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星 許壯聲
(吉安市建筑設計規劃研究院,江西 吉安 343000)
住宅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生活空間環境,其外觀表現和內涵直接反映著當時當地的社會物質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也直觀反映出居民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文化修養、生活模式等特征。
當前我國城市新建住宅絕大多數以住宅區的形式出現,人們要求居住區不僅要創造一個對身體健康有益的、與工作環境相適應的環境,而且還要力求創造一個文雅、幽靜、美麗的景觀。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師要科學運用“以人為本”的生活設計理念,通過量度適當的環境設計,構建出方便、舒適、和諧、安全、富有文化底蘊的住宅區去滿足居住者的要求。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居民結構呈多元化,現在多數住宅區的居民均來自不同的地方、從事著不同的工作、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加上工作與居住地點分離,居民大約只有1/3的時間生活在住宅區內,使得住宅區內居民的相同屬性減少,這是造成城市居民鄰里關系冷漠的內因。以前許多住宅區只重視各自生活上的需要,忽視了居住環境室外交往公共活動場所的規劃設計,這是造成人際關系淡薄的外因。在前述因素的制約下,居住環境必然不夠舒適、和諧。建筑、景觀設計師如何創造出一些便于居民進行交往的公共活動場所,使居民間相互見面交流機會增多以加強鄰里聯系,達到構建和諧社區的目的,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居住小區引入我國以來,對住宅建設的規范化、科學化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當前我國居住區規劃設計大多采用居住小區模式。但封閉性是居住小區建筑模式的局限性:為了保證給居民提供一個安壘、寧靜的居住環境,建筑設計師盡量采取各種技術手段將小區獨立于喧囂的城市生活之外。這樣城市道路遇到小區時不是嘎然而止就是繞道而過,不能順暢地穿越通行,或者將高層建筑沿周邊布置在小區的外側并利用裙樓與外部分隔,內部則安排多層住宅和公共設施,身處其間雖然安靜,卻難免有閉塞郁悶之感。而且以這種相近單一的模式來規劃設計城市居住區,很容易造成簡單模仿、千城一面,缺乏地方特色。
住宅小區模式已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但小區模式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因地制宜(根據城市區位、環境條件、地價因素)、因人制宜(根據不同的居住者)作出不同的規劃,形成多樣的組織結構是必要的。應該鼓勵建筑設計師解放思想、打破禁錮,根據居住者的主體特征、生活模式、居住偏好等因素,創造出富有地域特色、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符合群眾審美情趣的多元化居住區新模式。例如:在人口密度較低的小城市,鄰里單元可能是恰當的形式;在經商氣氛濃郁的南方城市街坊式可能是合理的選擇;在歷史文化名城,傳統形成的空間格局和肌理應得到尊重和延續,小型化、以保護為基礎、與周邊固有建筑環境相協調的改造方案最適宜;在特大城市中心的房屋應向高層化發展且趨于綜合型高檔次,邊緣地帶集生活、工作、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居住區及別墅區將是合理的選擇。沒有哪種固定模式是可以隨意應用到各處的,建筑設計師要根據當地社會物質文化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秉承傳統勇于創新,使未來的城市建筑既保持傳統韻味又各具特色。
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作為住宅產品生產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應充分注重溶入可持續發展思路,積極貫徹“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使住宅更加充滿人性化氛圍,更好地引導優秀住宅產品的生產。不管采用哪種規劃設計模式,居住區環境設計首先應滿足居民的使用功能需要,在此基礎上再做到景觀優美,這就是“以人為本”和“適用、經濟、美觀”原則所在。長期以來在提高居住區的環境品質方面,人造硬質景觀、特定的功能活動場地設施一直是規劃設計的重點所在,相對來講環境的自然性、生態性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強調住宅區環境的自然性、生態性對于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城市有機的基本生態單元及滿足居民的精神感受都有著重要意義。建筑設計師可從幾個方面考慮人居環境設計:
當前在住宅小區中以住宅組團為汽車交通的終端,有效組織交通流向,合理解決過境交通人車分離問題成為住宅小區交通規劃工作的主要方向,充分利用綠化分隔、景觀引導、設施限制等辦法,盡量達到人車分離的目的;在住宅組團外圍的交通空間內設立與住宅組團人數規模相適宜的露天停車場,使人車距離不會太遠,既可使人們充分享受移步換景的外部環境景觀,也可達到交通安全,出行方便的目的,又可使擁有私家車的住戶享受相應的便利。
住宅產品有其特殊性,它既有私密性要求(如一梯一戶、一梯多戶等),住戶以兩戶或多戶為基本社交單元,又有一定的開放性要求,以滿足人們相互交流的社交需求。單元式住宅居住模式是工業發展的產物,客觀上已經從空間上對人們的交往增加了阻隔,使人們的交流受到相對更大地約束。
住宅小區規劃工作應以減弱或消除這種生硬的分隔進行更加主觀的努力,在平面布置階段,充分考慮人們的社交需求,構建有序的交通流向,創造良好的外部交往環境。采用豐富多樣的規劃手法,合理引導人們的交往意向。以住宅組團為基本單位,建設良好的鄰里模式。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閑暇時間增多,健身、娛樂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提供充分的空間環境是營造以人為本居住區的基本條件。考慮了上述因素,潮州近期開發的居住區多數能合理安排公建用地,在美化環境的同時設置休閑健身、娛樂設施,以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要求。
中國民居深受“天人合一”哲理的影響,從選址、總體布局到室內外環境設計均充滿了樸素的自然生態精神。現代居民對于綠地空閥環境往往要求有花有草有樹有山有水,居住者期望建筑師在居住區室外綠地空間環境設計中注入更多的“人情味”。
居住醫生態環境設計應從綠化面積大小、綠化樹種搭配方面考慮,做到:(1)注重生態效益、觀賞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植物種類的選擇應本著安全、健康的原則,以樹木為主,高大喬木、中低灌木和鋪地植被相結合,優先選擇鄉土植物,通過科學搭配植物以提供疏密適當的綠蔭,調節不同季節的光線強度、改善室內通風、創造各種特殊的社會空間等環境。(2)減少硬質場地的使用以擴大自然綠化。住區的廣場及其他活動設施應根據居民的數量和使用頻率來確定規模,不應盲目追求氣派,可通過采用鋪裝植草磚等形式,積極將住區的室外場地變成綠地系統的一部分。(3)處理好住宅與綠化的過渡關系。住宅底層院落應盡量采用鏤空圍墻或低矮綠籬,以加強建筑與環境的滲透與交融,保證人與自然的順暢交流。
社會經濟的發展將使人們對住宅功能的需求不斷發生變化,因此當前我國居住區規劃設計方面需要探索的問題還很多。建筑、景觀設計師要關注生活、不斷創新,積極拓寬居住區規劃設計的思路和方法,創造出富有當地特色又符合時代要求的人居環境。
[1]陳榮華,住宅建筑設計及使用中的節能[J].安徽建筑,2000,(6).
[2]張進嘉,陳大昆.住宅的優化設計[J].住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