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昱
(天津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0191)
碳燃燒作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如今受到了雙重壁壘:一是碳基能源資源的有限性,二是碳基能源燃燒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改變了地球大氣結構。因此,擺脫這種壁壘是各國都無法回避的責任。實施清潔生產,推動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走低碳型可持續發展道路,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明智之舉。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實施低碳住宅產業體系的建設將對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費模式產生重要作用和影響[1][2]。
現代科學的發展,使人們認識到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是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1992年150多個國家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1999年-2003年,美國著名學者先后發表關于生態經濟的重要論述,為低碳經濟理論的形成奠定基礎,2003年英國發表《能源白皮書》,首次提出創建低碳經濟,要求經濟發展只有很少或沒有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大氣層中,或指經濟活動的"碳足跡"接近或等零[3]。有人認為,低碳經濟是經濟增長模式的變革,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飛躍[4]。低碳經濟的實質是依靠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方式。目的是高效利用資源、開發清潔能源和實現綠色GDP(國內生產總值),注重能源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管理制度創新。2007年中國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方案,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并在2009年確立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決定到2020年單位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住宅產業領域中實現低碳經濟,主要是通過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和產業轉型等途徑,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住宅產業體系;在居住消費領域,要在不斷提高廣大居民居住水平的同時,以節約、合理、適度為原則,形成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消費模式。當前,在我國的經濟生活中,低碳住宅產業體系的建設是低碳居住消費模式的重要基礎。
1.1 低碳住宅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加快推進的歷史過程中,一方面住宅及建筑物的規模增長很快;另一方面,包括住宅在內的建筑普遍存在碳排放較高的狀況。據統計,中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約為世界先進水平的2至3倍,新增建筑中相當部分仍為高能耗建筑,存量建筑中絕大部分是高能耗建筑。另據2008年《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我國城鄉建筑運行能耗約占我國商品能源總量的25.5%,如果進一步考慮建設過程中的能耗,則建筑行業相關能耗比例將更高。因此,要解決我國城鄉居民既要提高居住水平、又要實現低碳經濟的矛盾,必須高度重視打造低碳住宅產業體系。
發達國家對發展低碳經濟的高度重視也充分體現了低碳住宅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英國是低碳經濟發展最早的國家[5],2003年提出創建低碳經濟,2009年7月15日,英國政府公布了《低碳轉型發展規劃》白皮書,現已初步形成以市場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以全體企業、公共部門和居民為主體的互動體系,并通過一系列公共政策創新技術措施,擴大就業,補償轉型替代的損失[6]。美國眾議院于2009年6月,通過了旨在降低美國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美國對外國石油依賴的《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該法案規定的減排目標為:至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17%,至2050年減少83%[7]。日本在2008年7月26日內閣會議中通過《構建低碳社會行動計劃》,著力發展低碳經濟,履行減排義務,占領未來科技制高點,開拓經濟發展空間[8]。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在推進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中,重視低碳住宅產業體系建設,突破發展低碳經濟的最初瓶頸,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1.2 低碳住宅產業體系建設的關鍵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住宅產業體系涉及建筑、施工、采暖、通風、空調、照明、電器、建材、熱工、能源、環境、檢測等多個方面。從整個住宅產業鏈來看,低碳住宅的產業體系包括了住宅的科學設計、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創新的施工組織方式,乃至裝修裝飾等全部環節,還涉及上游建材供應商、房地產開發運營企業、下游裝修裝飾企業等多方參與主體。
1.3 低碳住宅的技術體系及評價標準
