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品良 賈 毅
(1、陜西華通公路工程公司;2、商洛道路工程公司,陜西 商洛 726000)
軟土是指以水下沉積的軟弱粘性土或淤泥為主的地層,有時也夾有少量的腐泥或泥炭層。處理的目的是要提高軟弱地基的強度,保證地基的穩定,降低軟弱土的壓縮性,減少基礎的沉降和不均勻沉降。如果不處理或處理不當,就會造成地基失穩,使道路沉降過大或不均勻沉降,對道路成不同程的的然害。
所謂軟土,比規范中的定義廣泛,包括強度達不到設計要求的濕粘土。路基強度及穩定性與路基干濕狀態密切相關。路基干濕狀態是由土中含水量的高低決定的,而含水量的高低取決于各種濕源的作用和延續時間。由于路面寬、路基低、排水設施不全或失效,使得雨水和生活污水向路基內滲透、地下水位升高,路基長期處于潮濕狀態,加上土的水穩定性差等原因,導致路基軟化。
2.1 表層處理法。①表層排水法。對土質較好因含水量過大而導致的軟土地基,在填土之前,地表面開挖溝槽,排除地表水,同時降低地基表層部分的含水率,以保障施工機械通行。為了發揮開挖出的溝槽在施工中達到盲溝的效果,應回填透水性好的砂礫或碎石。②砂墊層法。對于地基上部軟土層極薄且含水量大時,在軟土地基上敷墊0.5~1.2m左右厚的砂墊層。這樣可達到固結軟土層,使砂墊層起到上部排水層作用;同時,砂墊層又成為填土內的地下排水層,以降低填土內的水位;在進行填土及地基處理施工時,為施工機械提供良好的通行條件。③敷墊材料法。對于地基土層不均勻,可能發生局部不均勻沉降和側向變位,可利用所敷墊材料的抗剪和拉抗力,來增強施工機械的通行,均勻地支承填土荷載、減少地基局部沉降和側向變位,以提高地基的支承能力。敷墊材料主要有化纖無紡布、土工布、玻璃纖維格柵等被廣為采用。④添加劑法。對于表層為粘性土時,在表層粘性土內滲入添加劑,改善地基的壓縮性能和強度特性,以保施工機械的行駛。同時也可達到提高填土穩定及固結的效果。添加材料通常使用的是生石灰,熟石灰和水泥。石灰類添加材料通過現場拌和或廠拌,除了降低土壤含水量、產生團粒效果外,對被固結的土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發生化學性固結,使粘土成分發生質的變化,從而促進土體穩定。
2.2 置換法。本法是以優質土置換軟弱土,確保填土穩定和減少沉降量。施工方法分有人工挖掘置換和借填土自重或用爆炸法將軟弱土擠出的強制置換。其施工都比較容易,多數情況下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所要求的目的。從可靠性來說人工挖掘置換較優。置換材料應采用即使受到水浸也不致降低承載力的粗粒土。但必須進行充分壓實。
2.3 加載法。加載法是為了預先促進軟土地基沉降,增加地基強度,以防止設置在填土上或鄰接填土的路面和構造物或者埋入填土內的構造物發生有害沉降而導致破壞。促進地基固結沉降的方法有:在地基上增加總壓辦法;減少土中的間隙水壓提高有效應力法等。前者用填土荷載時,一般為填土加載法,后者又可分通過井點,豎井等的降低地下水法和在地表面鋪砂,覆蓋不透水膜使之形成真空,依靠大氣壓力加載來促進固結的大氣壓加載法。采用填土加載法時,須注意地基的穩定狀態。而降低地下水法和大氣壓加載法則不必擔心地基遭到破壞,但受到地基適應性的限制且工程費用大,一般不采用。上述方法,都很少單獨采用。
2.4 砂井排水法。砂井排水法根據砂井的施工方法不同,可分為打入式、振動式、螺旋鉆式、水射式及袋裝式等。 本法很少單獨使用,多與加載法或緩速填土法并用,對層厚大,均質的粘土地質最為有效。
在施工中經常碰到的情況多數不是軟土地基,因為如果有軟土地基一般情況在設計時應該根據地質資料,提出處理方法。多數情況是有局部地段地質情況和原來設計不同,出現局部地基承載力達不到設計要求,或者由于局部地段含水量過大(原有排水系統不暢,原有地基土質滲水性不好)造成地基軟彈(翻漿,彈簧土地段)。根據出現的這些情況一般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換填;拋石填筑;盲溝;排水砂墊層;石灰淺坑法。
4.1 挖除換填碎片石方法。對于深度不太大的軟基工程,在路堤范圍內,將需要處理的軟土挖除,動力觸探合格后,用碎片石換填,可采用分段挖除,分段分層回填的方法。用于換填的石料強度應不小于15MPa,分層厚度不宜大于30cm,石料最大粒徑不應大于層厚的2/3。依據規范,分層回填的碎片石應碾壓合格,表面石塊嵌擠緊密無松動,用鎬刨不動,一般采用激震力320kN以上的壓路機強震碾壓無輪跡。
4.2 對于較深的軟基。挖除換填工程量太大,資料顯示,施工方采用了粉噴樁。粉噴樁主要是以粉體物質作加固料和原狀土進行攪拌,經過理化作用生成具有較高強度的混合柱體,促使整個路堤產生足夠的強度。
4.3 拋石擠淤。用于存在多處魚塘和常年積水的洼地。這些地方,軟土層位于水下,更換土壤較為困難,或者基底直接落在含水量極高的淤泥中,土壤稠度遠超過液限,透水性差、天然含水量大、壓縮性高,且這些地方大多為高填方路堤,若對軟基不加任何處理或處理不當,往往會導致路基失穩或過量沉降,造成公路不能正常使用。對于厚度較薄,表層無硬殼,片石能沉達底部的泥沼或厚度為3~4m的軟土,采用拋石擠淤法效果最佳。當路堤較低且淤泥層較厚時,為增加換土高度,可用挖掘機自一端向另一端或由兩端向中間逐段挖除上部3米左右的軟泥并外運,挖除段落的長短,以挖掘機能夠工作的最大水平距離為準,挖除一個段落后,即可進行拋石。拋擠時,沿路中線向前拋填,再向兩側擴展。當軟土地層橫坡陡于1∶10時,應自高處向低側拋投,并在低側邊部多拋投,使低側邊部有2m寬的平臺頂面。拋石達到地表常水位以上50mm時,在拋石回填的片石頂面上,鋪10~30mm厚碎石墊層(砂礫墊層)并整平壓實。整個路段鋪筑碎石墊層(砂礫墊層)并平整壓實達到要求后,即開始路堤的正常填筑。拋石擠淤時,由于各處沉降不一致,從而在路堤下面殘留部分軟土,完工后,則會產生不利的不均勻沉降,因而必須注意墊層鋪筑后的壓實,以使淤泥擠出,減少這種不利影響。
每一種軟土路基處理方法均有其針對性、適用范圍以及局限性,必須根據具體條件選擇符合設計要求的軟土路基處理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處治效果。對能達到處理效果的方法進行使用階段技術可靠性、施工難易程度、工程造價、工期、對周圍環境影響等方面的綜合評比,確定最合理的軟土路基處理方案,并不在于技術的先進與否。今后我們要在施工過程中要認真總結經驗,不斷摸索出具有針對性的施工方法,這是我們作為一名合格的公路建設人員責無旁貸的責任。
[1]龔曉南.地基處理新技術[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殷宗澤,龔曉南.地基處理工程實例[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