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聰
(齊齊哈爾礦產勘查開發總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本區為大興安嶺分區華安小區地層分區。地層較發育,受區內構造控制明顯,呈北東向、北西向展布,出露有二疊系、三疊系、白堊系、第四系地層,巖石類型有砂巖、砂板巖、板巖、千枚巖、酸性熔巖、酸性熔凝灰巖、凝灰巖等,龍江組不整合覆蓋于南平組之上。
華力西期(下二疊世)巖漿侵入活動較強,面積4.5Km2,集中分布在測區南部,呈北東向展布,受區內構造控制明顯,與區內構造線一致。呈巖株狀產出,巖石有黑云母斜長花崗巖、石英閃長巖。侵入下二疊系下統大石寨組、被三疊系林西組不整合覆蓋。主要為斜長花崗巖。
另外區內脈巖較發育,有花崗斑巖、石英斑巖、流紋巖脈等。
工作區屬小興安嶺-松嫩地塊中的龍江隆起區。東部與松嫩斷陷帶中部相鄰。根據前人資料區內斷裂以北東向逆斷層為主,北西向正斷層次之,褶皺為北東向。區內侵入巖明顯受構造控制。區內經歷多次構造活動,各礦化點受華力西期及之后的低級羽狀構造嚴格控制。
本區處于濟沁河鐵銅鉬Ⅲ級遠景區內。區內北東向壓扭性斷裂及低序次羽狀裂隙發育,下二疊世黑云母斜長花崗巖巖體為鐵銅礦化提供了物質來源。鐵銅礦化的圍巖蝕變主要為矽卡巖化、硅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等。因此在巖體上及巖體與地層接觸帶附近注意尋找金、鐵、銅、鉬等礦產。在工作區西部處于高家街鈷金屬量異常暈區內,異常呈北西向,異常區出露巖性為二疊系下統大石寨組花斑巖質礫巖、片理化酸性熔巖、綠泥石化石英巖。東部處于金重砂擴散暈區內。
本區位于龍江隆起帶與松嫩中斷陷帶相接部位。異常主要分布于地層中,元素強度中等,面積較大,是尋找銅、金、鉬的有利地段。
淺部Au元素地球化學特征較明顯,以背景區、高背景、高值區為主,高背景、高值異常大部分賦存在中生代龍江組、下二疊世侵入巖(P1γο)或不同時代地層接觸帶附近。高背景、高值區總體呈團塊狀斷續分布。因此在測區南部及東北角高值異常處尋找金成礦有利地段。
深部Au元素地球化學特征不明顯,高背景、高值點不連續,總體呈南北、北東向帶狀分布,分布比較分散,區內各地層中均有出露,但在中生代龍江組、下二疊世侵入巖中強度較高。另外從異常展布看,異常呈條帶狀連續分布,沿北東或近南北向延伸,推測與區內線形構造密切相關。
從淺部及深部金元素地球化學特征看,規律如下:
1)金元素富集成礦與中生界龍江組、下二疊世侵入巖關系密切。經歷了古生代、中生代多次構造運動和巖漿作用,元素更易富集。
2)金元素異常展布明顯受北東、南北向構造控制。高背景、高值區多呈串珠狀或條帶狀,與區域構造線方向相吻合。在低序次構造帶及破碎帶附近更易成礦。
3)淺、深部異常點吻合較好,尤以淺層Au-4與深層Au-4、淺層Au-5與深層Au-5、淺層Au-9與深層Au-15、淺層Au-12與深層Au-17、淺層Au-17與深層Au-19號單元素異常套合更好。在淺、深部異常套合處找礦更具可靠性。
淺部Mo元素地球化學特征較明顯,高背景、高值區較少,大部分為背景區。南北分界明顯,高背景、高值區主要分布與普查區北部,面積較大,連續性好,呈近南北-北東向展布。大部分高背景區分布于二疊系下統大石寨組、白堊系下統龍江組地層中,表明高值異常與經過區域淺變質的砂巖、板巖、千枚巖及變酸性火山巖關系密切,其次與安山巖、安山質凝灰巖、玄武巖等中基性火山巖關系較密切。