低碳住宅技術體系分為八個部分:低碳設計、低碳用能、低碳構造、低碳運營、低碳排放、低碳營造、低碳用材、增加碳匯。目前國內對于低碳住宅的概念尚不十分明確。所謂低碳住宅是指住宅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非常低。通常,人們往往把綠色、節能型的住宅認定為低碳住宅。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摘自《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所謂“綠色建筑”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綠色建筑的室內布局十分合理,盡量減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陽光,節省能源,為居住者創造一種接近自然的感覺。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環境的同時,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報之間的平衡。2006年3月7日,原建設部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了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同年6月1日,此標準正式實施,成為我國第一部從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壽命周期出發,多目標、多層次地對綠色建筑進行綜合性評價的推薦性國家標準。這個體系包括六大方面內容,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類指標組成。這六類指標涵蓋了綠色建筑的基本要素,也成為低碳住宅的建設標準。
中國是一個能源消耗大國,每年全國能耗約占全世界總能耗的1/3,而全國總能耗中有1/3是建筑能耗。中國現每年有接近20億平方米的建筑竣工,70%左右是住宅建筑,在既有建筑中,99%是高能耗建筑。而在我國低碳住宅產業體系建設流程上,住宅產業鏈各環節仍屬分兵作戰、單打獨斗,由此造成了優質低碳技術及產品轉化率低,低碳住宅標準及規范缺失,低碳住宅推廣力度差,住宅建設過程中二次裝修的污染浪費等等問題,也嚴重制約著我國低碳住宅產業的發展水平。可見,圍繞低碳住宅實現住宅產業鏈的整合,已成為加快推進低碳住宅產業體系的關鍵,勢在必行。
3.1 在住宅產業鏈整合中落實低碳經濟理念。低碳作為一個概念或是技術名詞在住宅產業中并不少見,然而,人們還未從產業鏈整合的角度達成共識,形成一種產業理念,這嚴重制約著低碳住宅的應用及推廣。當前,低碳理念急需貫徹到住宅產業鏈整合中,落實到從研發、設計到施工等整個住宅建設及維護使用環節上,這也是實現真正整合的基礎。例如在建筑及室內裝修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過程中,需要形成設計和施工一體的管理理念,從設計觀念到施工實施整個過程都要遵循低碳理念。
3.2 加快建立低碳住宅的行業標準及規范
盡快研究和建立相關的行業標準及規范,如低碳住宅設計標準、住宅低碳技術標準、低碳住宅施工工藝規范、低碳住宅評定標準及認證等等,從制度層面引導產業鏈整合,這是實現低碳住宅規模化發展的有效推動力。我國現行實施的《住宅性能評定技術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制度中還缺乏低碳住宅方面的相關標準及規范,因此,通過補充優化原有標準,或并行制定新規,讓低碳住宅產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為低碳住宅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創造有利的條件。
3.3 推進住宅產業化的主導形式
住宅產業化使住宅項目在建筑周期上縮短,在資源運用上更加有效,對于能源消耗、建設成本、人力物力資源的節約等都有重大作用,事實證明,這種方式不僅本身低碳,而且還可以從全流程的角度有效組織并完成住宅產業鏈整合,為各種低碳技術的市場轉化創造條件,并以成品形式擴大低碳住宅的市場影響及社會影響,理應成為低碳住宅產業鏈整合的主導形式。其中,全裝修的節能低碳是推廣節能低碳住宅的重要一環,其創新表現在裝修材料與設備的制造、使用及施工等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石化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3.4 通過專業機構服務強化低碳產業鏈整合。低碳住宅的產業鏈整合還需引入具有專業技能的第三方機構,不僅吸引其以技術與材料投入項目開發,同時將住宅節能部分交由其持續管理,這樣不僅能解決低碳住宅建設的資金投入問題,也保證了節能設施的后續維護問題,可實現低碳住宅從建設到維護的有效銜接與長效管理,同時能降低低碳建筑的售價。住宅建設關系著國計民生,又是當前廣大民眾關注的社會熱點。低碳經濟時代的來臨,既對作為碳排放大戶的住宅產業提出了嚴峻要求,也為其創新發展提供了寬廣的空間。形勢迫切,責任重大。“十二五”時期,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住宅產業體系,既能在住宅產業領域落實國家低碳經濟的戰略部署,又能為廣大居民提供更加舒適的住宅,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以低碳經濟和低碳消費模式為目標,通過整合住宅產業鏈,加快低碳住宅產業體系的建設,在我國開拓低碳經濟領域,定能大有作為。
[1]張永岳.推進低碳消費模式和低碳住宅產業體系建設.文匯報.2010年07月12日.
[2]溫家寶.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3]Chemistry in Britain Group.Government's energy White Paperbacksrene wables[J].Chemistry in Britain,2003,39(4):12.
[4]Kepp,M.Brazil's President Signs Laws Creating Climate Change Policy,Adaptation Fun[J].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reporter,2010,33(1):22-23.
[5]王飛,豐志勇,陳建.英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淺談[J].生態經濟,2010(4)49-51.
[6]王濤.英國: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經濟復蘇[N].經濟日報,2009-11-9(15).
[7]John,L..The 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Key Elements and Next Steps.2009.Available at:
[8]陳志恒.日本構建低碳社會行動及其主要進展[J].現代日本經濟,2009,168(6):1-5.