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權
(廣州市番禺城市建筑設計院,廣州 番禺 511400)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和城市居住區開發建設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對城市居住區環境景觀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創造有吸引力的居住環境,設計人員“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至關重要。
住區公共景觀的設計是通過對各景觀構成要素的合理安排來實現的。現代住區的景觀設計,不僅講究綠化的形態,講究植物質感與色彩的配置,還要講究植物群落的生態化布局。此外,還包括對整體空間環境的布局、地形處理、硬軟質場地的劃分、水體設計、活動設施的選擇、景觀建筑物的營造、照明設計、室外家具與小品設計等,甚至一方地磚,一塊緣石的選擇和細部處理,都要經過規劃設計師和建筑師們的共同參與研究,以求實現整體環境的最優化。
2.1 體現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則
景觀設計要充分體現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區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遠,住區景觀設計要把握這些特點,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環境,同時住區景觀應充分利用區內的地形地貌特點,塑造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景觀空間。自然環境是景觀綠化的基礎,在住區規劃中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環境、氣候特征,對地勢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樹木的保留要因勢利導,創造具有特色的環境空間。 景觀設計還應當發揮住區周圍環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遠山,或是引水入區,創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區。景觀設計應與建筑設計有機結合。
2.2 生態性原則
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居住區景觀設計,一是考慮到當地的生態環境特點,對原有山水地形、植被、建筑等要素進行保護和利用;二是進行自然的再創造,即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態系統的前提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合理規劃人工景觀,不論是在住宅本體上或是居住環境中,每一種景觀創造的背后都應與生態原則相吻合,都應體現出形式與內容內在的理性與邏輯性。特別要重視現代科學技術,盡量利用自然能源,研制高效率的新材料、設備,尋求適應自然生態環境的居住形式,提高居住環境的物質條件,創造出一種整體有序、協調共生的良性生態系統,為居民的生存和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
2.3 人性化的設計原則
人性化的設計原則,在外部空間景觀設計中,還表現為滿足居民的心理需求,為此將外部空間景觀環境塑造成具有濃郁居住氣息的家園,使居民感到安全、溫馨及舒適,產生歸屬感,被居民所認同。人性化設計原則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設計開始前,應對整個居住區進行朝向和風向分析,以利于組織好居住區的風道。在景觀規劃階段需考慮到向陽面和背陽面的處理,人們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對的遮陽,還有提供和設置娛樂交流的場所。
2.4 經濟性原則。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要在保證各項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造價。既要考慮到環境景觀建設的費用,還要兼顧到建成后的管理和運行的費用。
首先,考慮當地的氣候、民風、民俗、生活習慣和周圍環境特點,并了解該地的歷史與現狀,掌握其發展趨勢。這種因地制宜的自然環境與人聯系,與歷史環境相結合,貫徹生態原則、文化原則的設計布局,最易于為當地居民接受和認同。其次,考慮基地內的原有地形地貌的不同的形態,在對居住區景觀環境進行總體布局時,首先以貫徹“尊重自然”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尊重原有自然地形地貌條件,維護和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的基礎上進行布局設計。比如,包括山水地形的處理、水體的設計、活動場地的布置及與綠化場地的界限劃分、景觀建筑的布置與營建、景觀小品和山石小景的點綴、室外家具的設置、景觀照明的布局等。第三,是考慮利用居住區外部的自然景觀資源。居民的居住環境可分為兩大類:居住室外環境和居住室內環境。在現代化城市中,衡量人們居住生活水平的標志,就在于整個居住環境的質量。在設計時,需運用各種造景手法,將居住區周圍有觀賞價值的自然、人文景觀資源納入到居住區的景觀序列中,或為視覺交點,或遙相呼應,創造出居住區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觀。
一個好的居住環境,應該讓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適。景觀空間的設計應通過居住區景觀環境綠色活動空間的創造,滿足不同社會群體、年齡層次及不同興趣愛好的群體的需要,滿足居民進行各項戶外活動的需要。景觀空間的設計,也應該動、靜結合,開、閉相間。通過對地下、半地下車庫的地形處理、架空層的利用等,營造多層次的立體綠色景觀活動空間。利用高低錯落、層次豐富的樹木花草、花壇坐凳、山石小品,使居住區戶外活動空間掩映在一片綠樹叢中,使戶外活動空間在形式、內容、性質、景觀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達到生態化、功能化、景觀化、便捷化、多樣化。
3.3.1 以植物造景為主,形成層次豐富,點、線、面相結合的綠色景觀系統。居住區的環境綠化是居住環境形象的外在表現,具有非常現實的物質和精神功能。不僅能起到遮陽、隔聲、防風沙、殺菌防病、凈化空氣、改善小氣候等諸多功能,而且能美化環境、增強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意識。點,指居住區中的公共綠地、組團綠地,是居住區綠色景觀系統中的景觀節點,是居住區居民進行戶外活動的公共活動空間;線,指居住區中的道路景觀綠化、居住區周圍的防護性綠化帶;面,指居住區中面積最大,與居民日常生活最為貼近的宅旁綠地。
3.3.2 增加植物多樣性,構筑穩定的生態植物群落。增加植物多樣性,包括植物景觀層次上的多樣性,植物品種的多樣性和景觀色彩上的多樣性。在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增加植物品種的多樣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態布局。
3.3.3 立體綠化,增加居住區的綠量和生態效果。立體綠化,包括屋頂綠化、墻面綠化、陽臺窗臺綠化、棚架綠化等,是一種不占用地面的綠化形式,可以增加綠地面積,更進一步地將綠色景觀與建筑有機結合,使綠色空間與建筑室內空間互相交融、滲透。立體綠化不僅能增加居住區的綠量,軟化建筑平直的線條,使建筑與綠地形成自然過渡,而且還能減少屋頂、墻面材料的熱輻射,減少局部的熱島效應,改善居住區的小氣候,屋頂綠化就像在建筑頂面增加的隔熱層,能降低頂層住戶的室內溫度,產生生態的環保節能效果。
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要提高自然生態意識,應以植物造景為主,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居住區的生態環境質量,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同時,還要滿足居民各種活動的需求,為居民創造多種戶外活動的綠色空間,便于居民的活動、休閑、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歷史文化特征,使居民在居住區環境內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滿足居民生理和心理上對居住區環境的需求。
[1]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姚時章,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環境設計.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