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于2011年8月13日起生效實施,這些重磅解釋的出臺,使得人們不得不考慮:究竟我的婚姻誰做主?
房子婚前貸款買房歸自己
【條款】第十條規定,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并在銀行貸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若不能達成協議的,法院可判決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后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現代社會,結婚前一方貸款買房、結婚后雙方共同還貸的情況十分普遍。
白領麗人小白今年即將和做公務員的男友大張結婚,大張父母,首付了50萬元在市中心購買了一套婚房,并登記于兒子名下。小兩口決定結婚后,一方工資償還貸款,一方工資用來生活。婚姻法解釋一生效,小白的父母心里犯了嘀咕。這萬一要是有點“閃失”,自己的女兒不就吃虧了?
如果小白和大張離婚,那么新房倆人可以協議處理,如果協議不成,那么按照新出臺的婚姻法解釋,房產就應歸屬于大張,未償還的房貸屬于大張的債務。已經償還完的那部分款項和其對應的財產增值部分,由大張對小白進行補償。
【解讀】北京市律協婚姻家庭法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王芳律師肯定了第十條規定:“其實人們在爭議房子到底歸誰的時候,忽略了第十條的第二款,即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部分,應當由房屋產權人給予配偶一定補償,而且還要考慮房產升值利益,這才是最大亮點,恰恰證明老婆和老公一樣,都可以是房東。這對于沒有購房卻又幫配偶長年還貸的女方,實現了真正的公平。”
【條款】第七條規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當下適婚的年輕人。已多為80后,90后獨生子女,接受父母的房屋饋贈比較常見。那么,婚后父母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離婚時該歸誰?
彤彤的父母出資買了一套二手房作為結婚禮物在女兒登記結婚后送給了她,并登記到了女兒名下。彤彤的老公是否享受這套房產的一半呢,這套房產是否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呢?
很顯然,隨著新婚姻法解釋的出臺,這套房產的歸屬也就有了明確的規定。這套房產是婚后彤彤父母出資購買并登記于女兒名下的,可以視為是父母對女兒的贈與,屬于彤彤的私人財產,不再作為夫妻共同財產。
【解讀】北京朝陽法院民一庭副庭長俞里江認為,此前出臺的司法解釋(二)規定,父母在子女婚前出資是對一方的贈予,而父母婚后出資是對雙方的贈予,但這個約定實際在中國的具體國情下,很難發揮作用。“因為迫于觀念,父母給子女出錢買房時,很少有人去簽協議或做公證。而司法解釋(三)的規定更為合理,也更符合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