深部Mo元素地球化學特征也較明顯。高背景、高值區與低背景、低值區呈東西向條帶狀相間展布,與淺部Mo元素展布不吻合。低背景、低值區主要分布在測區的北部及南部,北部帶低背景、低值區存在于二疊系下統大石寨組、白堊系下統龍江組中,含量小于1.0。中部帶高背景、高值區連續性好,面積大,總體呈東西向展布,主要存在于大石寨組、龍江組中。南部帶主要為背景區及低背景區,高背景、高值區連續性較差,面積較小,主要存在于下二疊世侵入巖中,高背景、高值區異常未封閉。
綜上所述,Mo元素富集成礦與巖漿熱液活動有關。
淺部Cu元素地球化學特征較明顯。高背景、高值區與低背景、低值區界線清楚。高背景、高值區集中在測區西北部及西南部,面積較大,且連續。低背景、低值區以北東及南北向近條帶狀展布在測區內。高背景、高值區主要分布二疊系下統大石寨及下二疊世侵入巖中,部分分布于二疊系下統大石寨組。
深部Cu元素地球化學特征明顯,高背景、高值區與低背景、低值區界線清楚明顯。與淺部Cu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基本相似。
綜上所述,Cu元素富集成礦規律:
Cu元素主要在上古生界大石寨組淺變質巖中局部富集。巖漿巖與地層接觸帶也有局部富集反映。應注意在石寨組地層中及地層與侵入巖接觸帶上及附近尋找銅礦。
深層HT-4號異常
異常位于二疊系上統林西組砂巖、細砂巖、粉砂巖夾泥質巖、中酸性火山巖與下二疊世侵入巖花崗巖、石英閃長巖接觸帶之上。區內北西向構造斷裂發育,異常就位于兩條北西向斷裂斷裂帶上。異常由Au、Cu、Mo三種元素所套合,主要以Au、Cu為主,異常套合較好,異常面積不大,呈條帶沿山脊分布,異常西部未封閉,該異常貴重金屬異常排序及有色金屬排序均為2,成礦遠景分類為乙2類。成礦條件較好,為成礦有利地段。
深層HT-5號異常
異常位于下二疊世侵入巖花崗巖及石英閃長巖中,異常南部未封閉。異常由Au、Cu、元素異常所套合。其中Au元素面積較大,Cu元素面積次之,呈南北向帶狀分布,異常套合好,強度高,異常貴重金屬異常排序及有色金屬排序均為3,成礦遠景分類為乙2類。所處成礦地質條件有利。
其它異常
其它異常如淺層HT-1、HT-2、HT-10及深層單元素異常Au-19號異常強度也較大,成礦條件有利。
淺層HT-1、HT-2號異常
HT-1、HT-2號異常呈楔狀北東向延伸,異常只要分布在下二疊統大石寨組及三疊系老龍頭組中,巖石為砂巖、板巖、千枚巖、安山玢巖、凝灰礫巖及片理化酸性熔凝灰巖。異常由 Cu、Mo、Ag元素所套合,尤其以 Cu、Mo元素套合為主,從元素地球化學特征上看,Cu、Mo元素皆為高背景、高值區,并于磁法異常吻合,說明該區是尋找Cu、Mo礦產的有利地段。
淺層HT-10號異常
異常位于下二疊世侵入巖中,異常位于Ⅲ級成礦遠景區內,異常由Au、Cu兩種元素異常所套合,其中Au元素面積較大,呈南北向帶狀分布,異常套合好,強度高,化探異常與磁法異常基本吻合,成礦條件較好,為成礦有利地段。
深層Au-19號單元素異常
異常位于二疊系侵入巖與第四系接觸帶附近,異常面積較大,強度高,具內帶,且未封閉。從地球化學分布特征上看,深、淺層地球化學特征對應較好,并與磁法異常吻合,是尋找金礦產的有利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