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昆明勘察設計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1)
本次工作共圈出兩個銅礦段,三個銅礦體,其中西礦段的Ⅰ號礦體和東礦段的Ⅱ號礦體是本次工作的主要對象,按第Ⅱ勘查類型進行勘查,主要采用地表以槽探和剝土工程為主,深部以鉆探工程為主對礦體進行控制。礦體呈層狀、似層狀近水平產出,平均傾角小于8°。礦體厚0.3-4.89m,平均厚1.25m,銅品位0.3-11.64%,平均品位1.59%,礦石類型為氧化礦。
礦區內出露地層從老至新主要有下寒武統羊坡組(∈1?y)、下第三系始新統美樂組(E2m)、寶相寺組(E2b)、漸新統金絲廠組一段(E3j1),局部有第四系分布。現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1.1 四系(Q)
礦區內第四系多見于溝谷和平緩地帶,堆積類型主要有:殘坡積:為砂、礫石及風化土層,厚一般0-30m;洪積:往往現于山腳和溝谷出口處,為雜亂堆積,由成分復雜、無分選性泥、砂、巖石碎塊、礫塊組合而成。
1.1.2 第三系漸新統金絲廠組一段(E3j1)
僅于礦區西部小范圍出露,巖性為紫紅色礫巖、砂巖、粉砂巖互層,地層厚度>100m。與下伏地層上第三系始新統寶相寺組(E2b)整合接觸。
1.1.3 第三系始新統寶相寺組(E2b)
出露于礦區中東部及中西部。巖性為上部淺灰色石英砂巖,下部紫紅色細礫巖與鈣質粉砂巖互層,地層厚度>400m。與下伏地層美樂組(E2m)呈整合接觸。
1.1.4 第三系始新統美樂組(E2m)
大面積分布于礦區中至西部,區內僅出露中、上段,二者均可進一步劃分為兩個亞段。其中上段一亞段中上部是區內銅礦的含礦層位。在礦區北部及西部與下伏地層寒武系下統羊坡組(∈1?y)呈斷層接觸,在礦區中部則呈平行不整合接觸。
(1)美樂組上段二亞段(E2m3-2):下部紫紅色厚層狀泥質粉砂巖夾含細礫石英砂巖及鈣泥質細砂巖;上部紫紅色中厚層狀巖屑雜砂巖夾含礫粗砂巖,地層厚度37.47m。
(2)美樂組上段一亞段(E2m3-1):下部紫紅色厚層狀含鈣質砂礫巖夾含細礫粗砂巖及巖屑砂巖;上部為淺灰黃色厚層狀含礫粗砂巖、砂礫巖及淺灰白色含銅細礫質巖屑雜砂巖、復成分細礫巖;頂部為紫紅色巖屑雜砂巖及泥質粉砂巖。中上部為礦區主要含礦層位,地層厚度124.93m。
(3)美樂組中段二亞段(E2m2-2):灰黃、灰紅色厚層狀含礫巖屑砂巖與含鈣質礫質粗砂巖互層,地層厚度92.83m。
(4)美樂組中段一亞段(E2m2-1):紫紅色厚層狀復成分中粗礫巖,地層厚度90m。與下伏羊坡組地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
1.1.5 寒武系下統羊坡組(∈1?y)
主要分布于礦區北部及南東部,為區內最老地層。巖性為淺灰-深灰色斜長二云石英片巖、黑云石英片巖、含榴二云石英片巖。地層厚度>2000m。巖石具韻律,許多地方可見石英巖-云母石英片巖-云母片巖所組成的韻律層。原巖應為石英砂巖-粉砂巖-泥頁巖組合。
礦區有2個構造層。基底構造層為寒武系下統羊坡組,總體為北西至近南北走向,向北東至東傾的單斜層,傾角20-50°,揉皺、褶曲發育,地層產狀變化大,規律性差;蓋層以上以第三系始新統美樂組為主,次為寶相寺組及上第三系漸新統金絲廠組,總體為水平巖層,略向南西傾,傾角4-12°,平均<8°。
礦區斷裂構造發育,以北北東向為主,次為北西向、近東西向。
(1)F1斷裂
位于礦區外的正北方向,北北西走向,延長>2.2km,傾向西,傾角60°,為正斷層,屬破礦構造。斷裂上盤主要為美樂組中、上段(E2m2--3),下盤為美樂組中、上段(E2m2--3)、羊坡組(∈1?y)。
(2)油美多斷裂(F2)
位于礦區外的北西方向,北東至南西走向,延長>3.1km,向南被崖黑頭斷裂(F5)所截,推測為傾向西的正斷層。斷層特征為,地層沿走向突然中斷,地貌上為溝谷通過。斷層西盤為美樂組(E2m)、羊坡組(∈1?y),東盤為羊坡組(∈1?y)。
(3)F3斷裂
位于F2斷裂的東邊,南北走向,延長>1.3km,向南被F4斷裂所截,表現為斷崖地貌及美樂組地層缺失,推測為傾向西的正斷層。斷層西盤為美樂組(E2m)、羊坡組(∈1?y),東盤為羊坡組(∈1?y)。
(4)黑牙谷斷裂(F4)
位于F2斷裂的東邊,北東至南西走向,與F2平行發育,向南西被崖黑頭斷裂(F5)所截,延長>3.0km,為傾向北西的逆斷層,斷層西盤美樂組(E2m)、羊坡組(∈1?y)地層逆沖到寶相寺組(E2b)之上。
(5)崖黑頭斷裂(F5)
