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江兵
(揭東縣建筑設計室,廣東 揭東 515526)
城市規劃又叫都市計劃或都市規劃,是指對城市的空間和實體發展進行的預先考慮。其對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質形態部分,涉及城市中產業的區域布局、建筑物的區域布局、道路及運輸設施的設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城市規劃是一項政策性、科學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它要預見并合理地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和布局,作好環境預測和評價,協調各方面在發展中的關系,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使整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
城市設施超前建設與城市產業滯后發展嚴重脫節。城市作為一個永續發展的地域空間,是經濟、文化、生態、人口等因素的綜合產物,其中人是主體,環境是條件,經濟是支柱。一部分中小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將三者有機統一起來。中小城市的經濟實力基礎本來就比較薄弱,加上目前這些城市的國有企業經營普遍不景氣,鄉鎮企業呈現下滑態勢,更加大了產業發展的滯后程度。因而在城市化實踐中,過分地關注城市基礎設施“不過時”問題,熱衷于建設現代化大都市和向城市建設的高標準看齊,對城市產業發展關注不足,對如何打造城市特色產業缺少辦法,對城市建設拉動產業的時限性視而不見,城市建設與城市產業發展嚴重脫節,未能形成產業支撐城市的良性格局。
城市發展戰略目標與城市資源比較優勢相互錯位。當前中小城市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時存在的一個通病,是城市發展目標定位與城市區位資源優勢存在偏差。有的城市在戰略制定過程中存在信息不夠充分,計劃不夠科學,目標不夠實際,使城市發展偏離正確方向,或者錯過良好發展時機,或者造成效率低下,發展緩慢;有的城市在制定戰略時,考慮的范圍狹窄,城市建設互相模仿,盲目跟風,千城一面,沒有城市自己的發展特色;有的城市在制定戰略時,過分依靠長官意志,決策不民主,往往根據主要決策者的喜好偏重發展一些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一批不符合實際、不尊重科學規律、不講求長遠利益的“形象工程”,使城市走向新的產業雷同和結構雷同,而整體發展水平卻相對滯后;有的城市在制定戰略時,急功近利,忽視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和自然的協調關系,或因盲目鋪大攤子造成大量土地長期閑置,或對生態環境問題重視不夠,掠奪性開發利用資源,以污染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以至城市人居環境臟亂差,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軟弱,城市形象缺少魅力,城市發展走了彎路。
發掘城市資源優勢,做強特色主導產業。做大做強中小城市,首先離不開產業的發展,而發展城市產業,關鍵是發掘城市現實和潛在的資源優勢,構筑以地區專業化為基礎的特色產業鏈條,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優勢。各個中小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政治地位、經濟基礎、人文環境、歷史發展各具特色。城市在分析判斷自身優勢時,既要分析城市資源的存在狀況及其利用程度,也要對資源的市場供求稀缺狀況和發展趨向做出正確判斷;既要注意自然資源特點,又要看清自己在人才、技術、市場方面的優勢,從國際國內和區域的市場分工中選擇和確立本城市的主導產業。
抓好規劃設計工作,推進城市品牌營銷。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龍頭”,做好城市規劃設計的前提是找準城市定位,從多角度、多方位、多思路分析研究城市的歷史、現狀、發展優勢及其制約條件,確定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遠景目標。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時,一方面要注重對本地文化內涵與民俗風情的發掘,解決城市發展中的一般化、趨同化問題,另一方面要堅持高標準、大手筆,確保規劃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現代氣息濃厚的城市風格。為保證規劃設計方案的實施,必須堅持“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的原則,嚴格依照法定程序、規劃和時限審批建設項目,增強規劃的全局性、統一性和法定性,發揮規劃對城市化發展的科學引導和綜合調控作用。創立城市形象還要積極做好城市營銷推廣工作,應通過有效的市場細分,瞄準城市營銷目標,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智力進行廣告公關宣傳,并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常抓不懈,使城市品牌形成巨大的商業價值和保持持久的生命周期。
規范政府城市管理,完善城市經營機制。但是,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并不等于放棄市場調節手段,相反是將市場手段貫穿于政府的城市全程管理,更加積極有效地發揮市場調節作用。
在規劃中沒有看到體現或突出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就業密度這樣的關鍵指標。人生活在城市,兩大方面無非就是居住和就業。而城市的存在與發展的根本原因,就是整合的勞動力市場以及勞動力市場所表現出來的規模遞增規律。如果城市規劃不考慮或欠考慮勞動力資源的空間配置,將影響勞動力聚集效應的充分發揮,而且會造成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和資本資源的浪費或低效,進一步將影響城市的競爭力。很明顯,高度的就業和居住社區的微觀平衡這種空間分布模式是造成很多城市交通擁擠的主要原因,這種土地使用的高度混合在空間上重復創造了城市空間結構的所謂細胞結構。城市規劃需要做的是如何有效地將高就業密度的商務區與就業認可(無論住哪里)有機地聯系起來。而此前提是要清晰的指出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就業密度(現狀和未來)。更進一步,我們加大了交通設施的建設,比如地鐵輕軌、城市快速干道,但是否考量平衡和混合的交通走廊模式以減少人均機動車出行量及提高交通的有效性?比如某交通干道出行方向的分布是75:25,即早晨有75%的交通量往市中心走,25%的往郊外走,下午則相反,這樣即使增加了交通設施但一樣導致單向的交通擁擠。
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項資源、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在中國,城市規劃通常包括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階段。要建設好城市,必須有一個統一的、科學的城市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來進行建設。當前,我們面對先進城市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面對全市廣大人民群眾渴盼擁有一個優美、清新、舒適人居環境的強烈愿望,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合、滲透到城市規劃當中,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努力推動我市城市規劃工作邁入一個新境界。
[1]李承華.泰安做好城市規劃大文章,[J].中華建筑報,2008.
[2]周一星.城市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吳建華.寫好荊州城市規劃新文章,[J].長江建設,2001.(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