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鐵漢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0)
據2010年7月16日發布的《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國使用博客的用戶規模擴大到2.31億,在網民中的使用率增長至55.1%,高職院校學生的廣泛參與也吸引了教師博客的蓬勃發展,并充分嘗試和探究了博客對高職教育的輔助功能。作為“自媒體”主體的博客營造出開放、互動的網絡溝通環境,豐富了信息共享到思想共享的多元途徑,實現了教學輔導的全方位覆蓋,在極大程度上解構了傳統高職教育的時空、手段和方式的同時也為高職教育提供了廣闊的輔導功能,因此逐步探析和拓展博客對高職教育的教師、學生和管理部門的輔助功能是當務之急。
博客是一種獨特的信息處理方式,其實質就是網絡日志,是網絡日志的寫作者在信息的海洋中去粗取精,將自己的所看、所感、所想通過簡單的編撰以日志的形式用簡潔的網頁表達出來,從而實現知識分享、思想交流的目的。在實踐中表現出時間的隨意性、空間的廣闊性、話權的平等性、溝通的交互性、成效的反復性等特點。它的出現標志著以“信息共享”為特征的第一代門戶之后,追求“思想共享”為特征的第二代門戶正式浮現,他引領著新的學習、工作、生活、溝通方式。
博客代表了新的知識集合方式。博客使人類更新了沿用已久的知識積累和文化指向,網絡生存方式開始向個人化的精確的目錄式方式過渡。他們是信息時代的知識管理者,他們的知識與思想不再是封閉的,是心靈互動的,他們在博客日志中貢獻出的是他們思想的源代碼。如同當年麥哲倫的航海日志一樣,博客們將工作、生活和學習融為一體,通過博客日志將日常的思想精華及時記錄并發布,萃取并連接全球最有價值、最相關、最有意思的信息與資源,使更多的知識工作者能夠零距離、零壁壘地吸取這些最鮮活的思想。
博客代表了新的思想共享模式。在解構中建設,在離散中合作,在學習中開放,已成為博客對世界的關懷方式。他們展示的博客文體、博客行為和博客思想,將是互聯網時代重要的文化現象,將重新定義互聯網的界限,改變我們思想的共享模式。
博客代表了新的信息發布機制。博客是大眾的媒體,也是小眾的媒體,還是自產自銷個體思想的自媒體。高職教育既需廣播式的知識傳授,同時也需要小范圍的團隊討論,更需要個體感悟與經驗的分享。博客文化所表現出的特質正是高職教育輔助教學所必須拓展和搭建的平臺。
博客的便捷性、導向性以及互動性為高職教育教師提供了延伸的平臺,同時也為教學資源的豐富提供了過濾功能。
教師可以利用博客發布與教學相關的通知、布置學生作業,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以及提供學習資源鏈接的在線門戶。還可以用于課后輔導答疑。因高職學生學習、實踐、調研的混雜,教師又都住在校外,同班的每位學生選修的課程不一致等原因,造成課后輔導答疑難于進行,博客可很好地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學生可在博客上提出疑問,教師可在博客上答疑。某同學提出的疑問,可能其他同學也有此疑問,由于博客的公開性,其他同學也能看到答疑的內容,無形中提高了教師的答疑效率,使教師從原來的個體答疑,提升到了群體的答疑。在教學實踐中曾經出現了一個問題出現上百條的回復,說明此問題及其答復得到了數百位學生的留意從而得到了廣播的效果。
隨著信息的井噴式膨脹,學生逐步被迫掌握了一定的網絡信息檢索和分析的技巧,但面對浩瀚的信息海洋,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專業水平還不能使他們準確判斷信息的價值,而且這將浪費學生大量的精力,因此教師通過網絡檢索、篩選將相關的專業知識如前言科研資訊、專家觀點、行業網站、專業論壇等二次信息以參考資料的形式在教輔博客上羅列出來,從而為學生接觸茫然的專業資訊起到濾化器的作用,在實踐教學中,學生非常樂意接受老師所提供的網站、論壇和專業站點,從而更加熱情地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
博客的多元性為多方觀點提供了表達的機會,聚集性為族群的共性提供的張揚的場所,共享性為分享提供了空間,以上三種特性的張揚也為高職學生的學生帶來了合作學習、觀點碰撞的輔助功能。
隨著網絡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以合作學習、競爭學習、個別學習相統一的協同學習組織方式得到了廣泛的推廣。這種協同學習的理念既避免了純個人名次排列的過度競爭,又適當引入競爭防止個人對集體的過度依賴,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和內在品質培養。博客可以有效地鼓勵學生的參與,不光是閱讀和評論教師設置的議題或其它同學的博客日志,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建立自己的博客日志,設置自己的議題,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在閱讀、思考的過程中學生必須合作,在評論和思考的過程中他們又相互競爭,博客上存在的評論和議題無形中使他們不得不既合作思考有競爭idea,這樣強化了學生們協同學習的理念。
博客的模式是平等的,博客更看重的是參與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對于教師或書本上的觀點,學生可以通過博客的方式發表他對于這些問題的理解博客并不要求意見的統一,但要求意見的針對性和獨立性。為激發學生的觀點在日常的教學中本人始終向學生貫徹一種理念:觀點不存在絕對的對與錯,只存在知識面的寬窄和思考維度的深度,從而使學生放下包袱大膽發言,并且在協同學習理念的強化下利用教輔博客這一言論廣場自由、獨立地發表自己的各種思考和觀點,真理越辯越明,在爭辯和交鋒中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博客的時延性為瞬間消失的過程提供了軌跡的記錄,虛擬性為迫切了解高職教育情況的外在人員提供了標的,精細性體現了博主的真誠和努力。以上三種特性的發揮也為高職管理者帶來記錄、展示高職人才培養過程的輔助功能。
與傳統的BBS不同,博客鼓勵父母和其它社會成員共同參與到學校的討論中。博客的參與者不僅僅是學生,還有老師與家長。這種方式讓學校內部的成員之間,學校內部成員和外部成員之間,個人(教師,學生,家長)與學校之間可以進行更好的溝通、進行相互之間的協作,更重要的是學生、家長及時了解了學校和教學的動態,從而向社會展示了教學的動態,人才培養的成果。從而使得成員之間加深了解,老師和家長更了解學生的思想,縮小彼此之間的代溝。
相對于傳統教學過程中的作業和計分冊,博客能動態、完整地記錄學生學習過程的變化軌跡,成為學習過程的忠實記錄者。在學生自己的博客上記錄了社會實踐活動情況的匯報、研究性學習的學習資源收集整理,學生社團的興趣愛好活動的合作空間等,對應的在教師的教輔博客上記錄了學生對教學的反饋、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協作。這種方式可以讓教師和家長更容易了解和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從而為分析教、學過程提供了全程的記錄。
博客作為一種方興未艾的網絡工具,正在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但是在它與教育的整合中,只能作為一種教學的輔助工具,并不能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而且博客本身的隨意性、弱可控性使得教育過程面臨更多的噪聲和沖擊,需要我們在不斷的實踐中摸索。
[1]王玉紅,淺談博客在高職院校網絡營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集體經濟,2010.5;
[2]張勇 程家超等,Blog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4;
[3]龔成清,基于微博客的高職教育輔助教學模式的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10.10;
[4]張春水,博客在高等職業教育實訓教學中的應用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