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東
(東北林業大學 工程技術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4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釋放出對現代物流業的巨大需求。物流產業以成為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和新興的經濟增長點。隨著全球化競爭的加劇,各企業愈加重視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企業的核心業務上,而將其非核心業務交給其他的專業企業,利用他們的優勢和專長為本企業完成那些輔助性產品或服務。在這種情況下,專門從事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產生并逐步發展起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語中的定義,廣義的第三方物流(TheThirdPartLogistics)是由供方與需方以外的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業務模式[1]。然而這是一個十分寬泛的術語范疇,在實際的物流運作和市場發展中勢必會導致責任不明、工作滯后的問題,因此,狹義的第三方物流概念應運而生,即作為外部組織利用現代技術和經濟關系提供客戶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務的運作模式[2]。其中特別強調了現代技術和經濟關系的建立與運用,指引著第三方物流朝網絡化、專業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第三方物流可分為四種類型:基于基礎功能的物流服務;基于實物運作的物流服務;基于管理活動的物流服務和基于集成方案的物流服務[3]。我國目前的第三方物流大多屬于前兩種類型,第三方物流不僅可以提供實物運輸、倉儲、配送、包裝、流通加工等基本服務,還可以進行運輸管理、供應鏈IT支持、物流行政管理等活動。
我國落后的運輸基礎設施嚴重影響了物流業的發展,目前我國的公路和鐵路的覆蓋率都明顯低于西方發達國家,而物流系統需要形成網絡化和規模化的發展模式才能提高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此外,倉儲運輸系統的整體效能比較低,自動化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相對落后都成為第三方物流發展的絆腳石。
中國物流企業的收益85%來自基礎性服務,如運輸管理和倉儲管理等,而增值服務及物流信息服務收益只占15%,一般只能為生產企業提供某一階段或某一環節的物流服務,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應鏈。大多物流企業設施簡單、功能單一,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劃、組織等方面的服務。同時,一些物流企業內部缺乏對信息、資源、人力進行綜合協調和整合利用的能力,影響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限制了其物流服務水平的提高。
在傳統的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下,物流的許多活動被割裂成各個不同的部門,如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對外貿易等,這些部門大都獨立運作,無法實現統一管理,致使物流過程中各環節之間的銜接耗費了大量時間和成本,造成了物流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物流效率的低下,物流設施重復建設、物流技術和物流信息不能共享等問題,嚴重地阻礙著我國物流的發展。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第三方物流要想長期立足,尋求更高層次的發展,必須樹立明確的發展理念、戰略目標和經營模式,不斷提升物流業務水平,提高資源整合的能力,突出企業的競爭優勢。
第三方物流要發展需要從根本上提高供應鏈資源的整合力,以獲得資源利用的整體最佳效果,實現供應鏈成員企業共贏的效果,而這依靠于先進信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目前用于第三方物流高速發展的技術主要有:實現信息迅速交換的EDI技術、實現車輛跟蹤的GPS技術、實現資金快速支付的EFT技術、運用EDI、EOS、GIS等新技術對貨物進行動態追蹤、貨物自動分揀等。信息技術實現了數據的準確、快速傳遞,提高了運輸、采購、訂貨、配送的自動化水平,促進了企業之間的協作和共同發展。
我國的第三方物流產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迫切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引導,為其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首先政府要制定能夠促進和推動第三方物流發展的相關政策;同時,要加快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發現并解決信息流通的障礙,幫助私營企業適應市場及技術變化;從資金、政策方面給予支持,幫助企業排憂解難;規范市場行為,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機制,引導第三方物流產業健康地發展。
發達國家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成功經驗表明,發展第三方物流的關鍵是具備相當規模的、優秀的物流管理隊伍和物流操作人員,具備物流供應鏈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整體規劃水平和現代管理能力[4]。我國的物流從業人員接受物流知識的系統教育程度偏低、素質較差。為了推動第三方物流業的快速發展,應著眼于現代物流的發展目標,培養復合型物流人才,加速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培養,逐步形成多層次、高水平的物流教育體系,進一步適應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政府對物流業的發展高度重視,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物流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不斷更新,專業物流人才的不斷儲備,中國第三方物流的發展一定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GB/T18354-2001[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1.
[2]董千里.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第三方物流戰略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0,(10):34-37.
[3]董千里.供應鏈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4]鄭建國.中國物流業的現狀及對策[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