多,所占期刊總量的比重過大,學術期刊的種類數量超多是其主要因素。
而學術期刊數量龐大的主因有二:其一,從內因上分析,我國高校期刊存在“三多”現象。數量多、相同類別多、涉及學科多。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我國具有高等教育學歷招生資格的高等學校數量共計2165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742所、高職〈專科〉院校1109所、獨立學院317所),不計獨立學院和部分新升格的高職院校,目前我國約1500余所高校辦有多學科綜合性質的同類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學報(含社會和自然科學綜合合刊的)近2000種。在742所本科院校中除均辦有文理兩類學報外,大部分高校根據各自辦學專業規模的不同,還分別主辦了其他相關優勢專業學科的期刊,多則10余種,少則3~4種。據不完全統計,辦刊數量達到3000余種。此類刊物以學術期刊為主,內容涉及的學科面廣、單科知識專,讀者群體小為其主要特征。此外,還有國家與省市二級科研院所、全國性群眾社會團體主辦的學術期刊近1000種。
其二,從外因上分析,涉及我國對科研人員的評價政策與評估體系。為何95%以上都要依賴主辦單位全額撥款出版的學術期刊能夠在實施市場經濟體制運作十余年后,還能如此“生機勃勃、穩健壯大”。這不能不說與我國對科研工作人員的人事業績評估政策,及高校、科研院所對人才的評價機制和條件要求有關。國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人事部門都明文規定,以發表學術論文數量作為考核評價科研、教學人員工作業績的主要依據。撰寫與發表學術論文的多少直接關系到科研、教學和相關管理人員的晉升職稱、提職、加薪和福利獎金。這些都與個人工作、生活的優劣息息相關。這也正是學術期刊數量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從我國期刊種類數量的消費和非消費兩類比例看,調整期刊總體類別結構,是推進我國期刊改革發展的關鍵一步。實際上國家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早就在這方面進行了調整改革,近年并以遼寧、河北兩省作為試點。總的效果是,成果頗豐,種類結構調整“甚微”。事物的存在與發展均有其兩面性,高校以培養高精尖人才為其要務,學校培養手段是通過提升教學效果、不斷推動科研創新來實施。此外,國家各級科研院所和高校承擔了數以千計的國家、省市各類科研項目,國家各業的迅速發展,完全有賴于各類科研項目創新性成果的支撐。我國2000多所高校和遍布國家各部、省市各級的科研院所擁有數百萬的教學、科研與相關管理人員。他們是國家文化、科技、經濟發展的主要推手。如果完全不考慮我國國情,在總量不變原則下,單純地采用大幅度壓縮學術期刊數量,盲目無序地擴增“消費性期刊”。這樣又將會導致期刊種類結構的另類不平衡。
筆者以為適當地擴大我國期刊種類的總量,重點增加消費性期刊數量,合理調整期刊種類結構,特別是調整約占期刊總數60%的學術期刊種類結構,將為我國期刊深化改革,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目前,我國對外正式公開出版發行的期刊總數為9851種。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大文化產業的投入與發展精神,綜合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人口數量、文化普及率和學歷文化提升的相關比例,以及遵循期刊的傳播功能與效應規律,我國期刊總量可控制在11000~12000種之間,較為符合我國國情;新增的數量主要用于鼓勵策劃、培育創辦社會主義文化市場和廣大讀者亟待需求的消費性期刊種類,推動文化市場的繁榮與滿足人民群眾對時政信息、文化娛樂的需要;由于原來實施計劃經濟體制之故,曾經我國期刊種類一直呈現的學術類刊物占“大頭”、行業部門類刊物占“中頭”、其他類刊物為“小頭”的局面。“大頭與中頭”均屬非消費性期刊。國家新聞出版管理部門經過數次實施期刊的“并、轉、停”改革措施,行業類期刊“中頭”已有了“瘦身”,但學術類“大頭”依然如故,并且還有所增大。雖然為數眾多的學術期刊為廣大的科研、教學和管理人員提供了展示成果“業績”的方便,然而長期的“只生不滅”,逐步形成了同學科重復設刊、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刊物種類多集中于老學科,新學科期刊稀缺。