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杰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2)
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不斷發展,由此而引發的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對規范人類工程活動,減少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發生,,保障工程建設安全運行及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確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范圍,合理劃分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客觀、真實地反映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危害程度,實事求是地劃分地質災害危險性級別,有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針對性地提出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及防治措施,對保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質量并達到其目的至關重要。現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過程中應注意的一些主要問題淺析如下:
評估區的工作級別與范圍不僅根據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還應視工程建設項目的重要性及其特點、地質環境條件復雜性和地質災害種類合理確定其評估級別與工作范圍。無論是線路工程還是區域性工程,評估范圍不能僅局限于建設用地范圍內。不僅要明確界定評估區對工程構成威脅已有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范圍、工程建設引發和加劇的地質災害分布范圍,還要理解調查區要比評估區范圍大一些。如要靈活理500-1000m的技術要求,一些地方1000m不夠,有些地方500m太寬了等,應視工程實際情況而定。
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的確定是發現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把握評估尺度的基本依據和關鍵環節,它貫穿于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綜合評估、擬定防治措施等全過程(王得楷,2002)。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劃分在全國各個地區有不同的劃分標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中亦有明確規定。但實際操作中必須結合工程實際情況作具體分析。從工程現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氣象水文、地形與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與區域地殼穩定性及其對斜(邊)坡穩定性的影響、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地震動峰加速度、不良地質現象占評估區的面積、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等方面,對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按復雜、中等復雜及簡單進行劃分,全面合理地反映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的成因關系。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著重點是對現有災害的分析和評述。分析和評述內容應包括:災害發育基本規律的歸納;代表性災點的重點剖析;各種災害(點)歷史危害情況、現實活動特征及穩定狀況的評價(金德山,2004)。
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規定,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主要災種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除此之外,現狀評估時還應結合評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和工程建設特點,作具體分析,適當增加有普遍意義或反映工程特點的其它地質災害及不良工程地質問題。如增加地面不均勻沉陷、砂土液化、不穩定斜(邊)坡、水土流失等災種和問題的評估。在現狀評估中要實事求事,沒有地質災害就不評估,切忌盲目評估。對評估區內現狀條件下地質災害不發育,工程建設和運行中有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的區域,也要開展評估工作。注意對每個災種的災害形成機理分析和對重要的、典型的災點的描述要詳細。只有對已發生的災害的形成機理分析透徹,才能在預測評估中對災害的可能性、危險性進行有依據的預測。另外,評估時要依據相應的國家規范,如區域性評估按建筑規范進行;線路評估按相應的線路規范進行等。
最后,根據現狀地質災害,編制包括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類型及規模地質災害現狀分布圖,其統計表內容要細、全。還要注意現狀評估中統一使用大、中、小描述危險性,避免使用“較”字。
在現狀評估的基礎上對災害的可能性、危險性進行有依據的預測評估。主要有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工程建設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等。
在預測評估中不但要緊緊圍繞工程布局和施工特點進行,還應與現狀評估結果相互綜合分析后使用。預測評估的側重點是在評估區疊加了擬建工程影響后,擬建工程和環境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危險性程度的預測評價。對擬建工程可能遭受的已有地質災害發展趨勢的潛在威脅評估時,應進行對擬建工程造成危害的危險性評價,內容應包括危害方式和危害后果預測。對不施加影響的災害可不進行評述。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依據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的差異、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及危險程度,確定判別區段危險性的量化指標。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對評估區內給人民生命財產已造成危害的地質災害點或具有潛在危害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都參與評估。堅持“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的原則,將控制和影響地質災害的因素相似的地區劃歸為同一單元,不相似的地區劃為另一單元。
建設場地適宜性分級按照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國土資發[2004]69號文附件1)執行,按照地質災害危險性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復雜程度劃分為適宜、基本適宜、適宜性差三級。
地質災害的防治原則是“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以達到保護地質環境,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針對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種類及危險性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建議。對危險性大的地質災害點或區段,應諸點、諸區段提出防治措施。防治措施要結合擬建工程特點與布局制定。用于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的工程技術有多種,首先,應從各個方面規范人類的工程活動。按現行有關規范(程)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和相應資格的人員進行勘察(查)、設計、施工、監理。加強評估區內工程場地施工變形監測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其次,依據擬建工程具體特點,考慮液化指數和液化等級及其它指標因素,合理選用排水(地表、地下排水)、削方、灌漿、高壓注漿和錨固(錨桿、錨索)、碎石樁法、抗滑樁、擋墻、豎井樁、回填、錨拉樁、錨拉墻等樁基礎法等地基處理措施或結構措施。最后,選擇的工程防治技術類型越簡單,越易于實現越好,通常經濟實用的技術是應該首先推薦的 (具有特殊目的工程項目除外)。
評估工作結束后應給出結論和建議。結論應歸納前述各章節的主要結論,結論內容包括:評估級別的確定、地質環境條件論述、現狀評估與預測評估結論、綜合評估與適宜性評價結論、防治措施。需要強調的是文字報告、小結、結論及圖件的評估結論要一致。建議不要與結論混為一談,應單獨寫。提出的建議要合理有針對性,對于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現有經濟技術條件難以達到防治要求的場地,應態度明確,堅決提出“躲避”、“另選場地”和“局部改選”的建議,不應遷就局部和地方利益,以免鑄成潛伏重大災害隱患工程的大錯。最后應明確提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不替代建設工程各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或有關的評價工作。若設計方案有變化時,應針對新的方案重新進行評估。
[1]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國土資發[2004]69號文
[2]成玉祥,張駿,段玉貴.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探討[J].地球與環境,2005,(S1).
[3]金德山,2004.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幾個問題的思考.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5(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