位于礦區的東北邊,南東至北西走向,向南東延出區外,延長>3.7km,傾向南西,傾角60-70°,可能為逆斷層。斷層西盤為美樂組(E2m)、羊坡組(∈1?y),東盤主要為美樂組(E2m)。在地貌上形成溝谷,片巖逆于砂巖之上,有構造擠壓破碎帶。
(6)F6斷裂
位于礦區西邊,北北西走向,延長2.2km,傾向西,為正斷層。兩盤均為美樂組(E2m)地層,斷層南端兩盤為羊坡組(∈1?y)地層。在地貌上形成溝谷,未見構造破碎帶發育。
(7)F7斷裂
位于礦區南邊,東西走向,延長1.3km,傾向南,為正斷層。斷層西端被F6斷裂所截,兩盤主要為美樂組(E2m)地層。未見構造破碎帶發育,沿斷層走向,局部形成丹霞地貌。
區內巖漿巖主要發育于中南部馬工~那扎里一帶,均為喜馬拉雅期中基性侵入巖,巖性為云斜煌巖、閃長玢巖。前者僅見于礦區中部西緣,呈巖株狀產出;后者主要分布于礦區中南部,多見于馬工~那扎里一帶,呈巖株狀者主要分布于礦區中東部黑牙谷,而呈順層巖被或順層脈狀產出者,則集中分布于中南部馬工~那扎里一帶。巖體與圍巖礦化蝕變不明顯。
(1)阿古巴云斜煌巖(ξδχ):呈似巖床狀出露于礦區西部,面積大于0.8km2。具煌斑結構,塊狀構造。斑晶:普通輝石(25-30%)、黑云母(20-30%);基質:斜長石(35%)、輝石(0-5%)、次閃石(0-10%)、黑云母(5%);副礦物:磷灰石。圍巖主要為寶相寺組(E2b),次為金絲廠組一段(E3j 1)。
(2)黑牙谷閃長玢巖體(δμ):巖體呈巖株狀出露于礦區中東部,面積大于0.5km2,圍巖為寶相寺組(E2b)。巖石顯斑狀結構,基質顯微粒狀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石英(7-8%)、鉀長石(0-3%)、中長石(61-62%)、暗色礦物(27-30);副礦物:磷灰石(主)、榍石、磁鐵礦、褐鐵礦(少)。(3)礦區中南部美樂組上段(E2m3)中的閃長玢巖:呈似層狀順層侵入于美樂組上段一亞段(E2m3-1)中,走向延伸穩定,長250-2000m,寬50-1400m,厚15-54m,面積0.01-0.35km2。在地貌上形成陡崖。在本次地質勘查所施工的位于Ⅰ號礦體的鉆孔中,均揭露到該層巖體,該層巖體覆蓋于含礦層位之上,在鉆孔施工過程中,可做為鉆孔預見含礦層的標志。
巖石具似斑狀結構,基質具顯微-細晶結構,基質富含石英,以長英質為主,分布均與,有明顯的重結晶現象。塊狀構造。斑晶:斜長石(5-35%)、角閃石(6-10%)、普通輝石(0-8%)、黑云母(2-10%);基質:中長石(35-40%)、角閃石(0-6%)、輝石(0-2%)、黑云母(2-3%)、石英(0-3%);副礦物以磁鐵礦為主,磷灰石,榍石等常見,與基質物質混雜堆積。次生礦物主要為碳酸鹽巖(方解石),有部分為石英,少量綠泥石等,交代斑晶或與基質物質混雜堆積,也局部堆積成斑雜狀,重結晶明顯。巖石中發育少量的石英脈,沿石英脈形成的裂隙中見少量的黃鐵礦化。
礦區內與閃長玢巖有關的蝕變主要有硅化、黑云母化、絹云母化、綠簾石化。
(1)硅化
表現為巖石中次生石英增多,產出形態為粒狀集合體或團塊狀、不均勻狀分布于基質中,部分交代斜長石,硅化強時呈脈狀、不規則狀切穿巖石;石英脈邊界規則、清楚,脈寬1~3mm,由它形石英組成,石英粒間有黃鐵礦。
(2)黑云母化
主要表現為黑云母交代角閃石斑晶,黑云母(細小鱗片狀)呈不規則團塊狀交代基質。
(3)絹云母化
主要表現為絹云母強烈交代斜長石斑晶,具斜長石假象,使斜長石斑晶往往變為淺鴨蛋綠色。在基質中除絹云母呈鱗片狀分布于長石表面外,還呈不規則聚集體分布。
(4)綠簾石化
表現為綠泥石交待暗色礦物斑晶,并保留有黑云母、角閃石假象,基質中則以取代暗色礦物為主。
1.5.1 賦礦層位
馬工-那扎里銅礦主要賦存于美樂組上段一亞段(E2m3-1)的淺色砂巖層中。
1.5.2 主要礦化特征
(1)馬工-那扎里銅礦主要賦存于美樂組上段一亞段(E2m3-1)的淺色砂巖層中。
(2)銅礦化的強弱與礦體距地表距離的關系密切,表現為距地表越近,礦體的次生淋漓富集作用越強,銅礦化也越強,反之則變弱。
(3)馬工-那扎里銅礦的礦化總體較強,礦床平均品位較高,但厚度較薄。
由于該區礦(化)體規模較小,且分布集中,為了充分利用該區銅礦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對礦區的北部區域,應繼續投入工作,增加礦區資源量。
[1]馬光.鄂東南銅綠山銅鐵金礦床地質特征、成因模式及找礦方向.2005-中南大學:礦產普查與勘探.
[2]武國輝,金中國,董家龍.威寧銅廠河玄武巖銅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礦產與地質,200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