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麗 曹新美
(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分局洪河農場,黑龍江 建三江 156300)
全球能源與環境問題的日益緊張,催生了“低碳經濟”概念的生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目標的發展型經濟體制得到了全球范圍的認可。中國近年來的飛速發展,無疑為全球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處在環境保護的風口浪尖,高速的工業化進步也帶來一定的能源與環境弊端,積極響應“低碳經濟”倡導,向可持續經濟發展轉型,成為了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轉折點。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同時也伴隨著其它相關問題的滋生,國際環境保護機構與各國聯合發出聲明,要求遏制過高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正處在工業化進程的中國,不得不面臨做出經濟發展重大調整的局面。中國經濟的低碳轉型,成為我國經濟發展與工業化進程的一記“剎車劑”,成功轉型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由于環境問題的日趨嚴重,在國際法律的約束下,每個國家都有義務調整自身的發展結構,促進“低碳經濟”的開展。這一決定,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作為以制造業為經濟主體的中國,不但要控制能耗,還要收到減排制度的嚴格約束。盡管如此,我國依然積極響應國際發展號召,提倡“低碳經濟”,履行承諾加快實施經濟轉型。目前我國的工業能源主要以煤炭為主,工業化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成為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國。因此,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低碳經濟”亟待實施。然而,我國的碳排放70%來自于工業產業部門,給經濟轉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由于發達國家相繼完成了工業化,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很多重工業已經先后進軍中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因此,與發達國家實現“低碳社會”的發展目標相比,“低碳經濟”的轉變則更為艱巨。中國作為世界范圍內的出口大國,也不斷受到“碳貿易保護主義”和“碳貿易歧視主義”壓力,一些國家擬定的“碳關稅”的征收勢必也對我國的出口造成巨大的影響。
低碳技術是一種新興的環境保護方式,我國長期處于高增長、高排放的發展模式,粗放型的工業化進程,使得我國對低碳技術的掌握和開發程度明顯不足。特別是處于經濟轉型期,低碳技術的相對滯后,為我國地毯經濟轉型提出了新的難題。一直以來,我國能源領域的高新技術創新能力不高,依賴技術引進的方式來推動發展,缺乏自主低碳技術的積累,是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缺乏自主權,在技術上受制于人。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極力主張綠色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積極促進綠色經濟的增長,鼓勵和倡導新型清潔能源的使用,將美國的低碳技術能力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歐洲與日本也在太陽能的開發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碳排量逐年遞減,并掌握著國際上最為先進的太陽能技術。與以上優勢國家相比,盡管我國目前也在積極的進行新能源建設,但基礎技術與設備仍然依賴進口,國內自主研發能力水平滯后。以太陽能產品為例,盡管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太陽能產品出口國,但卻并不擁有先進的技術,只具備自造能力,國內應用也不樂觀,產品95%依賴外銷。因此,解決我國低碳技術問題才是成功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保證。
面對國際上各方面的壓力,我國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方向是肯定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依靠低碳經濟的轉型來完成,因此,我國應當審時度勢,及時、果斷的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爭取低碳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和國際話語權,并在保持持續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實現低碳經濟的平穩過渡。
近年來國際社會圍繞著環境問題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談判和磋商,“低碳經濟”成為繼WTO之后,有一個全球性共識問題。為此,各個國家都在積極制定各自的低碳發展戰略,力求在新時期的國際變革中占得先機。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應當針對本國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做出切合實際的低碳轉型發展戰略。一方面要保持中國特色經濟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產業調整來實現新的經濟突破,在低碳經濟下謀求新的增長點。“十一五”與“十二五”國家發展戰略,都將新能源列為了重點發展的行列,特別是對于低碳技術的研發更是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因此,從國家層面來看,低碳發展的框架已經構建。此外,通過對能源相關的立法,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制度扶持發展的力度,《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以及《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從制度上初步建立了低碳發展的雛形,為今后的具體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始終是我國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對于低碳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是我國能否實現低碳經濟成功轉型并始終保持經濟高增長的關鍵。在以國際合作為基礎的前提下,先由借鑒開始,向發達國家或技術領先國家進行技術合作,從中不僅要實現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更多的是要了解技術研發的能力與要求。“以市場換技術”的道路我們已經走了很多年,然而卻收獲平平,自主創新能力始終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低碳技術轉移工作將成為我國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內容。鼓勵推廣包括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源技術在內的“低碳能源”技術,構建低碳型經濟發展體制,從而實現工業化的綠色發展。
由此看來,盡管低碳經濟轉型將會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攻堅性問題,但隨著國家戰略規劃的實施和相關技術的發展,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并不會因此而減緩,新的中國低碳經濟體制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引領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1]王惜純.發展低碳經濟將給中國帶來福祉.本報記者【報紙】中國質量報.2010-04-06
[2]季昆森.協同發展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會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第一卷).2010-11-01
[3]秦婧.關于發展低碳經濟問題的若干思考.【會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第一卷).2010-11-01
[4]劉鋼,王彬彬,吳宏,董秀云.低碳經濟視野下的標準應對策略研究.【會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