因此調整期刊種類結構,首先應適量減少學術期刊種類,其總量可控制在5000種左右,占期刊總量的40%較為符合我國國情。在此同時認真清理部分學科重復辦刊現象。清理重點應在合并的高校,幾所高校合并為一所,相關專業有合有分,也有建有拆。但合并前各校的原有刊物,一種都不少匯聚到一起。合并后的新高校處理方式大同小異,大多隨新校名更換了新刊名,部分改為了其他類刊物,也有個別刊物原封不動(甚至連原校名都沒改),照常開辦。相應地出現了同高校、同類高校、同學科、同類學科的期刊重復設刊、爭搶稿源、質量下滑,而大有發展前景有待深入研究的新學科、或與國家經濟、科技等相關的新興專業學科,卻難以開辦新刊物。國家新聞出版部門應深入各高校、科研院所調研,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商,科學合理調整重復設置的學科刊物,調整出的刊號,支持創辦新專業學科期刊,或鼓勵創辦直接面向文化市場的消費性期刊。與此同時也應對政府部門、協會和企業的行業性刊物,進行全面的清理調整,同樣對由于各種原因不適宜繼續出版的期刊,調整出的刊號,支持開辦新技術學科期刊,或倡導創辦面向文化市場的消費性刊物。以上期刊主辦單位,若兩者都無法做到,則由新聞出版管理部門統一收回刊號,納入社會“資源”重新分配。
二、鼓勵與支持期刊“抱團”,采取品牌期刊“選擇兼并”,同類期刊“引導組合”,部門期刊“跨行牽手”,全力加速地走中國特色的期刊出版機制改革之路
按照期刊發展規律及傳播學原理,期刊“單槍匹馬”(即單刊出版)戰“群雄”的時代早已過去了。在業界對同類或相異媒體間組合的“資源共享”規律認知早已形成共識,紛紛組建集團,整合后的媒體進行集約化運作,均取得了實效與收益。由于期刊業界客觀與期刊本身主觀存在的種種原因,目前我國期刊組建的集團數量僅占期刊總數的0.05%。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期刊的“單刊出版”現象早已是“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于一體的現代傳媒集團。由此,筆者根據我國期刊出版現狀,以及借鑒國外傳媒的發展經驗與規律,專門針對各類不同期刊的特征,提出期刊“抱團”整合的三點具體措施。
1.讓“兩翼豐滿”的品牌期刊任其挑選兼并刊物,給其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全力支持期刊擴張,把產業做大。
所謂品牌期刊,主要是指在消費類期刊中,已形成期刊傳播的最佳效應,獲得了期刊讀者市場與廣告市場雙層認可的刊物。若從量化角度認定,此類刊物的期發量均應保持在20萬冊以上,并具有常態的廣告量。在我國較為成熟的品牌期刊,保守估計約占期刊總數的8%~10%。此類期刊的主辦者積累了豐富的辦刊經驗,刊物擁有善策劃敢創新的采編隊伍,具有熟知期刊市場的發行、廣告業務人員,并具備了較為雄厚的物質與財力基礎。建議國家新聞出版管理部門給予具體政策,鼓勵品牌期刊兼并其他刊物,支持期刊擴張,將產業做大。實際支持政策既應顧及促進期刊整體發展,又要考慮給予品牌期刊有自主挑選的權利。一般可從三個方面來體現:一是確定被挑選兼并的刊物發展確有困難,自身已無“回天之力”;二是原則上應是與品牌期刊相關類別的刊物;三是在被確定的期刊中,由品牌期刊自主挑選兼并刊物,出版管理部門不強行指定搭配與進行捆綁,主要負責提供辦理兼并整合的服務工作。
2.對有市場和學科發展潛力“勢均力敵”或“差異懸殊”的同類期刊,采取引導協調組合,促其“共享資源”,加強協作,快速拓展。
此處所指的同類期刊,包括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兩大類中同類別的刊物。同類期刊具有共同的特征,例如有相似的作者群體,也有相似的讀者群體,還有相似的刊物編排方式和規范等等,最大的共性就是分享與傳播相似的資源信息。正是同類期刊具備的諸多共性特征,極其有利于同類刊物“ 共享資源、節約資源”,互惠互利,攜手合作,組建“共同體”,促進拓展。以高校期刊為例,高校首先可將校內所有學術類期刊組合于一體,成立高校期刊社,下面設置社辦公室(負責日常行政事務工作)、出版部(負責全社所有期刊的印刷業務)、發行部(負責全社所有期刊的發行業務),以及按照兩大學科門類分別設置社科學術期刊分社、自科學術期刊分社。兩大分社分別保留各自現有專業學術刊物編輯部(室)。兩分社中同類專業刊物編輯的稿件、綜合學術期刊與部分專業期刊編輯的稿件在確保學術質量的前提下,均可以互通有無,擇優刊發。與目前現有的各自為戰單刊出版的形式比較,這種新的組合模式不僅能直接促進、加強高校學科學術間的溝通與交流,而且在共享資源信息的同時,還大大減少了各刊物重復設置的行政、出版發行人員、及刊物出版印刷資金、發行經費的開支。此外,并可由期刊社統一對外承接期刊廣告業務,同一廣告多種期刊刊登,影響面大、收效好,業務量必將相應增加。科研院所的期刊完全可依法炮制。將此種傳播模式謂之曰“綠色低碳傳播”毫不為過。
3.對長期享受行業“優勢”或上級“撥款”、“機制各異”的部門期刊,重點促其“跨行牽手”、給力擴充,推進做實、做強。
部門期刊,又稱行業刊物。主要是指國家、省市各部門、行業協會及系統企業主辦的期刊。當前我國此類刊物發展狀況極不平衡。由于此類期刊主辦單位大多為政府機關部門、國家企事業單位,各自實施的管理機制相異,加之部門“優勢”也不同,“造就”出了一個我國特有的期刊群體,其中有既“發揮”部門“優勢”、又走市場化道路、較早實施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期刊,也有一手向主辦“要錢”、一手自行經營、不想“斷奶”的期刊,還有一直依賴上級“撥款”、滿足“衣食無憂”、不能“斷奶”的期刊。針對三種不同“經營”模式的部門期刊,筆者以為國家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應首先作力鼓勵最先主動走入市場,獲得成功的期刊跨行業“牽手”有發展潛力、可目前自身又無法“斷奶”的刊物。此處“牽手”之意為泛指,包含兼并、組合和合作多種含義,“牽手”雙方認為適合于哪種就采用哪種。在支持的政策上,既允許一刊“牽”一刊,也允許一刊“牽”數刊。促其在多種媒體的傳播市場競爭中,充分發揮不同“行業”的獨有“優勢”,展示不同“行業”期刊的獨有“魅力”,真正把部門期刊做實、做強。
三、加快期刊的數字化出版進程,創建新媒體。力求順網絡傳播之勢,揚期刊內容之長,適讀者閱讀之需
20世紀90年代中期《神州學人》的創刊,標志著我國最早出版的網絡雜志問世,接下來各類期刊的電子版相繼上線,然而網絡雜志卻發展相當緩慢,直到21世紀初2005年我國的網絡雜志才有了初步的推進。又過去了五年,網絡雜志已成為定期出版的電子雜志(又稱數字期刊或電子期刊), [2]目前出版種數徘徊在800~1000種左右(此處不包括數量眾多的紙質期刊電子版),80%以上的數字期刊均有隨刊廣告,并且大多數已從原來的網絡免費閱讀,改為付費閱讀與訂閱。由此表明電子雜志已從初創時的只有投入而無收入的“艱難”階段,開始進入“微利”時期。當前業界對電子出版物的發展前景,在認知上存在不同觀點。而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部分同業者均承認電子出版物將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但目前多數紙質期刊的主編們卻對創辦電子雜志興趣不大。應該說原因有多種,例如數字傳播技術對于大多數期刊主編們來說完全還是個陌生的領域、目前電子雜志的商業化運作既不明朗,也不規范等等,但是筆者以為最直接的原因,還是時至今日仍有部分期刊主編似乎還未明顯感受到來自業界相同和不同媒體,以及新媒體的競爭壓力。
筆者認為倘若從媒體傳播未來的發展前瞻,時下紙質期刊在積極參與國家的期刊改制工作同時,必須“未雨綢繆”,至少認真做好兩項具有“創新性”的工作:
其一,發揮期刊特長,注重創新傳播內容,實現共享信息資源,盡早創辦電子雜志。在辦好紙質期刊的前提下,期刊主編們應認清形勢,把握機遇,利用策劃與編輯期刊內容之長,順應網絡傳播之勢,按照網絡傳播特征,開拓數字期刊,滿足網絡讀者需求。換言之,紙質期刊創辦電子雜志,要發揮自身之長,主要應以傳播的“內容”取勝。
其二,力爭實現數字化出版的真正目的——創建新媒體。此處所說的新媒體是泛指,其中包括創辦電子雜志、網絡報、手機報、手機雜志、網站等等,諸多數字化出版的新形式(新媒體)。筆者以為作為現代傳播工作者開發利用數字化出版技術,絕不要僅僅停留在改善傳統出版的組約、編收、審讀、編校稿件和制版、印刷等編輯流程與技術手段之上,其關鍵之處應實現數字化出版的真正目的,大膽創新、敢于、善于創建新媒體。以期傳統媒體的各項功能在當今數字化技術傳播中產生新的活力與發揮新的效應。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科學研究所)
參考文獻
[1]龔維忠.《現代期刊編輯學》[M].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